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品第七
白佛言。世尊四十余年所說經中。常說應念應稱佛名。如藥師佛阿彌陀佛。以心相念。以相舌稱。得何功德。
(佛教徒常常念誦佛號,如藥師佛,阿彌陀佛,在心裏念,在口上說。有什麽好處?)
佛言。天王。有四種義。壹者親近大聖。二者願樂聖□道。三者加受聖助。四者因緣聖入。以如是義。說功德大。
(天王,有四種原因大義,所以應當念佛,壹,親近善知識。二,願意聽從聖道。三,聖人加持。四,與聖結緣能入佛道)
白佛言。世尊復說常念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彌勒。是亦雲何。
(我們有念觀世音菩薩的,有念地藏菩薩的,又有念藥師佛的,又有念阿彌陀佛的。為什麽會這樣呢?)
佛言。天王說。念觀音此菩薩從耳根圓通。起大智慧。其智慧體。即大慈悲。其慈悲心。即大行願。是即壹切諸佛道體。壹切眾生如是行道。念文殊者得大智慧。念普賢者入大行願。念彌勒得者得大慈悲智。悲行者。佛道大綱。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東西南北上下諸佛。及其大法。無壹入悲智行。佛法無壹如來非智行得成佛者。無壹眾生非非悲智行當成佛者。若說智悲行外有壹成佛之法。是外道說。非七佛說。十方三世壹切諸佛。壹切菩薩。為智悲行。難行苦
行。度自化他。已成佛道。當成佛道。無有壹佛及壹菩薩不自修行智悲行道。而依他佛他菩薩力得成佛道。若說有不自修行功。依他力。得成佛道者。是波旬說。非說佛說。
(名號差異,其性為壹。皆是為了洗去心中塵垢,使大慈悲智顯現出來。念觀音者起大智慧,念文殊者得大智慧,念普賢者入大行願,念彌勒者得大慈悲智,慈悲是佛法的大綱。念佛就是為了培養慈悲力。)
白佛言。世尊。何故。修諸善功德及觀佛稱名。往生凈土。其故雲何。
(為什麽修功德,觀佛莊嚴相貌,稱頌佛名,能往生凈土?)
佛言。天王。初心菩薩。及下根士。大恐於此娑婆國。行六度萬行。及修開悟佛知見道。或有倦勞。或有退轉。以佛方便。凈土成就根力而還。此土欲令成滿萬善大行。而說此義。
(有初發道心的有情眾生,以及下等根性的人,很恐懼現在所處的這個國土世界。聽聞過佛所說六度萬行,修行開悟以及佛知見後,還是要麽怠倦,要麽退卻。佛憐憫此類眾生,就設立方便法門,為求無上道的人建立壹個好地方,只要稱阿彌陀佛名號,此身將死之時就能往生凈土。這個國土是為培養各種大德大有作為者而建立的。所以佛就為我們說此念佛法門。)
於如是類修行人中。有二種機。壹者今生得利勝義。二者後生得利劣機。
(於念佛法門中,有兩種水平的人,壹種稱為“今生得利勝義”,另壹種稱為“後生得利劣機”,也就是說壹種念佛人今生就能得到大利益,並且悟到佛法超脫之義,另壹種念佛人則是來世才能得到利益,並且因為根機較為遜色還需要累劫修行的。)
何為今生得利勝機。初心中有利根敏慧。開見經道。即解彼佛阿彌陀及我釋迦佛。建願示誨。勸往生者。是即諸佛善巧。所以不得止。說其真實。為令諸眾生修行普賢大道是也。不求往生。即向普賢大道而行。即成大根菩薩。
