1.北京電影學院成人教育創辦於1987,原名北京電影學院夜大。2002年165438+10月20日,經學院黨委批準,更名為繼續教育學院。
2.專業設置:北京電影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是教育部批準的成人教育機構。有編導、戲劇、影視文學、廣播影視編導、攝影、寫真攝影、電影藝術設計、影視錄制、影視廣告、動畫、影視節目制作、影視表演、節目主持、影視化妝、影視模特、舞蹈表演、廣告學、數字影視制作等專業。
3.招生目標:
普通本科專業為高中或中專畢業的學生(17周歲以上),預科班招收初中畢業或高中、藝校、中專未畢業的學生(15-18周歲)。
根據北京電影學院的統壹安排,每年的藝考時間壹般在每年的1、2月份,每年還有壹次補考藝考的機會,根據校招安排進行。每年的具體時間不固定,從65438+2月到次年2月不等。
表演、編導、影視藝術設計、動畫與播音主持占5門專業文化課和專業課的3: 7,戲劇、影視管理、數字電影技術占5門專業文化課和專業課的7: 3,所以文化課過當地專業培養線基本問題不大。戲劇、影視管理、數字電影技術文化課成績必須通過本省本科提高線方可錄取。
4.基本介紹
北京電影學院是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是目前中國高等藝術教育中唯壹的電影專業院校(截止到2014)。在國內電影和文化藝術界享有盛譽,也是世界著名的電影藝術高等學府,學院占地面積91293平方米。截止2006年2月,學院教學用房建築面積為52803平方米,學生人均教學用房面積為20.4平方米。學生宿舍平均面積8.4平方米。2006年,每生教學科研設備總值為5.7萬元。100名學生配備44臺教學用電腦,多個多媒體教室和語音教室(69個座位)。
5.歷史演變
1951北京電影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是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1950)。在、謝鐵力、巴宏、、姚等人的領導下,經過籌劃,並經文化部、中宣部和同意,於6月1950成立了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並於7月初開始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招生。
1950 9月14日,首屆三年制大學生演員班38名學生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1910-1951,陳波兒,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新中國剛剛成立。表演藝術學院院長為陳波兒,副院長為王毅。遺址位於西城區石老娘胡同4號院,後逐步開發出石老娘胡同9號院、壽比胡同、大成巷三座校舍,占地* * * 3200平方米,使用面積2000平方米。
1951更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院。
1951新學年伊始,招收演員、編劇二班。演員二班24人,首席老師是陳懷凱。編劇班37人。太傅從林逋開始,不久由耿擔任。
1951 5月,表演藝術學院更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院(簡稱電影學院),調任白大方任校長,並兼任中國* * *制作黨支部書記。
1951年秋,壹、二班演員、編劇赴湖北漢陽參加土改6-8個月。之後編劇班深入石景山鋼鐵廠參加車間工會工作,和石家莊工人壹起生活了三個月。
1952期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以孫教授為首的南京金陵大學電影播音專業課、以教授為首的蘇南文教學院電教專業課、以錢家軍教授、範景祥教授為首的蘇州美院動畫專業課的師生,連同三校的教學設備壹並調入電影學院。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在北京成立。
1952電影學院參加全國高校統壹招生,開設蘇州美術學院轉來的新聞攝影、沖印、動畫三個兩年制大專班。除了大專班,沖印專業還招收了中專班。為發展少數民族地區電影放映,舉辦了少數民族地區電影放映教師培訓班。直到1954,先後舉辦了新聞攝影幹部培訓班、第壹期投影教師培訓班、俄語專業課等在職幹部培訓班。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院更名為北京電影學院。校長白大方,副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夢露。
1955年7月,北京電影學院籌備組的《北京電影學院籌建報告》被文化部上報政務局。7月24日,周恩來總理親自對高教部作出指示,8月4日,教育部綜合司正式將該計劃列入名單。
6月1956 6月1日,國務院批準北京電影學院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任命王蘭喜為電影局局長兼院長,張敏為第壹副院長,鐘敬之、吳印鹹、夢露為副院長,夢露為黨總支書記。醫院建好後,校址就在新街口外街道小西天。
1958年8月,文化部批準成立北京電影學院實驗電影制片廠。
1959新增電影與美術系,本科五年制。和註冊學生。
1960年,文化部決定將北京電影學院新設立的電聲、化工、機械三個專業班的新生和教職工全部轉入電影學院,成立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工程系。
1961成立電影文學系,從文化部文化學院抽調15大二學生學習電影編劇和電影藝術理論,9月初開學。
1963上海電影學院撤銷後,美術系學生轉入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美術系(61班)繼續學習。
1966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電影教育全面癱瘓。
1970年5月,全體教職員工被分配到部隊農場工作,隨後學校的校舍、設備、電影資料、書籍全部移交,電影學院被掃地出門。
1973江青等人將北京的文化部所屬藝術院校合並為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北京電影學院改為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電影學院。“文革”結束,粉碎“四人幫”後,1977經國務院批準,恢復了原北京電影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1978
1978年3月,成立了以王蘭喜副部長為組長,夢露、鐘敬之、申申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下大力氣撥亂反正,恢復被“文革”破壞和扼殺的電影教育。
1981年度面向新疆、內蒙古少數民族學生招收表演、攝影、美術、錄音四個本科班。
1982年7月,羅廣達、周傳基作為觀察員赴澳參加CILECT(國際影視院校聯絡中心)會議,學院派團考察東西部部分經濟發達國家影視教育現狀。
1984電影學院被授權招收研究生,並逐年擴大研究方向和招生規模。此後,與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以電影史和電影理論為研究方向的碩士教學班。
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培訓中心,成立於1989,有來自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學習導演、表演、攝影、美術、中國電影史、中國當代電影創作、中文、中國書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代表泰勒先生在考察了中心的教學質量和師資條件後,建議在北京電影學院建立國際影視教師培訓基地。
1991 5月,學院在回顧了40年特別是近十年的辦學歷程後,制定了《十年規劃和八五規劃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將學院建設成為以藝術創作為主體,結合理論、管理、技術等多種專業學科, 並提出為了搞教學活動,開設新的專業,有選擇地吸收東西方國家電影創作和電影教育的有益經驗,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電影教育體系,實現學院不僅是電影教育中心,而且是電影創作和研究中心,使之成為國內外壹流的社會主義影視學院。
2065438+2004年3月,中泰高鐵項目暫停。
1991 9月,王出任學院黨委書記。1992 65438+2月劉國典出任院長。
1992,學院決定設立“金蠟燭獎”和“北京電影學院獎”。前者是獎勵在學校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教師和工作人員;後者是對師生和往屆校友所制作的電影作品的榮譽獎,以表彰他們在電影創作上的突出成就,從而推動電影教育,促進中國電影藝術的提高。獎項分為大獎、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七大類。1993年5月5日,首屆“北京電影學院學院獎”暨“金燭獎”隆重舉行,獲獎作品及作者名單用金色鐫刻在校園金字塔紀念碑上。
1993和1994是我國深化改革的歷史階段。為貫徹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精神,學院黨委提出:進壹步提高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加強師資和教材建設;加強理論研究;加強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等措施。並提出了“育人是基礎,教學是中心,改革是出路,管理是關鍵”的工作方針。
1994啟動並擴大研究生招生計劃。
從65438到0995,在職教授、副教授占教師總數的43%。繼1991獲得高校優秀教材獎的第壹批11教材之後,又有16教材在1993和1994獲得獎項。學院電視劇部出品的《穿越生命線》和青年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山娘》、《黑馬》、《紅櫻桃》等堅持主旋律的電影受到了觀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