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賓陽縣經濟概況

賓陽縣經濟概況

年度資料

2008年,賓陽縣國內生產總值(GDP)85.6億元,比上年增長10.0%。規模以上工業快速增長,完成工業總產值85.8億元,比2007年增長20.18%;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9億元,比上年增長25.85%。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快速擴大,預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76億元,比上年增長35.7%。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縣財政收入達到5.02億元,首次突破5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22.03%。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3元,比上年增長24.18%。農民人均純收入4169元,比上年增長19.49%。城鄉消費品市場十分活躍,全縣城鄉市場同步增長。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43億元,比上年增長23%。

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141.8億元,同比增長15.1%;工業總產值6543.8+053億元,同比增長27.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億元,同比增長37.62%;財政收入6543.8+0.26億元,同比增長26.83%;農民人均純收入61,21元,同比增長17.5%。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51億元,增長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543.8+07億元,達到6543.8+07.29億元,同比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8億元,同比增長1.4%;超額完成市下達的目標任務。

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501億元,增長9.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3.94億元,增長30.81%;財政收入6543.8+0.267億元,增長23.4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79億元,增長13.8%;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1.93億元,增長5.5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73億元,增長1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21元,增長12.94%;農民人均純收入7187元,增長16.3%。

2013年,全縣生產總值152948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3%,生產總值增速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分行業數據看,第壹產業增加值406284萬元,增長5.1%,比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557479萬元,增長13.2%,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565765438+90萬元,增長7.2%,比上年加快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結構為26.56: 36.45: 36.99。與2012相比,第壹、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1.58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15%、61.79%和26.05%,分別拉動GDP增長1.13、5.76和2.43個百分點。該縣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較多,日照充足,對發展農業生產相當有利。農作物主要是糧食。從1950到1985的36年間,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的90.03%。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占耕地面積的64.47%。其次是玉米、大豆等。經濟作物包括甘蔗、花生、黃麻、煙草、木薯、桑樹、茶葉、水果、甜瓜和藥材。1949年糧食畝產137斤,總產量125398600斤,總產值(按1980不變價格計算,下同)25005400元;1983年畝產523斤,總產量68968.08萬斤,總產值21018.53萬元。與1949相比,分別增長了2.96倍、5.50倍和7.41倍。1985年由於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等原因,畝產487斤,總產量53177.08萬斤,總產值283.675萬元,比1984年增長2.51%,總產量下降2.09%,增長65438。

2013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98.15萬畝,比上年增長0.83%,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0616萬畝,比上年增長1.44%;花生種植面積8.67萬畝,比上年增長2.05%;甘蔗種植面積33.22萬畝,比上年減少9.17%。蔬菜種植面積38.52萬畝,比上年增長8.13%。全年糧食總產量37965438萬噸,比上年增長6.32%。蔬菜產量達到50.39萬噸,比上年增長4.81%。畜禽生產保持穩定。上半年受H7N9疫情影響,生豬、家禽市場價格出現周期性波動,生產受到壹定影響。7月份以來,禽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家禽市場價格回升,家禽生產明顯恢復。三季度末,全縣肉類總產量6.42萬噸,同比增長2.04%;蠶繭產量2.03萬噸,比上年增長2.78%。2013年,全縣農林牧漁總產值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8%。據初步統計,2013年,全縣農林牧漁總產值655852萬元,比上年增長4.16%,其中農業產值35.69億元,增長4.76%;林業產值27009萬元,增長5.14%;畜牧業產值227442萬元,增長2.25%;漁業產值3665438+90萬元,增長10.0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8321萬元,增長4.8%。民國時期,縣政府建設局成立農業技術推廣所,有技術員2名,從事林業育苗工作,為每年的“植樹節”供應苗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於1949、12設立工業處,分工負責林業。林業部成立於1955。2月,1956在高田、太守、武陵、古拉、甘棠、理塘等6個山區設立林業工作站,每個站配備3-4名林業幹部,協助區辦事處編制年度林業生產計劃,指導群眾采種、育苗、造林、護林、防火,培訓農民林業技術人員。同時,在徐璐和武陵平田、黎塘新港建立三個國營苗圃,每個苗圃有1名技術幹部和3至5名工人,負責為群眾采種、育苗和造林。1958年2月,縣林業廳、區林業工作站撤銷,林業、農業、水利並入農林水利局。1959成立林業局,33個公社有林業幹部2人,林業專員1人。1962,林業局改為林業部,技術幹部3名,繼續經營魯西、新埠苗圃。1964年林業廳改為林業局,技術幹部8人,道路綠化員10人,各區林業助理員12人。1968年3月,縣革委會生產指揮組成立農林隊。除1林業技術幹部外,其余均於5438+00年6月調入五七幹校。1973年農林分離,成立林業局。1977 165438+10月,縣成立林業科學研究所。從65438人增加到0979人,林業技術幹部增加到20人。1983建立縣林業技術推廣站,配備技術幹部5名,高田、斯隆、甘棠公社建立林業技術推廣站,每個站配備1至2名幹部,全縣林業技術幹部增至24名,其中工程師1名,助理工程師12名,技術員4名。1985年全縣林業幹部22人,其中工程師1人,助理工程師165438人。賓陽是壹個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縣,有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21個少數民族,其中壯族人口約占全縣總人口的20%。全縣各族人民和睦相處,民族風情獨特,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形成了開放、包容、創新的文化氛圍。除了傳統的春節等節日外,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清明節、端午節、萬元節、關公節、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冬季的至日節、竈臺節和三月三。在民間和傳統節日裏,除了鞭炮,人們還舞龍、舞獅、舞馬。此外,賓陽的民間舞蹈和戲劇豐富多彩,包括:粵劇、教師戲、絲弦戲、采茶戲;歌舞有:仙馬彩鳳舞、鷹歌飲舞、團鼓勵等;音樂上有八音、民歌、馬歌、農歌以及各種形式的音樂表演。同時,賓陽人民還創造了剪紙、刺繡、織錦、竹編、木工、制陶、雕刻和繪畫等傳統工藝。這些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傳統工藝,是賓陽獨特文化積澱的精華,流傳至今。

