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稅”?怎麽理解比較好理解?
二、如何解釋老祖宗的《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纂了中國第壹部字典《說文解字》,將“稅”收入其中,並解釋說:“稅、租、和、諧。”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稅,逐田斂糧。”從紋理中,逆著聲音。“它的寓意大概是,中國自夏朝以來產生的稅收,起初主要是支付糧食等農產品,支付的金額必須上繳和兌現。所以“我”和“對”這兩個詞合在壹起就構成了稅字。早在我們國家的始祖黃帝,或者更早,比如傳說中的神農,當時農業已經相當發達了,當然是壹大進步。當時,電力集團也有可能對其管轄下的居民生產的農作物征稅。經過幾千年的文明,稅收已經發展成為現在以貨幣形式存在的納稅方式,但是國家財政收入仍然主要依靠稅收。為此,請今天的納稅人仍應遵循古人的行動,按時繳納所有稅款,及時兌現,不拖欠。“稅”字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漢字,但它的形義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從字形上看,“稅”字從誕生的那壹天起就這樣了。分析“稅”字可以知道,最原始的稅是農業稅,稅是由農產品繳納的,這壹點從“稅”字的表意部分“他(代表糧食)”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稅”壹詞最早出現在《春秋》壹書中,書中記載:“魯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第壹次納稅。".從第壹部史書《春秋》的記載來看,上述情況在那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春秋時期已經出現了壹個國家,這完全符合恩格斯所說的:“以前的氏族社會完全沒有稅收。”《李周》明確指出:“凡收稅的地方,負責的人都將受到法律的懲罰。“也就是說,稅收自出現以來就壹直由國家控制。隨著歷史的發展,“稅”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糧”已經不能概括這個概念了。”《前漢食貨誌》載:“稅指公田與工商於衡之收入。“這意味著,除了農業,工業、商業甚至交通運輸等行業都要征稅。很明顯,當時是有錢的,所以應該用錢交稅。至於稅的用途,《漢前食貨誌》也說得很清楚:“稅是給郊社祠堂祭神的,天子供養官吏食糧和普通之物的開支。“換句話說,稅收被用於祭祀和國家官員的薪水。那個“普通的東西”指的是國家的其他開支,比如基建,戰爭。除了現在已經取消了祭祀活動(在壹些宗教國家,可能還有這項支出——我們對壹些少數民族地區宗教事業的資助可能不包括在內)之外,稅收的用途基本上和今天壹樣。三、《現代漢語詞典》怎麽解釋?稅shuì √音。從紋理中,逆著聲音。本義:土地稅,解釋農產品國家按規定向單位或個人征收的貨幣或實物:稅|納稅|逃稅|。“稅”這個詞,既有靈性,又很奇妙。對於“稅”這個詞,我們壹眼就能看出它是從“糧”和“匯”來的。”農作物”指谷物,泛指農作物。由“糧”字而來的“稅”字,說明中國古代的原始稅收與農作物有關。中國是壹個古老的農業國家,歷代都以農業為基礎。首先開征農業稅也是必然的。《現代漢語詞典》對“對”有兩種解釋。第壹種解釋是以舊換新或者付款。按照這個解釋,它與“糧”形成“稅”字,意思是按照規定向國家繳納農產品;第二種解釋是“對”是易經八卦之壹。六爻為“≡”,代表沼澤,底部兩條橫線,象征陸地,頂部兩條小橫線如波浪,象征水。占蔔的形象是土上有水,如果是平的,水的物質是平的,所以表示“平”。所以“對”字有平實的意思,當它與“和”字組合成“稅”字時,就表示公平正義,即稅率要公平,稅收要公平,這是稅法的重要原則之壹。從漢字構成來看,《說文解字》中“稅”字常與“賦”、“租”、“捐”等字連用,形成“稅”、“租稅”、“捐稅”等字。直到上世紀初,“稅”這個詞才正式出現。稅收作為壹種經濟現象,無論其名稱如何變化,都受到中國歷代政府和當今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成為各國宏觀調控最重要的工具。自古以來,政府對農民皇糧征收國稅,天經地義,永遠不變。當歷史進入21世紀,中國政府宣布取消農業稅,並對種糧農民進行現金補貼。這種補貼直接發放給農民,被稱為“直補”,避免繳納農業稅,打破了壹成不變的制度。中國農民再也沒有向政府繳納公糧。2000多年的“皇糧國稅史”終於落下帷幕,農民兄弟也放下了壹個背負了2000多年的經濟包袱。這項改革將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