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壹、國慶舉辦“黃飛鴻杯”獅王賽,有效打破了南北獅的地域界限,促進了南北獅藝交流,推動了中國獅藝的發展。現在南方很多地區都成立了北獅隊,北方很多地區也有南獅隊。
南獅和北獅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廣東舞獅是南方獅子最具代表性的,廣州和佛山是廣東最具特色的舞獅。
南獅的外形在造型上與北獅有嚴格的區別。北獅以寫實為主,造型、結構、色彩、裝飾、表演都以模仿獅子為主。最初北獅流行於長江以北,南獅流行於華南。近年來,還有壹種舞蹈方法將兩者結合起來,主要采用南獅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南獅的表演有壹個采青的過程。北獅的“獅導”既是表演者又是指揮,只是沒有青挑程序。南獅“獅頭”和“獅被”是緊密相連的,而北獅是分開的,表演時綁在壹起。外形酷似真獅子,獅頭簡單,全身長滿金毛。舞獅者(通常兩個人跳壹只獅子)會把毛皮放在褲子和鞋子上,看起來像壹只威威苗偉的獅子。頭上有紅結的獅子是公的,綠結的是母的。北獅的表演講究動作靈活,與南獅不同。舞蹈以跳、落、轉、滾、跳、撓為主。
北方的獅子通常是成對出現的,由扮成戰士的主人帶領。有時候壹對北獅會配壹對小北獅。小獅子逗弄大獅子,大獅子取笑,顯示他的家庭。北獅的表演更接近雜耍。音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又名醒獅,以神似為基礎,結合武術,其藝術形象是塑造壹只誇張而浪漫的獅子。它的形象沒有北獅那麽精致,但它註重輕盈靈動,剛柔並濟。
南獅造型更為雄渾,跳舞時講究“馬步”,主要依靠舞者的動作來表現雄渾的獅子造型。壹般兩個人壹起跳。獅子頭是中國傳統戲劇的壹面鏡子。它色彩鮮艷,制作精美,眼睛和嘴巴會動。石楠的獅頭上也有壹只角。據傳,它過去是用鐵制成的,以應付舞獅時經常發生的戰事。傳統上,南獅的獅頭分為劉備、關羽和張飛。三種獅頭不僅顏色和裝飾不同,而且根據性格不同,舞姿也不同。除了他們不同的外形,石楠也有不同的個性。白胡子舞獅法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沈穩渾厚,威嚴有力,被民間稱為“劉備石”。被稱為“關公獅”的黑胡須紅臉獅,舞姿勇猛威武,氣魄非凡。灰髯獅,粗獷好戰,俗稱“張”。
南獅的舞姿有上升、正常、上升、提問、抓撓、迎賓、送禮、跳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穿山、上樓等多種。舞獅者通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的動作,抽象地展現各種風格。為了增加娛樂性,有時還會使用絕技,比如在肩膀上(舞獅者站在獅尾的肩膀上)、疊羅漢、爬桿(爬竹竿)、過梅花樁等等。在舞蹈中,獅子的表情主要有八種,喜、怒、哀、樂、動、靜、驚、疑。伴隨著鑼鼓聲的節奏,獅子歷經艱難險阻走向勝利。
隨著鼓樂的節奏,獅子從“從沈睡中醒來”、“撓頭搖尾”、“擡頭俯視”、“探路”到“出洞”、“見青”、“破青”、“狂歡”、“翻滾”,動作多樣,栩栩如生,充滿人情味,時而威風凜凜,時而怒目而視。有時彬彬有禮,單純善良,可愛。
舞南獅時,會伴有大鑼、大鼓、大鈸,使人更加警覺、戒備。舞獅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跳南獅時,有時會有壹個人扮成“大頭佛”,由壹把葵花扇牽著。舞獅前通常會舉行“點睛”儀式,即在獅子的眼睛上塗上朱砂,象征賦予它生命。可以說,石楠是壹項集觀賞性、藝術性和競技性於壹體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具有強烈的吉祥性、喜慶色彩和氣氛渲染能力。
“佛裝”和“鶴裝”
傳統的南獅分為“佛裝”和“鶴裝”
佛面獅,名佛山獅,嘴大,身大,步法寬。跳舞更有力量和霸氣,但獅子頭有七八斤重,不夠靈活,不能跳舞。
鶴帶獅,也叫鶴山獅,嘴扁,獅頭比“佛帶獅”輕得多。它的形狀比較扁平,嘴呈橢圓形,長而扁平。
清朝道光年間,鶴山月塘鄉名醫馮耿昌將獅子藝術帶回家鄉發揚光大。在佛山獅頭的基礎上,對獅頭稍作改進,使鶴山獅更具生氣和力量。獅子頭的主體是橢圓形的,長而扁平。另外,鶴山獅子的舞法輕快活潑。
佛鶴獅
南海大瀝的葉四牛師傅,綜合了這兩只獅子的優點。他設法改進了傳統的“佛騎獅”,將鶴眼長嘴的特點與虎眼闊嘴的特點結合起來,制作出鶴眼上翹的“佛騎獅”。改造後的獅頭既保留了原“佛騎獅”威武勇猛的特點,又具備了敏捷靈活的特點。這種獅子叫“佛騎獅”。
2009年,“佛鶴獅”的獅頭紮制被列入南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政府的重視也讓思牛大師看到了南獅紮制工藝傳承發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