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繼承、改革和創新而發展起來的。建國後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豫劇在皖北叫梆子腔,但在山東、江蘇部分地區仍叫梆子腔。豫劇的流行地區主要在黃河和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陜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臺灣省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是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梆子腔流行於河南省。按照當時碑文記載的內容,明故宮是“當年各班戲祈禱宴飲之地,已被遙遠的歲月遺忘,不知何時建立。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塌,瓦片不剩。可見梆子戲早在道光之前就存在了。這些敘述與藝術家之間的傳說壹致。據壹些老藝術家回憶,他們在1912左右學藝時,曾聽大師講過河南十個地方,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宜豐、封丘、吳恙(今並入蘭考)。據藝人傳說,豫劇最早的教育者是江門和胥門。江門在開封以南的朱仙鎮,胥門在開封以東的紀清和,都有課。
辛亥革命後,河南梆子進入越來越多的城市演出。當時開封府的著名茶館,如知香茶館、普慶茶館、成懷茶館、青青茶館、東火神廟茶館、樂瞳茶館等。,都搶著請河南梆子班社,宜城、天星、議事、拱星的班活躍了壹陣。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了表演河南梆子的茶館和劇院。在農村,每逢迎神運動會,都會在部分地區進行雙聯表演,其中大部分屬於河南梆子。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展進入了壹個新階段。在此期間,永安、永樂、永民和樂瞳四個河南梆子劇院相繼在開封索國基成立。許多著名的藝術家如、、馬雙枝、斯、李瑞雲、常香玉、和彭海寶都聚集在這裏。1935年初,成立了以範為首的豫生劇社,永樂戲臺改為豫生劇院。陳素真所在的七賢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曹西安戲班都參加了這個社團。裕盛劇社革除了舊戲班的壹些不合理的制度,改革了表演和舞臺藝術,演出了《靈雲誌》、《兇德》、《雲上之恨》、《滌除恥辱血》、《三招》等劇目。由範創作。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采用“醒獅怒”之意,將學社改為獅吼劇團。
常香玉於1936年隨周海水班社赴開封府,在《覺醒的河南》舞臺上演出。1937年,成立中州戲曲研究會,演出王振南編劇的《西廂記》、《哭長城》等古裝劇,以及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話劇《打地》。《打地》是豫劇現代戲的開端。同時,永安戲臺的王閏之、馬雙枝、鼓璽、楊金玉也表演了許多傳統劇目。名人的聚集促進了豫東、豫西曲調的合流,促進了河南梆子的發展和完善。1938年侵華日軍占領開封後,獅吼劇團、周海水泰乙、常香玉等團體和演員先後到Xi安,在以Xi安為中心的西北城鄉演出,擴大了豫劇的影響和流行區域。從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安先後出現了以範為首的獅吼劇社、常香玉為首的湘渝劇社、茂蘭為首的劇社和劇社等豫劇團體。還有孫老七(原西藏豫劇團的前身)創辦的河南災難兒童劇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南豫劇劇院成立於1956。1962舉辦豫劇名老藝術家座談會,1980舉辦豫劇流派匯報演出。
