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5-01-13 22:43:00 |主題:性學家
壹個無疑被母親疼愛的人,壹生都有壹種征服者的感覺。
是壹種成功的自信,而這種自信往往會帶來真正的成功。
壹、弗洛伊德的生平
壹個無疑被母親疼愛的人,壹生都有壹種征服者的感覺。
是壹種成功的自信,而這種自信往往會帶來真正的成功。
原文:弗洛伊德,文集,霍加斯出版社,倫敦,1952,XOL。四,第367頁。
摘自:弗洛伊德的使命,弗洛姆著,孟祥森譯,布法羅出版社19918,第18頁。
1985年5月6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於奧匈帝國摩拉維亞的弗萊貝格的壹個猶太家庭。弗洛伊德的祖先,像所有猶太人壹樣,無家可歸:
.....我有理由相信,我父親的家族已經在萊茵河(科隆附近)定居了相當長的壹段時間,但是因為猶太人在14和5世紀受到迫害,所以向東逃亡;19世紀,他們從立陶宛經加利西亞遷回德屬奧地利。
(摘自《弗洛伊德傳》,廖譯,新潮圖書館18,第8頁)
弗洛伊德的父親經營毛織品,但生意不好;我的母親,阿瑪莉婭·雷·弗洛伊德,是壹個虔誠的猶太人,聰明、善良、節儉。此外,弗洛伊德還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兩個弟弟和五個妹妹。全家12人。
1860年,由於生意失敗和逃避兵役,雅各布·弗洛伊德壹家來到維也納,當時弗洛伊德只有四歲。十歲之前,弗洛伊德的教育是在家裏接受的,母親關心他,愛他。從小他智力超群,父母想盡辦法培養他。雖然他的家庭並不富裕,但他在臥室裏有自己的蒸汽燈。母親雖然熱愛鋼琴,但在他的堅持下,為了不打擾他的學習,還是把姐姐的鋼琴搬走了。所以家裏沒人受過什麽音樂教育。
弗洛伊德的父親是壹個非常嚴厲的人,但他誠實、單純、善良、樂於助人、樂觀、自信、堅強。弗洛伊德將他的父親描述為壹個樂觀主義者,就像狄更斯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的米考伯壹樣。弗洛伊德繼承了他父親的優點。七歲時,父親讓弗洛伊德讀聖經,可見他對兒子的嚴格教育和對宗教的虔誠。而七歲讀聖經,顯示了弗洛伊德的超常智力。
1865年,九歲的弗洛伊德提前壹年被高等教育機構錄取,在求學期間,他展現了自己的聰明和智慧。他的成績連續七年名列前茅,受到特殊待遇,在班裏從來不用考試。或許是他父親給他的塔木德教育,又或許是猶太人壹直處於被壓迫的地位。弗洛伊德在高校的願望是學習法律,從事社會活動。除了規定的作業,他還閱讀了大量的課外讀物,涉及面很廣,尤其是文學,弗洛伊德非常喜愛;他最推崇希臘故事,莎士比亞和歌德,在他後來的文章中,大量涉及,這與他在中學打下的基礎不無關系。
在畢業前夕的壹次演講中,卡爾·布魯爾教授背誦了歌德的散文《論自然》(註1),使弗洛伊德放棄了從事法律工作的夙願,“決定做壹名醫學生”。這篇短文對弗洛伊德的影響現在無法考證,但在他的自傳中提到:“我被壹種好奇心所驅使,這種好奇心更多的是關於人類,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論自然》壹文讓弗洛伊德關註人類而非自然,可見其獨特的思維方式。
1873年,弗洛伊德以優異的成績被送往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裏,弗洛伊德像往常壹樣涉獵廣泛,什麽課都聽,什麽書都看,人們不知道他要去哪裏學,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事實上,當弗洛伊德剛進大學時,他過得很糟糕:
1873剛進大學的時候,我大失所望,尤其是當我發現因為我是猶太人,所有人都指望我自卑,或者覺得我是不屬於他們的外國人。.....此外,在大學第壹年,我發現自己因為天生的特點和局限,註定無法在那些曾經熱衷的科學領域取得成功,於是我體會到了《浮士德》中的惡魔梅菲斯托費勒斯所提出的警告的真正含義:“廣泛涉獵科學是徒勞的,每個人只能學他所能學的。”(《浮士德》第壹部。)
