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起源於西漢時期的陜西省滑縣(古華府),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世界上被人們戲稱為最早的移動皮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的“電影之祖”。
現在流行於陜西,山西,幾乎全國各地。
由於皮影戲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在不同地區的長期演變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四川皮影戲、湖北皮影戲、湖南皮影戲、北京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山東皮影戲、山西皮影戲、青海皮影戲、寧夏皮影戲、陜西皮影戲,以及風格各異的地方皮影戲[3]。各地皮影戲的音樂唱腔和節奏吸收了當地戲曲、曲藝、民歌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形成了許多多姿多彩的流派。有綿陽皮影戲、唐山皮影戲、濟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福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祿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字號、阿公戲、仙班戲、環縣道士皮影戲、淩源皮影戲等等。
在秦、晉、豫的各種皮影戲流派中,有絲板調、阿公調、羌調、老調、秦調、南北道調、安康越調、商道道調、吹調等十余種。唱歌時也常用和聲、助音、鼻韻來唱,悠揚悠揚,非常動聽。
河北、北京、東北、山東的皮影戲唱腔雖然都發源於冀東灤州樂亭,但各自的唱腔都得到了京劇、鑼鼓、梆子、民歌的滋養,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暢的平仄色調,華麗的絢麗色調,哀婉悲涼的色調,壹應俱全。其中唐代灤河地區的哽聲唱法非常獨特。
其他地方,如湖南、湖北、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的皮影戲音樂和唱腔也有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