(什麽是前壹種利根呢?就是這個人初發心就很有智慧,開經見道,能解佛理,知道佛所開念佛法門是壹種善巧。比如某人問路,路人就說,想去佛地,先要到凈土,看見阿彌陀佛以後,再往問問他往哪走。念佛法門就是如此,慧根知道凈土不是根本地,也不是解脫地,是壹個落腳點,中轉站。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他就不停留在求生凈土上,而是直接尋求佛地,向聖人大道而行,也就是六度萬行,就會成為大根性的菩薩。)
或有菩薩為往生故。觀佛身時見己身了。是心是佛。悟是理時。頓知此土時全是凈土。不轉是身。即是佛身。應時知得。成就根力。不借往生。真行方善。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念佛者。不可得具十大心念。如已前依彌勒菩薩問之所答。是十念者。壹切菩薩修行本念。為念佛故。常修十念。念念通徹於十念者。即得成就菩薩大行。不借往生。直行萬善。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三心。無暴。無散。無亂。無垢。無邪。是得至誠心。於其心相。無偽。無欺。無焰。無妄。無疑。無貪。無嗔。是施是戒。是智是理。是慧入悲。是敬是讓。是義是理。是觀音心。是即佛心。得大深心。於其心相。無粗無動。無散無亂。無卒無暴。無暗無迷。是忍是定。是慧是覺。是見是辨。是明是審。是慎是慮。是文殊心。入即佛心。得發願心。於其心相。無厭無倦。無懈無休。無退無轉。無放無逸。是進是方。是願是力。是勇是猛。是活是發。是格是致。是普賢心。是即佛心。是三心者。菩薩真行。心心成就。即得大道。不借往生。直行萬善。或菩薩能知佛慮。能聞佛說。為往生故。修往生行。聞說唯稱佛名。修有福者。皆得胎生。或宮殿中。或蓮華中。經五百歲十二劫。不見佛身。不聞正法。若有開悟五大智者。即得化生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所寶座之上。即見如來。即聞正法。即發信心。速解五智。所謂佛智者。心佛眾生。圓通根本。普賢菩薩法界大智。不思入智者。菩薩所住。不思議解脫。菩薩大權方便自在大智不可言智者。真空妙空。文殊菩薩般若大智無等無偏最上勝智者。諸佛知見。觀音菩薩壹乘大智。往生修行菩薩。欲得彼化生故。修行五智。阿彌陀佛以本願力。加被開悟。如是五智。即證諸佛無上大道不借往生。直行萬善。如是四輩名為今生得利勝機。
(即心即佛,心凈土凈之理,難信難解。上文多佛至理,鄙人不才,故不多言。仁者至誠修行可悟。)
何為後生得利劣機。若有下根愚癡菩薩。雖見如是諸佛方便。不解不覺。不誌菩薩大修行道。唯念著於彼佛國土快樂長壽。愚人是也。或有菩薩。唯稱名號。壹向專念無量壽佛。壹心不亂。唯入此道。不見他人是非好惡。不思他法勝劣高下。不對住他行。毀譽信難。不向他教遠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惡。唯懺自已散亂粗動。唯責自己無道無法。唯愧自己不正不和。修壹心故。自然成善忘欲。亦忘邪見。及忘邪智。無罪無逆。自然作成孝養慈悲柔和質直安樂之心。命終時
至。遠離諸執諸著。即離生死。往生極樂下品蓮華胎生之中。無苦無惱。安樂歡喜。經多少劫時開蓮華。即見彼佛無上相好。即聞彼佛說壹乘法。漸開聖悟。次得聖位。