豫劇有壹批專業和業余編劇,如範、。楊蘭春(河北武安人,1921)改編創作(部分與他人合作)了《少年黑的婚事》、《人往高處走》、《劉胡蘭》、《朝陽溝》、《冬去春來》、《朝陽溝傳》等。同時,他還執導了許多現代和傳統戲劇。如血淚復仇、紅葉河、誌願軍未婚妻秦香蓮、唐朝知府審判等,在全國多個省市自治區普遍成立了豫劇表演團體。
伴奏樂器
以前豫劇的伴奏樂隊裏有壹句話叫“壹鼓二鑼三彈八鈸”。早期豫劇也是用四大扇(鈸、鈸)和頂角(管長約1米)來營造恢弘熱烈的氣氛。早期豫劇樂隊文藝場的主要樂器有大弦(八角秦越,演奏家、嗩吶演奏家)、二弦(竹質或木質琴筒、木面的高音板胡)和三弦(彈撥樂器)。20世紀30年代,範翠亭先生借用山東梆子的伴奏樂隊,引進了板胡。大、二弦逐漸被廢棄,以男高音板胡(俗稱“飄”)為主弦。50年代以後,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逐漸加入壹般的文學領域。有的還加了吊墜和古箏。還有小提琴、中提琴、西洋銅管樂器和木管樂器加入,組成中西合璧的樂隊。豫劇傳統伴奏牌有300多種,其中嗩吶牌130多種,笛子牌20多種,絲弦牌170多種。常用的嗩吶曲牌有:[春天來了],[達汗東山],[小寒東山],[大桃],[小桃],[大門],[大風入松],[小風入松],[文],[吳],[常用笛子有:[朝],[吳],[哭天],[小蕓曲],[石榴花],[花袁超曲],[鳥群鳳凰],[雞登高],[小開門]等絲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園]、[九連環]、[錯別字]、[小紅鞋]、[苦中作樂]、[淘氣沙]、[油葫蘆]、[別扭]、[算盤]、[姻緣]等。豫劇樂隊武術場的主要樂器有班固、塘沽、大鑼、手鈸、小鑼、梆子。豫劇武場的鑼鼓有三類:1。開場鑼鼓,主要由【混官】、【毛邊】、【包老崔】組成。二、配合表演動作,烘托舞臺氣氛的鑼鼓。大部分和京劇壹樣,只是有些叫法不壹樣。常用的有【壹鑼】、【二鑼】、【三鑼】、【收頭】、【四吹頭】、【救急風】、【戰場】等各種形式。第三,唱腔中的鑼鼓,戲劇的特點更加突出。常用的有[],[],[迎風],[脫靴],[轉頭釘]等等。流水板有各種【跑頭】和【壹滴油】。松板有各種各樣,比如【非板頭】、【滾白】。28板鑼鼓最為豐富,分為單鼓和雙鼓兩大類。除了[弦錘]和[龍宮]兩者外,單鼓條常用作[左內]和[左外],雙鼓條常用作[五釘錘]、[梆子穗]、[風攪雪]。加上其他附盤唱腔裏的各種鑼鼓,總有百余種鑼鼓。另外,河南逢年過節都會唱豫劇。
角色扮演
豫劇角色由“生而醜”組成。壹般來說就是四個學生,四個旦,四個畫臉。戲班的組織也是按照“四個學生、四個丹、四個面孔、四個士兵、四個將軍和四個女仆;八場戲,兩箱軍官,外加四個雜工。“‘四學生’是老學生、大紅臉(紅學生)、二紅臉(武生)、小學生。”“四旦”是鄭丹(青衣)、肖丹(花旦、貴門旦)、老聃和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醜)。還有五命五旦五面的說法。演員壹般都有自己的特長,有的演員多才多藝,也演別的職業。據說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四生四面)為主,生活動作戲占重要地位。大紅臉和兩個紅臉的界限很清楚,大紅臉專指關羽;二紅棉擅長演趙匡胤、秦瓊、康茂才等角色,以武俠劇為主。小升初壹般分文武,有的演員文武雙全,武俠劇更好。擔興(見圖7,豫劇)在“外八角”時代只起次要作用,但隨著女演員的出現和逐漸增多,在豫劇中獲得了主導地位。大京主要靠唱歌取勝。除了表演幽默,三花的武俠劇還有很多絕活,如“纏繩”、“吊桶”、“空中還原”、“探海”、“元寶頂”、“翻身”等。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表演技巧。比如手勢的關鍵是“臉太長,紅臉是梅綺,小生是唇對唇,小丹是胸對胸”,武俠劇中的短打關鍵是“身如蛇眼,拳如流星,腿如鉆;穩如舟,急如箭,猛、勇、急、快、坐、立如山”,槍路上有“走絲”、“九連射”、“十三射”、“九鼻”、“八射”、“單落”。清漪閨房門旦的表演關鍵是“上臺時手如鵝伸,用衣袖搭頸;“鞠躬如抱,跪下不露頸。”“說話不看人,走路不踢裙子,男女不牽手,坐下看裙子。”蔡丹表演的關鍵是“斜眼看人,說話咬嘴唇;“我全身扭來扭去,走著走著就把汗巾弄破了。肖丹的出場方式是“出門時壓鬢角,雙手掖衣領,彎腰提繡花鞋,然後整理衣角”。蕭聲表演的關鍵是“清晰、幹凈、直率”清》清秀,歌詞清晰,表達細膩;“幹凈”就是動作幹凈利落,恰到好處;沖”是壹種勇敢向上的武術。
