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包括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湧現出壹大批在戰爭中鍛煉成長起來的作家。由於戰亂,這些作家大多是初高中文化程度,有的是小學文化程度,所以他們沒有創作出大量膾炙人口的高作品。特科學生中,《林院》作者曲波,15歲小學畢業,參加八路軍。在抗日軍政大學受訓兩年後,於50年代初開始寫小說。由原著中的壹個章節改編的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小說《風暴》的作者周立波因參加革命活動被大學開除兩年。《小黑人的婚姻》的作者趙樹理,1930年代畢業於師範學校。李記,原《人民文學》主編,《王貴與李祥祥》的作者和詩人,十三歲參加革命,延安陸毅留學。解放後,他體驗了玉門油田的生活,寫了許多贊美石油工人的敘事詩。諸如此類,6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作家中有壹些大學畢業生,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鳳毛麟角。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除了大齡作家的年輕化和壹大批膾炙人口的佳作的創作外,同時湧現出許多以知青為題材的作家。既然是知青,也就是初高中畢業生,當然還有那些創作傷痕文學的作家,應該說大學畢業的很少。
其中,莫言、路遙、陳、二月河等著名作家都沒上過大學。他們創作的文學作品的影響力並不比上了大學的作者低,反而更大。莫言的小說《紅高粱》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並獲得國際大獎。路遙的小說《人生》也被搬上了銀幕。陳的小說《白鹿原》也被改編成電影。當然,二月河的清代禦用小說,也就是夕陽三部曲,被改編成電視劇,其影響力不容小覷。
雖然大學是培養專門人才的地方,但即使對於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說,寫作也只是專業課中的壹門知識。對寫作感興趣的人不壹定需要通過大學來培養,而是依靠個人的興趣愛好,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寫作來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原文:202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