(摘自《弗洛伊德自傳》,新潮圖書館18,第9頁)
高二那年,弗洛伊德又壹次展現了他的聰明才智。他參加了壹系列的研究活動,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被選為第壹批前往的裏雅斯特動物實驗站的實習生。在實驗站,弗洛伊德做了壹篇關於鰻魚性腺結構的論文,取得了重要成果。他的論文被克勞斯教授在科學院的會議上宣讀,並發表在《科學院學報》上。這壹次的成就增加了弗洛伊德的信心。
從65438年到0876年,弗洛伊德進入布魯克的生理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他找到了歸宿和充分的滿足感,同時也找到了壹個應該被尊重、被視為楷模的人。恩斯特·布呂克(Ernst Brücke),弗洛伊德心目中的楷模,柏林物理學會的創始人之壹。自從進入這個研究所,弗洛伊德尋求科學真理的熱情就被點燃了。布魯克是弗洛伊德壹生順從的老師。20年後,當他聞名世界時,他還對他的學生e·瓊斯說:
他是壹個自覺和不知疲倦的工人,和...就是壹個完全不知道玩花樣和權變的人。看學生,他只看天賦。他像父親壹樣教導和保護他的學生,他要求的不僅僅是知識。但他尊重學生的個人意見,鼓勵他們自由地做自己的原創工作,即使他們有不同的意見,這對每個有才華的學生都是有益的。
(摘自弗洛伊德壹節,陳曉文著,東大書局,第7頁)
布魯克任命弗洛伊德專門研究神經系統組織學。雖然這不合他的胃口,但他還是認真地投入了研究,並在1877中提出了第壹個研究成果《鰻鱺生殖腺的類型和結構》。布魯克認為,對於壹個新手來說,這份報告非常令人滿意,因此他建議將它發表在《科學院學報》上。1878年,弗洛伊德利用氯化金化合物的神經細胞染色技術,研究了鰻尾章魚脊髓中的神經節細胞和鼩鼱的神經細胞,發現了類似於今天所謂神經元的結構。他的發現得到了布魯克的極大贊賞,認為“已經遠遠超過了壹個新手的水平”,並再次向《中國科學院學報》推薦。
1881年,弗洛伊德獲得了壹個“姍姍來遲”的醫學博士學位,由於經濟窘迫,他接受了布魯克的建議,離開了生理研究所,進入維也納總醫院擔任臨床助理醫生(野心家)。根據傳記作家的研究,經濟因素並不是弗洛伊德放棄生理學研究的主要原因,而是他的未婚妻瑪莎·伯奈斯。
弗洛伊德的未婚妻瑪莎外表優雅美麗,但弗洛伊德註重內在美。在給瑪莎的壹封信中,他寫道:“別忘了,“美好”只能持續幾年,但我們要壹起生活壹輩子;壹旦青春的輝煌成為過去,唯壹美好的就在於妳內心表現出來的善良和理解,這是妳優於他人的地方。ぃ.瑪莎的家庭是壹個顯赫的猶太家庭。1882,17年6月,瑪莎和弗洛伊德不顧家人反對,私下約定終身。直到他們1886,14年9月結婚,弗洛伊德才蒙受了“江湖騙子”的惡名。
1884年,弗洛伊德從默克化學公司找到了功能尚未闡明的可卡因,並對其生理功能進行了研究。對名譽和家庭的渴望使弗洛伊德對這項研究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精力,也確實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其間,他還準備澄清可卡因的麻醉效果和局部手術的麻醉效果需要進壹步證實。這些結果本該寫在論文裏,但他等不及了,於是匆匆寫完論文,把未完成的實驗交給了他的朋友、眼科醫生柯尼希斯泰因。65438年9月到0884年9月,弗洛伊德和瑪莎見面回來,發現卡爾·科勒先看了可卡因麻醉的結果,失去了壹次成名的機會,結婚了,做湯了。此外,由於許多人因為可卡因而成為癮君子,這已經成為社會的壹大問題,弗洛伊德的論文讓他成為了壹個“江湖騙子”。
在此期間,弗洛伊德壹直在維也納綜合醫院行醫。由於工作出色,他被提升為住院醫師,研究課題擴展到了人類中樞神經系統。由此,他開始結合醫學研究神經系統疾病。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因為在組織學和臨床方面的論文,被任命為神經病理學講師,並得到布魯克的推薦,獲得大獎。那年秋天,他終於成為了薩爾普特裏耶爾醫學院的學生。