槍龍節

槍龍節:槍震後千山醒,龍興旺。跑龍節是賓陽壹個非常熱鬧盛大的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在中國是不多見的(即每年農歷正月十壹舉行舞龍)。

跑龍節有150年的歷史。炮龍比常見的七彩龍大,掛載簡單,7短節,11長節。龍長30-40米,龍頭龍尾用竹簽紮好,用砂紙裱好,龍身用彩布拼裝。舞會開始前,組織單位壹般會啟動龍道的捐贈、籌備、張貼工作(即向全市各單位、各戶發出請柬、請柬),請大家為當天的焰火增光添彩。那是壹天,黃昏時分,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開放點,興奮地等待著開放的時刻。舉辦舞會時,主辦方首先舉行開光儀式(開光可分多個點)。燈壹亮,總指揮準時發出三顆照明彈,各照明點的幾十條龍同時向天地幾拜。突然,所有的槍都燃起了火焰,龍狂舞著,快樂地打雷。整個縣城都被雕成了炮龍之城,榮耀之城。開幕式後,龍、鑼鼓、八度等打擊樂器(嗩吶、京胡、二胡、胡大、秦琴等大小鑼鼓、鈸、木魚等弦樂器)開道,卡蘭、火把高舉,龍道逐步提前布置。舞龍的人可以分成多組,輪流跳舞。他們戴著藤帽,系著皮帶,都赤膊上陣,讓盡可能多的鞭炮爆炸。炮龍每到壹戶壹單位,都提前準備好足夠的鞭炮迎接。炮龍所到之處,鞭炮齊鳴,煙花繽紛,人山人海,鼓樂齊鳴,熱鬧非凡。每次鞭炮到了,都要等鞭炮停了,才能往前舞。有的住戶放幾千個鞭炮,有的放幾十萬個。舞龍必須沿著原來邀請的街巷進行,直到所有的街道都跳完為止。壹般煙花日夜不停地跳,鞭炮聲長鳴,可持續兩天兩夜。舞龍人(馬)不怕疲勞,徹夜不眠,堅持下去。如果壹條炮龍被壹門炮消滅了,不管有多少龍全被無視。在煙花龍舟節,人們看到城市的大街小巷人群歡呼,鞭炮轟鳴,霧氣升騰,竹燈映紅全城,街道上全是鞭炮和火藥的沙塵。

賓陽跑龍的長久繁榮在於當地人認為跳舞跑龍可以帶來好運和繁榮。舞龍之夜,很多人抱著兒孫鉆“龍肚子”以求好運;請炮龍在自己家裏跳舞更吉利。有些人渴望生兒育女,為了發大財,已經私下決定帶著“龍珠”跟龍隊走。20世紀80年代後,賓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煙花龍舟節的規模也變得更加盛大。1993賓陽縣委、縣人民政府隆重舉行煙花大會招待會,邀請各廳、司、委、辦、局、銀行、公司、軍分區等領導及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外國駐華專家教授200余人出席。今年的煙花大會是有史以來最盛大最隆重的。煙火龍28條,遊遍全市12街道,熱鬧非凡。2007年,為展示賓陽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而濃郁的民俗風情,打響具有跑龍文化特色的品牌,賓陽縣委、縣政府決定舉辦白龍舞賓西法尼亞跑龍節。廣西賓陽縣被稱為“中國鞭炮之鄉”,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賦予了賓陽獨特的文化資源。清末民初,縣、縣市場都有民營中藥店(店)。壹些農村地區有草藥醫生。6年(1917)縣成立官醫局。24年(1935)縣設診所。26年(1937)8月,在徐璐、安民、吳中、茶山、羅曼、鎮濱、高田、和田、太守、洋橋、唐三、大仙、鄒圩等地設立診所,每所設壹至二名醫生。30年(1941年)65438+1年2月,建立縣醫院和理塘、武陵、新橋分院。38年(1949)全縣醫生護士20人。

建國後,縣人民政府接管縣衛生院,成立縣人民醫院;接納黎塘、武陵、新橋衛生分院,設立區醫院。1954年新增縣婦幼保健站和154鄉鎮衛生院,使區(鎮)鄉衛生院總數達到160個。1955年撤銷138個鄉鎮衛生院,保留充實22個區鎮衛生院。全縣有醫務人員177人。1956成立縣人民醫院黎塘分院和縣防疫站、血吸蟲病防治站。1959恢復鄉鎮衛生院70所,1960恢復鄉鎮衛生院73所。全縣有5個縣醫院和站,155個區和社區衛生中心,633名醫務人員。之後隨著區、社區(鎮)行政機關的增減而增減。1985:有1縣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防疫站、血吸蟲病防治站、皮膚科防治站,18鄉(鎮)衛生院,1646醫務人員。從65438到0969,農村地區建立了合作醫療組織。1970,大隊合作醫療161,鄉村醫生(赤腳醫生)513,生產隊衛生員1985,農村助產士200人。1979年,大隊合作醫療173人,鄉村醫生607人,生產隊衛生員3159人,鄉村助產士511人。1985全縣鄉村醫療網點449個,其中鄉村醫生198個,衛生員367人,助產士33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