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實地探訪了碗餅的制作方法,為讀者尋找童年時簡單的米味。
蒸餅表面有裂紋。
蒸餅表面有裂紋。
發酵好的稠米漿需要攪拌後再倒入模具。
發酵好的稠米漿需要攪拌後再倒入模具。
米漿要發酵10小時。
早上5點半,記者來到徐師傅位於天九灣市場的店鋪。因為當天早餐要賣碗和餅,徐師傅每天早上1就要起床忙碌。做碗餅用的原料是大米。為了保證成品口感軟硬適中,壹般使用早稻。因此,碗餅的別名是早年糕。
大米要在水裏泡兩個小時軟化,然後用機器磨成米漿。制漿時加白糖,比例是壹斤大米加四盎司白糖。磨碎的米漿不應該立即使用。應靜置10小時自然發酵,剩余的老酵母可以加入。餅發酵時間過長,會發酸、無味、掉渣,要加適量食用堿中和。最後將米漿放入容器中,大火蒸15分鐘。
新出爐的碗餅,顏色是白色的,有米香味。因為膨脹後的碗餅會凸出容器表面,分裂成幾片花瓣,像盛開的花朵。徐師傅說,碗餅放涼壹會兒,口感會更有彈性,吃起來嫩嫩的,甜甜的。
花形寓意有吉兆。
54歲的徐師傅是秀嶼區月塘鄉聯興村人。他做碗和蛋糕已經將近30年了。徐師傅每天做大約100斤碗和餅,除了零售,還賣給學校食堂和早點攤。徐師傅說,早期的碗和餅還是用茶杯做的。小的2.5分錢,現在1元。除了茶杯,後來莆田人還把盛有食物的陶碗做成碗餅,方言裏叫坩堝(gān)餅。在過去,何搬家給這種坩堝蛋糕,這意味著發財和家庭繁榮,因為“坩堝”在莆田方言中與“家庭”諧音,有些地方在元宵節的第壹個月的第15天制作。據了解,莆田碗餅是用於端午節的。
“做碗餅壹定要發酵好,碗餅的頂面壹定要裂成笑臉。”徐師傅說,人們常說碗和餅“笑”得很美,象征著家裏會充滿歡笑。徐師傅回憶說,小時候家裏經常有長輩或者親戚做壹些碗和餅,然後分給隔壁的小朋友吃。徐師傅說他沒有徒弟,做碗做餅都是他這壹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