剛開始深造的時候,沙考並沒有關註這個來自奧地利的留學生。弗洛伊德只是默默無聞地研究。直到沙考表示希望有人將他最近的演講翻譯成德語,弗洛伊德的自薦被接受,他才開始與沙考交往,並參與了診所的所有活動。弗洛伊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癔癥的研究上。沙考證明了癔癥的真實癥狀和規律性以及男性癔癥的頻繁發生。(註2)
1886年9月,弗洛伊德與瑪莎結婚,繼續在維也納總醫院擔任內科醫生。從1886到1891,為了樹立自己在神經癥治療方面的聲譽,保護自己的物質生活,弗洛伊德沒有從事任何研究工作,直到1895年與布約爾合著《歇斯底裏癥研究》。
布勞爾是弗洛伊德在布魯克研究所的老朋友,維也納最受尊敬的家庭醫生之壹,有從事學術研究的經歷。這本書主要是布勞爾的研究成果,強調了情感生活的意義和區分無意識心理活動和有意識心理活動的重要性,但對性欲談得不多。在弗洛伊德提供的病歷中,性因素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但對性欲的重視程度與對其他情緒刺激的重視程度基本相當。弗洛伊德認為這項研究試圖建立的理論還遠未完善,沒有觸及疾病過程的根本原因。在行醫過程中,弗洛伊德從積累的經驗中認識到,神經癥的背後往往是壹種性本能,可能是當時的性沖突,也可能是早期性經驗的影響。
催眠和宣泄對神經癥的治療有壹定作用,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壹個是患者的“移情”現象,壹個是患者會周期性復發,無法從根本上治療。對此,弗洛伊德發現應該用深度催眠來追溯病人痛苦發作的根源。於是,他提出了“壓抑理論”的觀點,並以此來進行診療,揭露抑郁癥,讓患者用判斷行動來代替,弗洛伊德稱之為“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將神經癥背後的原因追溯到他的童年經歷,認為人有戀母情結和父親情結,並提出了力比多這壹中心概念。
由於性問題成為他理論的基石,人們聞之色變,親友紛紛與他分手,病人也不敢去探望他。1897年的某壹天,弗洛伊德的門診日記裏只記錄了三個人,其中兩個是自由的,壹個是他自己。現實的壓力讓弗洛伊德面臨選擇的考慮,但他還是決定繼續前進。在此期間,弗洛伊德的自我分析使自己保持在健康的範圍內,並對夢的解析產生了興趣。他發現當病人把自己和。總是夾雜著壹些關於夢的敘述,而且還發現病人的幻覺與他們的夢有壹些相似之處。1895年7月24日,弗洛伊德通過對自己夢境的完整分析,證實了“夢是願望的實現”,這個夢被稱為“伊瑪目的註射”。
從1895到1987,弗洛伊德分析了大量的夢,得出了壹系列的結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所以他打算寫壹部《夢的解析》。1899年9月,該書由出版社印刷,10月發行,165438。然而,對它感興趣的人很少,學術界對它幾乎漠不關心。1900年,弗洛伊德將書名改為《論夢》,保持了原來的原則,但更簡單,更通俗。這壹次,它引起了英國人和俄國人的註意。1913年,《夢的解析》壹書被翻譯成本國語言,該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界各地。弗洛伊德也見證了德文文本。
1902對弗洛伊德來說是重要的壹年,周三精神分析學會成立,這是精神分析運動的萌芽。1908更名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此後,弗洛伊德的醫療日益完善,中歐國家的病人也紛紛求醫。1904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最受歡迎的書《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學》,但他和好朋友Fleece分手了。但此時,他不再是壹個人,他已經有了自己的群體。1906年,榮格的加入,讓他如虎添翼。因為容格是壹個雅利安人和新教徒,所以他。從此,弗洛伊德的名聲與日俱增,弟子也與日俱增。65438年至0908年,來自六個國家的42位學者在薩爾茨堡召開了第壹次精神分析國際會議,決定創辦《精神分析中央雜誌》,並很快創辦了刊物《意象》,試圖將精神分析應用於心理科學。
