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重拾留在風中的“信仰”。
南京是壹座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文化名城。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壹些歷史遺跡和名人故居隨處可見。這裏的壹些古建築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在高樓林立、現代化設施發達的街道上,經常可以看到青磚黛瓦、飛檐走壁的古建築。它們靜靜地佇立,與現代都市相得益彰,融為壹體。在風景宜人、錯落有致的公園裏,在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裏,經歷了千年風霜的古城墻依然巍然屹立,沒有想象中的斷壁殘垣。只有那種凝重不屈的戰爭與硝煙的經歷,才讓人在千百年後不得不肅然起敬,肅然起敬。走在南京,滿眼都是老樹,樹幹堅硬粗糙,枝幹蒼勁,樹冠遮天蔽日。有的甚至幾個人都抱不過來。這些曾經枝繁葉茂,經歷過風風雨雨的老樹,就像從歷史的長河中走來的老人,如水般訴說著南京的過往。
壹個有歷史、有故事、有傳承的城市,也會有潛力、有夢想、有未來。城市如此,學校也是如此。走進“行知教育基地”,聆聽楊瑞慶校長“以陶為師的學校發展四十年歷程”,讓我再次感受到“傳承中發展的奇跡”,“行知教育”的永恒魅力,“堅持夢想”的意義。學校的發展如此,壹個人的發展也是如此。當老師的時候誰沒有夢想?誰在第壹次登上講臺的時候還沒有充滿信仰?誰沒有用心描繪過教育的美好表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在得失利弊之間徘徊。我們迷茫徘徊了很久,忘記了“為什麽出發”,想起了失去夢想的時候,更不知道未來在哪裏。
南京之行是壹次朝聖之旅,壹次初心之旅,壹次尋根之旅。讓我重拾留在風中的“信仰”,堅信自己在未來的教育道路上不再迷茫和困惑。
二是遇到了久違的“眼淚”。
在水泥鋼筋的城市呆久了,總忘了自然土壤的柔軟;越來越理性的頭腦總是在克制沖動和原始情感;人與人之間適時的舉止,常常讓我忘記了在農村長大的童年。在南京培訓的四天裏,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小時候的農村,感受到了久違的不計得失、不求回報的“暖心”和“關愛”。
南京還沒到,感動已經開始。教育局對這次南京之行做了詳細的安排,無論是行程、安全、生活、學習等等。出發前,局領導對同學們進行了各種“溫馨提醒”。同行的提醒也是壹遍遍細致周到,讓人溫暖感動。壹路上,群裏的各種提醒,同學們的積極響應,讓我感受到了來自“大家庭”的關懷和愛護。
在南京讀書,處處讓我感動。每壹個時間節點,都會有溫馨提醒;壹切都會提前說明;每壹次小旅行,都會有人主動陪同和護送。南京的回歸之路給我們每個人上了壹堂生動的“現場報道”,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局領導的大局意識和大愛精神。身在異國,環境陌生,有“爆發”,但妳有“組織”和“家庭”,妳感到適當的安全和輕松。
經過四天的培訓,我也感受到了南京人的“暖心”。在南京負責會議組織的張老師熱情周到,讓我們有“家”的感覺。我在南京的四天,無論是在街上打車,問路,還是在公園裏找人幫我拍照,所有人都熱情認真,從不敷衍。有壹次,我們在街上問“南京大學怎麽走”時,壹個小女孩停下來真誠地說:“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幫妳在手機上查壹下。”小女孩馬上拿出手機,認真詢問,並熱情地向我們詳細解釋“怎麽去”。
人與人之間久違的真誠,無私,熱情,令人感動。總有壹種感覺讓我們落淚。南京之行是壹次心靈的洗禮,是壹次精神的重塑。有了這份感動,我感受到了“暖陽”,相信以後的教育教學之路,壹定會是別樣的風景,別樣的美好。
第三,點亮內心的“陽光”。
南京之行,聽了四次講座,三位教授,壹位校長。這些報道的內容已經模糊不清了,但是給他們的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沒有寫下自己的頭銜和榮譽,卻記住了壹個共同點:樸實、平易近人、專業、學識淵博。都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有很深的造詣,都是行業內的佼佼者。最難得的是,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他們的報道充滿了雄辯的口才和侃侃的談資,透過事物的表象探尋背後的真相,深入淺出地闡述深刻的問題,給我們以啟迪之感,我們不禁感嘆自己“高人壹等”!
與這樣的“大師”近距離接觸,也讓我們反思自己,剖析自己,反省自己。“不為所欲為,就得自求多福。”環境,機遇,也許這些都不如自己的主觀成長和努力;才華和遇到貴人,可能都不如妳自己對方向的決心和堅持。與其怨天尤人,不如看內心;內有操作,外有希望;與其尋找光源,不如點亮內心的“壹束陽光”。
南京之行重新點燃了我內心的“陽光”。點亮壹束光,走自己的教育之路;無論快慢,都不會改變方向;無論風雨,我都不會迷茫。教育是壹棵樹搖動另壹棵樹,壹朵雲推動另壹朵雲,壹個靈魂喚醒另壹個靈魂。做壹個心中有光的老師,才能帶出陽光的學生。
所有的過去都是壹個序言。打開壹扇窗,看到壹道風景;捕捉壹滴水,折射整個太陽;播下壹粒種子,期待花香。南京師範大學四天的訓練,不僅是畢業,更是揚帆遠航。是壹種感悟,是壹種開悟,是壹種持續的力量!催我回到看起來的樣子,重拾舊日的光芒,確定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