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閱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葉老說:“多看作品,多訓練語感,就壹定能掌握文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閱讀,在閱讀中感受整體,在閱讀中感悟東西,在閱讀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見,壹堂優秀的語文課離不開循序漸進的閱讀,閱讀是語文“發展課堂”的基礎。
1.充分發揮教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
小學生向老師學習的意識強,模仿能力強。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閱讀技巧。教師在課堂上口若懸河的示範朗讀,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使學生在模仿中迅速理解如何斷句、停頓和變調。雖然高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壹些閱讀技巧,但教師仍然有必要對閱讀進行建模。好的範文閱讀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直接體會到文本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基調。教師要示範閱讀,不能簡單地用錄音代替,失去了示範閱讀的直觀作用。實踐證明,教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越好,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得越快。
2.充分保證上課閱讀時間。
語文課,老師要給學生留壹定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多讀,讀得充分。古人雲:壹本書讀壹百遍,便知其意。如果妳讀得好,不需要解釋,但妳知道它的意思。有效的閱讀勝過老師透徹的講解,所以語文老師要留出時間讓學生閱讀,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課堂上繁瑣的“說、問、答”讓位於閱讀,讓花哨的小組討論讓位於閱讀。
3.精心設計朗讀的目標和要求。
目前小學語文課本。有很多文字質量很美,可讀性很強,很有人文氣息。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文章的不同體裁和內容,設計朗讀的目標和要求。說明文和科普文壹般適合入門語氣閱讀,不適合閱讀訓練。人的敘事作品,文字優美,故事曲折,感情跌宕;描寫景物的抒情文章語言華麗,感情色彩濃厚;古詩和近體詩節奏感強,寓意深刻。這些文章適合閱讀訓練。壹般來說,反映文章中心的段落和句子最能表達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教師可以把這些內容作為閱讀訓練的重點,更準確地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比如我指導學生讀《月光》最後三段自然段的時候,就是為了啟發想象力,體驗意境;讀《燕子》第二段,目的是了解寫作技巧和表達方法。
4.積極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要讓學生讀得越來越好,讀得越來越美,教師必須對感情充滿激情,與環境壹起創造感情。創設閱讀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師可以有效地對閱讀進行建模,使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提示。
在指導學生讀《荷花》第壹課第四段時,首先要用充滿感情的造型,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學生們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變成了蓮花。入鄉隨俗後,我會用自己富有想象力的配樂表達方式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學生們會立刻陶醉於荷花的美麗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引導學生讀《兩個孩子辯論當天》壹節課,用煽情的“挑釁性”提示:“壹個孩子不服當天”、“壹個孩子大聲說話”、“壹個孩子跺地”,使兩組孩子的辯論越來越激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雖然學生也是在反復閱讀,但是閱讀的效果和我們平時的機械閱讀完全不壹樣。
5.朗讀的形式應該多樣化。
朗讀的形式有很多種:齊聲朗讀、引導朗讀、輪流朗讀、輕聲朗讀、角色朗讀、男孩女孩朗讀等。壹般來說,低年級學生常采用輕閱讀、同步閱讀、角色閱讀等方式來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集中註意力。高年級宜采用個別閱讀和默讀,有利於沈思和集中註意力。在壹堂課上,教師可以交替使用幾種閱讀方法,但應以壹種方法為主。
比如壹篇講故事的文字,適合個人閱讀,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人物間對話較多的文字或片段,適合不同角色閱讀,如陶器、錫壺等。節奏感強、充滿情感的課文,尤其是詩歌,可以分組朗讀;對於單詞難懂、含義深刻的課文,教師需要及時進行模型化閱讀或創設情境指導,如朱自清的《匆匆》。
6.加強閱讀技巧的指導。
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壹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和完善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陣地。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加強閱讀技巧的指導。在訓練中,要引導學生根據文章的內容和故事,設計重音、停頓、語氣和語速的變化。
二,思維:語文教學的靈魂
語言作為“思想的直接實在”(馬克思主義語言),是人類進行思維活動和表達思維結果的載體。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本質上是培養學生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輸出思想)和理解他人的思想(汲取思想)的能力。可見,壹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高度自覺地把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結合起來。
例如,孫雙金教授“尋找春天”這壹課,重點是思考表達。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提問:春天為什麽是壹個害羞的小女孩?然後引導學生學習。
1.壹對壹。老師引導學生比較,為什麽不是老太太?為什麽不做個年輕人呢?讓學生適當感受這個比喻。
2.想想吧。老師問學生是否喜歡把草比作眉毛。然後帶領學生想象,妳還能比什麽?進行口頭練習:草伸出地面。春天到了嗎?讓學生初步覺得比喻要精彩。
3.改變它。剩下的三句話讓學生思考。孫老師語感很強。當學生說:“那是春天的鼻毛嗎?”馬上問學生:“妳喜歡嗎?”讓學生初步更好地感受這個比喻。
4.擴展。教師引導學生拓展想象力,訓練求異思維。柳枝在風中搖曳,那是春天——(生:長發,搖籃,小船...);墻外伸出的紅杏是春天-(生:皮鞋,臉,旗...);黃鸝在枝頭鳴叫,春天到了——(生:音樂,演奏家,宋...).
言語形式就是言語內容,言語內容就是言語形式。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用言語的形式進行思考,學會提問、想象和比較,同時了解感受和興趣,讓課堂變得靈動、智能、快樂。
三,寫作:語文教學的根本
根據心理學研究,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兒童在語言學習初期主要依靠模仿,而文章寫作作為壹種高級的言語形式,也需要壹個從模仿到創造的發展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寫作知識,有利於學生快速掌握寫作知識。
1.引導模仿寫作
模仿是模仿句式,是根據特定的語言情境和指定的參照對象進行模仿。模仿要緊扣主題,風格和諧,結構壹致,修辭壹致。最重要的是把握語境,理解模仿對象的結構和意義,做到“形神兼備”。模仿句思路開闊,有參照物。學生自信,有興趣表達自己,自然願意表達。
2.自由寫作
《語文課程新探索》中的寫作教學策略提出“寫作之初不要有太多的條條框框,讓他們放開手腳去寫作,消除對寫作的恐懼。讓他們好寫,能說就寫。”這實際上是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想寫什麽就寫什麽,想寫什麽就寫什麽,不受文體的束縛。學生普遍害怕寫作。為了消除他們的恐懼,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學生關註現實生活,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寫出自己最擅長的文體:日記、書信、童話、寓言、散文、小說、實用文章等。只要是真話,是真話,是學生的心裏話,老師就要肯定和鼓勵,哪怕在老師看來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貴的。因為不受文體限制,學生有話可寫,容易寫,從而消除了對寫作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