傳統戲劇
豫劇傳統劇目有1000多部,其中很大壹部分是根據歷史小說和傳奇改編的。如神劇、三國、瓦缸、包公、楊家將、嶽家將等,以及大量描寫婚姻、愛情、倫理的戲劇。新中國成立後,出現了許多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歷史劇,使豫劇事業進壹步發展。如朝陽溝,小黑結婚,喜馬,倒黴蛋大叔結婚,試煉老公,蘋果,紅。根據1956的統計,傳統劇目有647部。
最具代表性的有《追花槍》、《三商腳》、《宇宙峰》、《地堂阪》、《梯口》、《山梅案》、《十二寡婦西遊記》、《春秋大賽》等從1949開始,傳統劇目被改編,如《媒婆》、《花木蘭》、《穆掛帥》、《破洪州》、《審判唐知府禦令》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開玩笑》,還有《弟子規》、《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多部劇目。等等。其中有《花木蘭》、《穆掛帥》、《凡高行宮》(洛陽橋)、《唐朝知府審判》(七種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百姓歡樂頌》等。
代表性人物
豫劇的代表人物有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珍君等“豫劇六大丹派”,代表了丹派的六大流派。丹派還包括豫劇皇後創立的張派、的宋派、的王派、安金鳳的安派等,以、、為代表。新中國成立後,在現代戲劇創作中湧現出高捷、馬林、魏雲、王善樸、劉蘭芳等“豫劇五傑”。張寶英(河南)、王青芬(河南)、胡美玲(河南)、牛(河北)、李喜華(湖北)、簡愛梅(河南)、朱巧雲(河南)、李金枝(河南)、陳淑敏(河南)、馬麗(河南)是當今活躍在國內舞臺上的“豫劇十大名舞者”。唐、王青芬、牛、胡美玲、、、李喜華、顧秀榮、、肖翔宇、、張蘭(第二梅)、朱巧雲、周華、王紅麗(第二梅)、張春玲、朱桂琴、閆永江、金步煥、苗文華、王全珍、賈文龍。
河南戲曲學校
主要流派分為豫東調和豫西調。由於受鄰家兄弟劇種山東梆子唱腔的影響,豫東調擅長用高亢的男聲和活潑的女聲表現喜劇式的戲劇。豫西調,男聲蒼涼悲壯,女聲婉轉低沈,善於表現悲劇風格。細目大致如下:
1.湘府調:豫劇,流行於開封,是中州的標準韻。
2.豫東調:豫東調又稱“東路梆子”、“夏魯調”。它是湘府調傳入豫東後形成的豫劇地域流派。因毗鄰魯南等縣,與山東梆子關系密切,咬字重,和弦高,故稱“高調梆子”。
3.豫西調:在洛陽、鄭州等地,又叫“西府調”,略帶陜西口音,優美悅耳,吐字清晰,用詞醒目。
4.豫北調:在張德、懷慶等地,梆子很大,扛在肩上。若夜深人靜,梆子數裏可聞,和弦較低,故稱“大平調”,又稱“猶大梆子”。
5.豫南調:曲調種類繁多,流行於南陽壹帶,也有其他越調、道情和另壹種通俗叫法“靠山吃山”等表演。
1927之前河南梆子沒有女演員。女演員出現後,逐漸形成了陳素真、常香玉、馬金鳳、閻立品、崔蘭田五大著名表演流派。素雅常情奔放,馬派渾厚明快,崔派深沈含蓄,顏派細膩細膩。目前有桃李五派。
豫劇流派的代表劇目
常香玉經常送清漪,花旦的《抄紅》,《白蛇傳》,花木蘭。
陳素真、陳派、青衣、花旦、宇宙峰、三上轎、洛陽橋、女貞花、春秋配、三吻等
崔蘭田的翠排青衣,花旦的桃花庵,三上角,秦香蓮等。
馬牌帥丹和的穆掛帥,華大超和的袁。
閻立品的《延牌鬼門丹》、京劇藍調的《秦雪梅》、遊鬼山、西廂記等。
桑珍君桑派青衣,花旦的白蓮花,桃花庵,繡花鞋等。
張岫雲派花旦、老聃、楊金華攻占印、遼東、銀河等地。
宋桂玲宋派花旦的轎子、八件套、蝴蝶杯等。
王派花旦、青衣向王金鬥借糧,配風雪。
安金鳳送青衣的《白蓮花》、《譚梅案》、《斬嶽雲》等等。
唐玉成唐派的紅臉“反徐州”、“洋河堂”、“突入幽州”等等。
唐學派的紅臉、洛陽令、三哭堂、轅門斬子等。
李給發了個壞臉色《下郴州》和《司馬太祖告狀》等
吳心平五派的黑臉嶽飛、包青天和屈原。
牛筆下的牛派官員都是醜八怪,比如十八拉、七芝麻官、席絹傳。
高興旺的高中文醜的《席絹關》、《推磨》和《吃面條與樹葉》等。
王送了的《壹定要對,壹定要精彩》和《小二姐做夢》。