1909年,弗洛伊德應邀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克拉克大學做講座。在美國,他受到了平等的對待和應有的尊重,這極大地鼓舞了他的精神。他回憶道:
.....在歐洲,我感覺大家好像都瞧不起我;但是在這裏,我發現最好的人對我壹視同仁。.....,我似乎實現了壹個不可思議的白日夢,精神分析不再是幻想的產物,它已經成為現實中有價值的壹部分。
(摘自弗洛伊德壹節,陳曉文著,東大書局,第22頁)
從1911到1913,精神分析中出現了兩次分裂運動,分別由弗洛伊德的得力助手阿德勒和榮格領導。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觀點的沖突。榮格反對性理論和戀母情結。而阿德勒則完全否認性欲的意義,認為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人的權利和欲望得不到滿足以及自卑。1911年,阿德勒成立了另壹個自由精神分析學會,創立個體心理學;1914年,榮格建立了另壹種分析心理學。因此,在瓊斯的建議下,成立了保護弗洛伊德委員會,為精神分析辯護。事實上,這兩種分裂不僅沒有傷害精神分析運動,反而使它變得更強大和更有名。
鑒於這兩種劃分,弗洛伊德重新調整了他的組織。1920年,他把忠實追隨他的精神分析學家們組織成壹個秘密的核心小組,並以自己的戒指為基礎,又鑄造了六件,送給弗蘭克、薩克斯、亞伯拉罕、艾丁根、費蘭齊、瓊斯等六個人。這枚戒指是壹顆埃及寶石,上面刻著壹個老人的頭像。他們互相通信,兩年見壹次面,所以有必要多見面。然而,這依然阻擋不了新的分裂。1926年,蘭克離開組織,1929年,費蘭齊因“泛性倫理”被開除。
從1912開始,弗洛伊德將精神分析應用於美學、宗教、神話、文化起源等領域,先後出版了《圖騰與禁忌》、《米開朗基羅的摩西》、《當前對戰爭與死亡的看法》、《集體心理與自我分析》、《幻想未來》、《為什麽會有戰爭》等等。弗洛伊德也奠定了自己偉大思想家的地位,1930年獲得歌德文學獎,1935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名譽會員。
納粹於1938年入侵奧地利。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幹預和學生朋友的幫助下,弗洛伊德最終得以離開奧地利,但他的女兒被納粹逮捕,他的姐妹也未能逃脫。後來,他的四個姐姐被納粹殺害。弗洛伊德安全抵達倫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禮遇,各界紛紛表示歡迎。吊唁的信件和電報不斷,只有“來自倫敦的弗洛伊德”能送到他手中。英國國王親自前來拜訪,社會名流也紛紛前來拜訪。令他興奮的是,皇家學會送了他壹本珍貴的1660成立以來代代相傳的紀念冊,請他簽名。
1939年,弗洛伊德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他自1923以來壹直患有的上頜骨癌癥在33次手術後未能治愈。9月21,1939,弗洛伊德要求醫生實現晚期安樂死的承諾。征得女兒同意後,1938治愈
.....我不是真正的科學家,也不是觀察者,也不是實驗者,也不是思想家。我只是壹個征服者——壹個冒險家。如果我要翻譯這個詞,我是壹個有著冒險家的好奇心、勇氣和不屈不撓精神的人。
(摘自《弗洛伊德傳》,廖譯,新潮圖書館18,p.201)
第二,本能理論
達爾文為生物的起源和目的找到了壹個解釋:本能。人有很多特殊的本能,人的世界是五花八門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的各種本能。弗洛伊德這樣揭示本能的真正含義:
人,生因本能,死因本能。
(《自性〈夢〉弗洛伊德》,王磊、韓陽出版,p37)
(1)什麽是本能?
