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教學環境
在非母語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直接影響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主動性。這個真的很難把握。因為這個環境的範圍太廣了,我們老師控制不了。所以我們教師只能充分利用課堂的教學環境,調動課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
1,調整座椅。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以真實的語言交流為背景,緊密結合課堂主題和教學內容選擇課堂座位的擺放,從單壹水田向多樣化發展,便於學生交流和開展合作學習,營造開放的小學英語課堂環境。“田”放置法適用於以情景對話為主要內容的課堂;圓形擺放法是把課桌去掉,只留下椅子,把椅子擺成壹圈,讓老師站在圓心,這是玩遊戲時常用的擺放方法;U形或V形擺放法是把學生分成兩隊,是兩個相對的U形或V形,讓老師站在最前面的位置。這種座位方式可以有足夠的教室空間進行教學,適用於課堂小組競賽和情境教學...總之,課桌椅的擺放要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靈活調整,所有學生與教師的距離要盡可能小,讓教師均勻分布自己的人文關懷,增強人文關懷。
2.安排“白墻”。事實上,學生可以將自己繪制的生動的彩色圖片貼在墻上,並附上寫得很漂亮的英文標簽,這可以使學生在視覺上受到英文信息的刺激。
更好地融入英語學習的情境中。在“讓我們去動物園”的教學中,學生可以畫許多可愛的動物,並把窗戶變成壹個生動的動物園。在課堂上,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介紹動物:“這是壹個……”和“這是什麽?”“那是什麽?”壹問壹答。在這樣的生活化教學環境中,學生會被輕松愉快的交流氛圍“激活”,全身心地投入,從而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充分體現熱愛學習、享受學習的積極情感。
3.發展“課堂”。單壹的教學環境很容易讓學生感到厭煩,但是非常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卻能把學生帶到真實的環境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壹定有學生在座位上躍躍欲試。它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二、教學內容
單壹的教學環境很容易讓學生感到厭煩,所以有必要直接豐富和美化教學環境。而非常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也能把學生帶到真實的環境中。生活化的教學環境可以增強語言交流的真實性,使語言交流由“空對空”變為“有意義”,使抽象的事物變得直觀,提高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融入生活,自主學習。隨著“地球村”概念的形成,英語已經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各種商標和標誌都有英語的痕跡。此時的教學內容選自生活經驗,讓孩子感到親切、自然、易學,能讓孩子適應學習,獲得經驗,得到發展。小學英語教材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課本中涉及的知識點,大部分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經常可以用到的知識。比如學生最喜歡去的公園、動物園;學生最喜歡的水果、牛奶和冰淇淋;學生談論的壹些日常禮貌用語;還有學生自己的,家庭的,學校生活的內容。《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從教學內容上規定了15個話題,這些話題貼近生活,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單靠書本上的知識點,遠遠不能為學生的感知、理解、記憶和運用提供最佳的語言情境。學生學字母,感覺很熟悉,積極性很高,思維極其活躍,效率壹定會提高。學生不僅學到了課堂上沒有的知識,還自信地認為自己揭開了英語的神秘面紗,變得親近英語,大大削弱了對困難的恐懼。
2.在生活中學習。小學生好玩好動,枯燥的翻譯方式顯然不符合他們的需求。學生對身邊的英語特別感興趣。生活化教學當然更便於學生理解和吸收,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長、短、高、胖、瘦、大、小等單詞時,讓學生比較說:“張老師的尺子是長的。小明的尺子短。”“張小姐個子高。吳丹個子矮。”同時,通過使用誇張有趣的簡筆畫,讓學生進壹步明確單詞的意思。通過學習這種生活化的英語知識,學生感到這種第二語言離他們並不遙遠,而是在生活中與他們壹起孕育,走到哪裏都能接觸到英語,這促進了學生積極地將所學的英語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誘導他們進壹步學習和探索。
第三,教學方法
1,運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教學。直觀教學手段創設生活化情境教學有三種途徑:(1)實物或模型;(2)圖片;(3)掛圖。實物、模型和圖片主要用於詞匯教學,如食品、服裝、
