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似乎不是讀書的料,讀書的課程自然也沒有給他帶來跳出“農場門”的機會。相反,在每周的勞動課上,老師組織學生們用磚頭搭建學校,每天放學後步行壹個多小時到隔壁的鎮上,幫助出嫁的姐姐照看孩子,但這些事情卻成了王成長經歷中最深的記憶。1989年,王高中畢業沒上大學,就跟著村裏的壹個“帶頭大哥”去了天津的工地打工。
壹天七塊錢的工資,“帶頭大哥”只好拿走壹塊錢。盡管如此,這在當時對王來說已經是很高的工資了。他很努力,以至於當“帶頭大哥”和工地老板鬧翻,要撤人的時候,工地老板還苦口婆心地挽留王,但王怕壹個人留在天津衛,只好跟著老鄉回渝北老家。
1992年,因為表哥在重慶渝中區楚奇門面館(現在重慶面館風靡全國)缺人手,王去表哥的店裏幫忙。首先,她買了食物,生了火,擦了桌子,洗了碗。後來她做調料,挑面,做調料...在每壹個細節上,王都做得有條不紊,而王則以勤奮示人。
話分兩頭。王的三哥1987進入火鍋行業。當時他在南平品字石壹家火鍋店做師傅。當他得知王是個幹餐飲的料,就決定培養他,帶他去他打工的店裏,邊打工邊學火鍋技術。現在回想起來,正是三哥的英明決策,讓王家產生了兩位火鍋大師。王的三哥今年63歲,仍在壹家大型火鍋企業做師傅。王從1994進入火鍋行業至今,從未離開過,兢兢業業地在這個行業浸淫了22年。
這22年,正是重慶火鍋行業從無到有、從大到快發展的22年。王清楚地記得,他去三哥手下學技術的時候,那時候的重慶火鍋還不需要用特殊的配料來炒。辣椒、海椒、花椒、鹽、味精、黃油、開水構成了當時重慶火鍋的所有食材。那時候火鍋店燒的是煤球,大火的時候不算大,小火的時候不算小。火大到差點把房子燒了,我就把煤爐從廚房大廳拖出來,扔到店外,澆上壹盆涼水,等火小了再放回去。那時候火鍋店很小。七八桌算大店,人均消費才幾塊錢。葷菜以毛肚、鴨腸、黃喉為主,素菜以豆芽、血為主。
可以說,這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重慶火鍋的縮影。就連90年代風靡重慶的露香火鍋,在它的掌門人黃世雄1985接手家業之前,也只能容納三桌。人們不能坐在室內,有時下雨,人們戴著帽子在露天大壩裏吃飯。”(引自重慶商報)然而,重慶火鍋從此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技術創新也是日新月異:2000年後開始炒底料,拉紅油,繼而衍生出重慶火鍋的新流派,串香、串火鍋、串砂鍋...妳阻止我上臺,壹個欣欣向榮的重慶火鍋生態如火如荼。王正好趕上了這個時代,在三哥手下開始了他的事業。
2001重慶火鍋協會成立後,在渝中區解放北廣場舉辦了首屆火鍋美食節。此時,王已經是北碚區匯新村火鍋(騎龍火鍋的前身)的師傅了。在今年的火鍋美食節上,王帶領匯新村火鍋進入50強,與今天的小天鵝火鍋、秦媽火鍋、德莊火鍋、火鍋、蘇大姐火鍋齊名。
之後,王經當時的奇奇火鍋行政總廚介紹,先後到四川雅安、瀘州等地的火鍋店擔任技術骨幹。所到之處,在當地餐飲市場掀起壹股重慶火鍋風。2004年底,王回到重慶,加盟了重慶九龍坡區楊家坪的老街坊火鍋。在這裏,他今天認識了他的上司黃,兩人從工作關系發展成了親密的朋友。
2007年,王加入重慶蘇大姐火鍋,負責加盟店的開業支持和運營。我在蘇大姐公司工作期間,恰逢2008年汶川地震。重慶火鍋協會帶領會員企業赴川支援救災。蘇大姐公司派了四個人,王第壹個報名,隨隊來到綿陽。他和隊友被分配到臨時安置食品組給災民做飯。那是壹段難忘的時光。壹支20人的隊伍每天要養活5000人,但王壹點也不覺得累。“看到災民沒飯吃,真可憐!”獲救後,壹位二十多歲的年輕母親告訴王,她出生是因為女兒被父母埋了三天,但她沒有死。然後她結婚結婚了,發生了大地震。當時她住的整棟樓都塌了,她根本來不及多想。她帶著壹歲的孩子跳進樓下的河裏,甚至遊到岸邊求生...王梁文親自體會到生命的偉大和無常,每次做飯都特別照顧她。每天晚飯後,王都會獨自默默地走出安置點,探索回家的路。畢竟在這個滿目瘡痍的地方,人們最懷念的是遠方的家,還有家裏的妻兒。
王在蘇大姐公司工作了8年。在此期間,王再現了他在渝火鍋業的深厚造詣。他每次去加盟店指導開業,加盟店老板都會想盡辦法在事後留住他。很多加盟店老板都評價他是重慶火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重慶梁平、城口、四川旺蒼、吉林長春、遼寧大連、山東青島、廣東珠海...王跟隨蘇姐姐的腳步,以敬業和專業的精神指導加盟商開店,以自己壹個重慶火鍋人的實際行動,積極參與並有效推動了重慶火鍋走向全國的全過程。
2015,王重回老東家黃,加盟重慶食藝天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依舊做火鍋,但這次他換了壹種做的方式——擔任公司火鍋、串串等項目的高級培訓師。在這裏,22年致力於傳授技藝、指導學員開店、幫助學員創業成功的火鍋英雄王還在路上。這是又壹個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