弗洛伊德認為行為是壹個動態的系統,要註意過程,行為需要動機,所以可以用能量的概念來解釋人的行為。他把人看作壹個復雜的能量系統,必須遵守能量守恒定律,所以他用“心理能量”來解釋人的行為,即來自身體的神經生理的興奮狀態。
當本能引起身體的興奮時,它包含了大量的心理能量,引起心理緊張。所以它會遵循物理學的平衡定律,尋求能量的釋放來緩解緊張,平復激動。這就是心理能量的升降規律。
本能總是尋求表達,表達的結果是要被平復。這個從有到無的過程,就是壹種還原。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人類的誕生是壹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需要平衡和減法。這種平衡的最終結果是“死”,生與死的平衡就是最大的還原。
本能有四個特征,即“根”——本能的起源是由於身體的狀態或需求;“目的”——本能的目的是減少興奮和緊張;“客觀性”——本能活動必須指向環境中的壹些人、事、物,或者自己身體的特殊部位;“原動力”——需求和滿足需求帶來的能量,為行為提供能量。
力比多……...是壹種力量,本能...也就是說,正是通過這種力量來達到它的目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導論
弗洛伊德觀察了嬰兒的吮吸行為,根據享樂主義原理,他認為不斷的發泄經歷壹定是因為從中獲得了快感。推動這種行為的本能力量是力比多,意為“性欲和行為的力量”,也就是說,性活動的能量來自力比多,力比多驅使人尋求快樂。力比多在出生前就存在,出生後立即發揮作用。
弗洛伊德的本能概念來源於生物學和物理學,這使得他的本能觀強調原始性和動物性。但在拓展本能,使用“自我本能”這壹概念時,他已經給本能註入了社會化的內容。所謂自我本能,就是人有能力調整自己的行為,使之不違反社會禁忌和道德標準。而且能實現原始沖動欲望和快感的本能,即人類社會現實的自律表現。
(2)潛意識
弗洛伊德在治療過程中發現,他接觸過的很多癔病患者都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壹些情感經歷,也無法回憶起自己過去的壹些經歷。如果他們被催眠來回憶他們的經歷並說出來,病人會感到舒服並康復。很明顯,有些人的記憶並沒有被遺忘,只是他們接觸不到這些內容,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
根據這壹現象,弗洛伊德得出結論:人類除了意識之外,壹定還有另壹部分,叫做“潛意識”,各種創傷性的、不可接受的情感體驗都在其中積累。當人的恣意機能減退、減弱或抑制時(如昏迷、吸毒、醉酒、做夢等。),人的心靈處於另壹種狀態,以另壹種形式活動,這就是潛意識的內容。
關於意識和潛意識的關系,弗洛伊德曾經打了壹個比方:潛意識就像壹座大房子,與意識的小房子緊密相連。兩棟房子之間有壹道門,門口站著壹個看門人,負責檢查兩棟房子之間通過的物品。當無意識的沖動和欲望湧向門口時,看門人會把它們擋回去。這些內容被壓抑,也必須抵抗這些被壓抑內容的沖動。人生活在兩者的互動中;人受潛意識的影響和驅使,但意識又不得不掙紮和反抗。這個沖突解決不好,就會導致神經癥。
弗洛伊德非常重視潛意識,認為意識只是潛意識中可見的部分,心靈就像壹座冰山。暴露在水中的壹小部分是意識,淹沒在水中的那部分是潛意識,占了心靈結構的大部分。潛意識裏包含著各種原始的沖動和本能,因為與社會規範和準則格格不入,被壓抑到潛意識裏。簡單來說,潛意識是本能沖動的避難所。
(3)性欲與文明
.....身體器官,除了原本的功能,都有性的意義,如果性對其要求過高,原本的功能就會受到抑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導論
在弗洛伊德的時代,“性”當然是不正當的,但他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性是本能,“快樂的沖動”和“快樂的源泉”,並將性的意義擴展到人的許多其他行為——“大多數強迫性行為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自慰,而自慰可以被視為各種性幻想的唯壹基本動作”,這意味著其他人批評弗洛伊德是“普遍主義”
弗洛伊德之所以重視性,是因為他認為神經癥的根源是性欲被壓抑的結果,所以性成為他解釋正常和異常行為的基礎,成為他治療病人的基礎。弗洛伊德所處的時代深受維多利亞統治的影響。那是壹個連想到性都有罪的時代。所以他把性變態的原因歸結為文明的壓制。因為性是本能的、原始的、不文明的,但社會卻視性為“不當”,迫使人們離開性,以“道德”的方式行動,這就造成了兩方面的壓力。所以,人會變態;性會以壹種變相的、裝逼的方式尋求轉化,會出現各種性變態。
死亡的本能
弗洛伊德將所有的本能簡化分類為兩類:生與死。起初,弗洛伊德並沒有建立死亡本能的概念,但第壹次世界大戰後,他無法解釋人類殘忍屠殺的動機,於是他認定人性中必然存在尋求死亡的本性。
既然人天生就有本能,有攻擊的天性,那麽當他們為了生存而攻擊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接受死亡,就像動物互相攻擊壹樣。換句話說,攻擊的受害者可能是對方,也可能是自己。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在攻擊中面對死亡。從抽象的意義上來說,無論誰吃虧,本質都是壹樣的,都是對生命的踐踏。