王敬先國王送了京劇藍調的《梁紅玉》、《清洗恥辱和血》、《三個吻》等。
關、八郎看望母親、馬販子等。趙學校。
劉發印和劉派吳生的《黃鶴樓》、《梯口》、《八錘》等。
王送青年學生的《風流才子》和《愛破狀元樓》等。
劉中和劉派紅臉《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濺黑紗》
豫劇也有不同的流派,如陳()、常(翔宇)、崔(藍田)、馬(金鳳)、顏(李品)、桑(甄君)等。流派的出現對豫劇具有積極的激勵意義,各流派的表演特色是直接推動豫劇成長的重要因素。以下是以上各派的細分:
1.陳素真,陳派人,出生於陜西富平,1918。他的真名叫王若愚。他跟隨養父陳玉婷先生學習戲劇,並改名為陳素真。1930左右,師從湘府名家孫建德,步入豫劇表演的世界。說到豫劇流派,我們首先會想到陳派。1934年,在著名豫劇改革家、劇作家範的幫助下成立了豫生劇院,主演了《淩》、《小讓恨》、《女貞花》、《三秀秀》、《女俠》、《易烈風》等壹大批“扇子戲”。陳素真以其簡潔端莊大方的表演風格和質樸優美的嗓音征服了觀眾和劇評家。她心思細膩,善於刻畫人物形象,表達得當,唱功好而不誇張,並積極向其他劇種看齊,為豫劇表演取長補短,開辟了“陳派”的表演風格。所以豫劇圈都誇她是梅蘭芳,豫劇皇後,梆子之王。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赴陜西Xi演出,抗戰勝利後返回開封。1950後輾轉武漢、Xi安、蘭州、石家莊、邯鄲等地,後加入天津豫劇團。陳素真的代表作有《宇宙鋒》、《三步轎子》、《春秋火柴》、《凡高的宮殿》、《女貞花》、《拾玉鐲》、《三個吻》、《穆下山》等。
2.常派常香玉,1922年生於河南鞏縣東溝村,原名張妙齡。得益於父親張福賢先生的悉心栽培,十三歲的她憑借文武雙全的能力(歌唱得好,武功也好)在開封城內走紅。常香玉的表演不僅具有寬廣的嗓音和犀利的武藝,而且在豫劇唱腔的和聲方面,她努力融合了豫西和豫東兩種曲調的特點。她的創新精神使她開創了“常規派”的行為藝術,常老師的代表劇目有《紅娘》、《白蛇傳》、《花木蘭》、《大祭樁》、《破洪州》、《第五約》等。
3.崔派崔蘭田,1926,山東曹縣人。11歲時,她進入周海水學習戲劇。壹開始是老學生,後來改成了丹嬌。由於她的努力,她成為豫西著名演員“十八蘭花”的代表。崔蘭田的專長是悲劇,而悲劇人物是復雜的。所以唱腔、誦經、手勢壹定要更加細膩真實,才能充分表達出悲劇的深沈悲愴和動人情懷!“崔派”的表演風格是在悲劇表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她的代表作有《桃花庵》、《三只船》、《秦香蓮》、《賣苗郎》、《兩個李子》、《陳三良》等。
4.馬牌馬金鳳,1922,山東曹縣人。六歲開始跟父親學唱河北梆子,後來改唱豫劇。馬金鳳的身材和長相都很棒,尤其是聲腔,聲音小,音質靈活;特別是要求吐字清晰,歌詞通俗易懂,演唱時要有“調”。在處理二把板唱腔時,經常運用長並列、重疊唱法來強調節奏,這已成為馬派的主要演奏風格。馬金鳳的成功在於用心了解自己,因為他找到了壹種能充分發揮自己特點的表演方法,所以創造了“馬派”表演藝術,她的代表劇目有《穆掛帥》、《花大朝》、《花槍》等。
5.顏派,生於1920,祥符著名學者顏之子。我九歲的時候學戲劇,主要的學習目標是職業上的“做淑女”。多年苦練帶來的成就是我把淑女之美發揮到極致而壹舉成名。閻立品對表達淑女家庭的微妙優雅有著深刻的理解。由內而外展現出曼妙唯美的人物風格,甜美潤澤的歌聲美化了劇中的人物。1954年梅蘭芳先生從師學習表演藝術。燕派藝術在融合了京劇和豫劇的擔綱表演項目後,走向成熟。閻老師的代表作有《秦雪梅》、《蝴蝶杯》、《玉虎墜落》、《玉簪記》、《潘夫索夫》、《西廂記》等。
6.桑派桑派的代表是桑真君,聰明伶俐,深沈委婉,婉約富貴。他從小學習河南墜子,後改學豫劇。桑派藝術的唱功,偷、閃、滑、搶、襯、落調,堪稱壹絕。桑振軍先生善於博采眾長,卻不博采眾長,刻意固守本根,力求創新。從她演出的幾部戲中,細心的人可以壹窺四大京劇的色彩。代表作有:《打金枝》、《桃花寺》、《繡花鞋》、《狼山》、《白蓮花》。還有的張派、的宋派、的王派也值得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