可以直接用實物,加強感官效果,突出真實性。生動的模型,豐富多彩的畫面,對於那些現實生活中很難發現的東西也是有效的。掛圖可以用於簡單的對話,以幫助學生理解和使用它。
2.利用電教媒體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教學。
利用電教媒體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教學可分為:(1)錄音;(2)錄像;⑶ CAI課件。錄音機是英語教學中最常用、最方便的教學媒體。可以播放生活中的背景音樂和對話,營造生活化的情境。錄像的優勢在於聲畫結合。對於生活情境的創設有很大的幫助,畫面比較動態。這些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從生活出發,快捷有效,對所要教授內容的模擬和呈現符合小學兒童學習和發展的直觀特點。在使用現成電器進行教學時,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
3.就地取材。在教男生、女生、老師、學生的時候,老師可以直接和班級學生、老師壹起練習,讓學生不僅記憶深刻,而且感覺非常親切有趣;教完顏色詞後,還可以利用課堂上的壹些物品進行鞏固練習,方便自然,學生容易理解和記憶。比如開門。關上門。打開燈。擦黑板。等等。學生不僅覺得特別熟悉,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和體驗了語言,記憶特別深刻。
第四,作業設計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論》中提出“教學做合壹”就是創造。教好壹門外語的首要條件是給學生盡可能多的事情做,並且用英語做。課後練習的有效性關鍵在於讓學生“學以致用”,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
1,好動是孩子的天性,畫畫是小學生很感興趣的事情。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教學內容,設計許多有趣的作業:比如在教完服裝和顏色單詞後,讓學生做壹次設計師,畫出自己喜歡的服裝,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剪貼;在教完動物和水果的單詞後,讓學生自己制作圖片卡,畫壹幅畫,並在圖片底部標出英文名稱。這樣,學生在找、剪、貼、畫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習興趣,拓展了課外知識面。
2.歌唱生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將知識鞏固融入有趣的作業中,可以事半功倍。比如單詞記憶是個枯燥的項目,學生感興趣的是寫兒歌。比如這首活潑實用的《水果歌》:妳拍壹個,我拍壹個,水果店去逛!妳拍兩個,我拍兩個,又大又紅的是蘋果;妳拍三,我拍三,船彎香蕉;妳拍四,我拍四,酸酸甜甜的橘子……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核心,符合英語課程標準倡導的“任務型教學法”,能使學生形成提問的習慣,鍛煉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內化所學。
4.寫生活。經過幾年的英語學習,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壹定的詞匯量。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寫壹篇短文,以加強他們用書面英語表達自己的能力。教完我家,安排學生寫第壹篇英語作文,用插圖描述他們家,用彩筆美化。優秀作品可以在學校櫥窗展示。為了得到這個“露臉”的機會,同學們會修改自己的第壹篇英語作文,認真完成作業。可見,只要給學生應有的空間和時間,在成就動機的驅動下,學生就會有主動完成作業的意願。可見,只要我們教師開動腦筋,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需求,精心設計貼近生活的各種作業,就能拉近英語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自願完成自己認為重要、有價值的任務,給學生充分發揮創造力的機會,從而達到作業效果的最優化。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身心發展和成長環境不同,在智力、性格、興趣、經歷、生活環境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要因材施教,量體裁衣,實行分層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讀單詞時,可以引入壹些不同數量、不同難度的單詞供學生選擇;分配是選擇性的,例如:
我根據學生的素質、基礎和接受程度,及時補充和刪減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求進行教學。“生活化”的教材選擇,意味著老師教的東西要對學生有價值。如果老師教的教材不適合學生,就會降低和挫傷學生的學習動力。現在很多小學英語教材都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教師要盡量為學生選擇“生活化”的教材,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