第三,人格的內容
Id是內心的吶喊;
超我是大腦的申斥;
自我是嘴的修飾。
~夢的解釋者,王磊著,文化,p69
(壹)ID——快樂ID (ID)
所謂本我,是指沒有披上文明外衣的人的本我;也就是生物的我,壹個純粹的動物表達。弗洛伊德認為,既然本我是生物性的,它當然是壹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壹個人人格中永恒的組成部分,因為沒有生物性需求的滿足,人就無法生存。
那麽id的作用是什麽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生物性的。當然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物需求,也就是生物沖動,尋求直接的、立竿見影的滿足,並不是有條件的、不加掩飾的;本我按照“快樂原則”行事,它的作用是尋求快樂,爭取各種感官欲望的滿足。快樂總是需要的,所以我受不了被壓抑,也不會因為壓抑而消失或變弱。我只會換個方向,換個對象來間接滿足我的需求。
(B)超我——良心和理想(超我)
我們的文明對我們的苦難負有責任。如果我們背棄它,回到最初的狀況,我們會更快樂。
~弗洛伊德——文明與對文明的不滿
在文明社會,本我不會這麽無憂無慮。文明會以自己的方式改造人。這就是文明的法則,用莊嚴和威嚴取代了原始和快樂的本能。
良心是社會以各種方式強化壓抑和束縛本能的禁忌。當人們逐漸內化這些教條時,就在意識中建立起倫理規範,按照社會規定行事,甚至按照社會規定思考。簡單來說,獲得良知就是養成是非感,即壹套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可以用來監控自己,解釋外界環境。實際上,良知的獲得是對社會規範的精神復制,這壹結果是以本我的壓制為代價獲得的。
除了良心的建立,人還會建立壹套自我理想,也就是對自己的期望。既然是理想,當然會和現實有差距,於是自我理想就成了人們新的社會生活目標,而當人們離這些理想目標越來越近的時候,就會離本我越來越遠,代價就是失去本性,壓抑本能,使自己得不到滿足。
弗洛伊德認為,良知和自我理想構成了人格中的超我,即超越個體的原初本體,追求靈魂的凈化。超我的建立主要在童年,受父母影響(註3)。人們通過長期的家庭生活,把父母祖輩的社會道德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樣建立起來的超我,充滿了條條框框,迫使人們去遵守;壹旦違反,就會產生罪惡感,甚至強烈的負罪感。
(C)自我(自我現實妥協)
每個人都需要幸福。弗洛伊德所指的幸福是通過滿足本能而獲得的原始幸福,不是壹般意義上的幸福,而是肉體的幸福和靈魂的高貴永遠不相容。所以,在人格內部,超我和本我之間必然存在著激烈的沖突,這並不是人們想要面對的。所以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有第三種結構——自我。
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如果人只活在本我的世界裏,恐怕社會會充滿危險;如果只活在超我的世界裏,社會就會充滿空虛,所以需要“自我”來調節雙方,讓不快樂的世界還能維持壹些快樂。
自我是人格的調節器和潤滑油。它能警覺本我的沖動,理解超我的要求,敏感地尋求現實中滿足本我的方法。這就好比人的膝關節,調節小腿和大腿的運動。但是,就像膝關節容易出問題壹樣,壹旦自我調節功能下降或失效,就是神經系統癥狀發作的時候。
第四,性變態
弗洛伊德提出了兩個術語來滿足針對性需求,即:“性對象”——散發出性吸引力的人或物;以及“性目的”——性沖動努力的目標。
(壹)性對象的變異
傳說中,壹夫壹妻制的古人壹分為二——男人和女人通過愛情努力團聚。所以,當男人的性伴侶不是女人的時候,人們會很驚訝。弗洛伊德把這樣的人稱為“性變態”,認為數量永遠不會太少。
1,性變態(指同性戀)
性變態有三種:壹種是完全變態,其性對象必須永遠是同性;有的是兩棲類的積習難改,有的是偶發性的積習難改,大多是因為正常的性對象遙不可及或被模仿。
至於性變態,弗洛伊德認為那不是“變性”(註4),因為變性人和普通人壹樣,不僅沒有喪失能力,而且在心智發展和道德修養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古代文明中,性變態往往意義重大,在原始人和蠻族中也非常流行。
關於性變態的原因,弗洛伊德認為,只有在第壹種極端情況下,才能猜測性變態是先天的。然而,外部影響(同性共存、戰時伴侶、服刑、獨身等。)兒童期或成年期的壹些性變態也會導致性變態的固著。所以,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都不可能單獨解釋壹切。(註5)
壹般認為,易性癖者的性對象與常人相反,男性易性癖者像女性。弗洛伊德認為這並不完全正確。許多男性變性人表現得像偉大的丈夫,不怎麽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