(什麽是後生得利劣機?有笨壹點的覺悟眾生,雖然知道這樣的方便法門,但是不理解,也不覺悟。所以不能立誌行於大菩薩道。只是壹門心思地想著念佛能生凈土極樂,能“不受諸苦但受其樂。”這就是愚癡人。還有另壹種稍微明白壹點的菩薩,就是壹心稱念佛號,壹心不亂,看見別人的過錯也無所謂,見到別的法門也不誹謗也不嘴饞,心中常常呵責自己沒有智慧,有壹點點不和不正動粗散亂的心態就愧疚。這樣長久下來,此菩薩就會修成大慈悲智,無復凡夫惡習邪心。最終此菩薩命終就能遠離執著,遠離生死輪回,往生在極樂下品蓮花胎生中。等多少劫後,蓮花打開,就能看見此界佛陀,聽聞大乘佛法,漸漸就開悟,成就聖位。)
或有菩薩強欲強惡。常作殺生。深著肉味。偷盜他財。大求富福衣服殿屋。美色亂行。憂悲短命。強求長壽。欲無頂絕。不知世理。暗心迷倒。聖人下教。賢人示化。尚不雲何如是愚人。隨於其人。其性其意。聞說極樂世界妙事百寶莊嚴。寶珠充滿。百味飲食。甘露湧勃遊行自在。無不隨意。菩薩眾生。壽命無量無數沙劫。神仙不及。人相好妙美。絕口天女。歡樂無盡。無晝夜春秋不來。無寒無熱。如仙宮年。尚於彼宮。絕出無對。言語道斷。心行所滅。令諸愚人欲所欲
達願樂往生。漸漸增進佛境界。樂改惡行。善合於聖道。遠離邪毒。現世安樂。命終如願。即往極樂。蓮華胎生。時至開華。見凈土相。絕出人間仙宮天堂。所願滿足。修菩薩行。終至菩提。如是二輩。名為後生得劣機。
(又有壹種前期沈淪五欲,心中邪惡的覺悟者。從前幹很多壞事,還希望大富大貴,美女繞身,感覺身體不行了就又求長壽。欲望多的沒有盡頭。而且這個人還沒有智慧,不知世理,心迷顛倒,聖人的教化,他也聽不懂。就是這樣的愚人。隨著自己的性子,突然聽說了有極樂世界這回事,聽說那裏有各種寶物,還有各種人間沒有的美食,還有從來沒喝過的飲料從地上湧出來。而且那裏的人都是好人,想做什麽就做什麽,壽命又長,神仙都比不上。人都長的美若天仙,壹起嬉戲玩耍沒有什麽找不到得樂子。而且這裏沒有晝夜寒暑,四季如春。想去嗎?那就念佛吧。言語道斷,心行滅處。這些愚人就十分希望往生到這些極樂世界去。漸漸就增進到佛境界,把之前的惡習改了。現世就能成為善人,安居樂業,命終後如願以償往生極樂。)
人相有如是等。二種得利。大利益故。來往生他方佛土。唯除以自愚癡無智。不知道理。闇昧之心。而忘了解聖教義理。以自為勝。以他為劣。以私智教他人。欲作自愚伴。以此劣行為勝。於其最上勝行。雲何除之。是謗正法。背彼如來諸佛如本願故。雲何背彼本願心也。彼阿彌陀佛常說壹乘。常念壹乘。而唯欲令下方壹切眾生等。悟壹乘妙道。不以劣行。為其本意。入守常護。娑婆世界修行大道。不以極樂住安修行。為其本意。但發弘願。令得往生壹心。愚人不堪於此修行成。故爾。不得止。立往生願。彼佛心念。無隔娑婆安養之思。娑婆安養。壹通平等。此界他界。更無有差。彼佛心念無隔。念念他之心。何以故。爾壹佛眾佛。眾佛壹佛法身壹體。此佛他佛。無有差故。人間大君。尚無我。而念自念他。心不作差。何況於果滿地如來。梵王果報尚清凈。而天上天下。目不見差。何況於果滿地如來。
(以上所說種種人品相貌,今生後世利益。總說則是為大利益,往生佛國。不應為它,應當以破除自身癡愚,培養聰明智慧為要。阿彌陀佛常說壹乘妙法,念佛也是壹乘法,為攝壹乘眾生故。二乘亦念佛拜佛則非壹乘。所以念佛真訣,當以佛心為本。佛心即是慈心,修慈者即是念佛。如慈母關愛眾子。大君愛戴百姓。平等而無差別。無我而能利他。這是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