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冰
舊時代的傳統習俗。又稱“蓄冰”。中國北方夏天炎熱,冬天結冰,所以冬天把冰塊儲存在冰庫裏以備第二年夏天使用是壹種習俗。這種習俗的起源很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在宮廷和官府中也廣泛使用。古代有官員主管此事,建“冰井”坑冰。宋高澄《物極原》說:“李周有壹個冰人,他用手鑿冰,制成冰。註:淩,冰室也。就是從這裏開始的。”《鄴城舊事》有個冰井臺。魏徵雲:建安十九年,王維曹操築此臺蓄冰,故名冰井。《宋會》說:劍龍建三年,設冰井務,也劃歸帝都司。“清代有三種冰庫:官冰庫、府冰庫、商冰庫。
每年11月39日和49日都有切冰和儲冰,是相當盛大的活動。清代惠典《工商所明官員蓄冰》雲:“誰鑿冰,取禦河...在至日的後半個冬天,壹個部委的官員養著壹個丈夫去切冰,把它當成壹塊五英寸見方的冰塊。萬拿冰,故宮五坑,兩萬五千塊冰;景山西門外有六個坑,貯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存冰36700塊,用於各壇各廟及皇宮祭祀。德勝門外有兩個土坑,儲存了4萬塊冰;正陽門外有兩個土坑,存放6萬塊冰塊供市民使用...要設夏湯。”這種習俗在民國時期依然存在。
冰鞋
冬季傳統戶外娛樂活動。流行於北方大部分地區。以前的溜冰鞋壹般都是鞋底綁上鐵條,也有綁上鐵條再綁在鞋上的木板。除了“速滑”,還有其他的滑冰方式,如“蘇秦持劍”、“金雞獨立”、“鳳凰單翼”。此外,也有不穿溜冰鞋而只穿自己的鞋或在老人的幸福發窩裏溜冰的,也叫“滑”。《景帝歲時年譜》:“冰上滑者,皆有鐵齒,冰上風行,如星之速,爭冠第壹,故謂之滑。大家都聚集在城外的護城河下。”還有《燕京年》說:“溜冰鞋以鐵為主,其中壹只綁在鞋上。當妳起床的時候,妳可以不停地做。有本事的人,比如蜻蜓、紫燕,印象很深刻。”
獲獎ice
古代官員的夏季習俗。從上周開始,北方地區就開始在冬天儲存冰塊,第二年夏天的時候拿出來,由朝廷頒賜,百姓在市場上出售。這壹習俗是古代法令的重要組成部分。《夏鄭瀟》《冰獎》《列傳》說:“獎冰者,必分大夫。”當時有獻冰祭(羔羊)的習俗。明清以來,都城壹直是北京,這種習俗更加盛行。冰是明清時在長夏的夏天授予的。清代按官階發放冰票,按票收取。《燕京歲錄贈冰》:“自京師盛夏至立秋,各衙門皆賜冰。屆時工部會發放冰票,自行領取。數額不同,各有等額差額。”
賣冰
傳統商業習俗。在過去,沒有制冰設備。夏天用來降溫的冰,冬天大多藏在地窖裏,三伏天熱了就賣。在過去,北京通常在清明期間開始賣冰。朱彜尊《太陽舊聞·卷三十八》載:“清明日賣冰,合銅燈兩盞擊之。”《帝都風光略》也寫到了賣冰的習俗:“設夏日,開冰,賜與文武大臣,編賣買之。兩盞銅燈疊在手中,聲如冰燈。如果冰是濕的,它就會消失。怕下雨天,就給它蓋棉衣。”
給冰
舊政府的暑假習俗。明清時期,北京所有的衙門都發放皇帝賜的冰塊,從伏兵壹直持續到立秋。不同等級的冰不壹樣。《燕京歲次》“據《帝都風光略》載,前明夏開冰,賜於文武大臣”;記住這個朝代的習俗:“從首都的夏天到秋天的開始,每個衙門都給冰。屆時工部會發冰票,自己收,金額不同,差異也大。”
水冰(壓碎的或刨花狀)
古老的民間夏季食物。當時用的冰塊都是酒窖主人在第壹個冬天囤積的。下雨天拿出來,用刨子刨出來,拌上糖和香料供人食用。如今,它已經被機器制作的冰塊和機器刨冰片所取代。
滾動的冰
傳統的元宵節習俗。在中國東北,孩子們和其他人會在元宵節時在冰上翻滾,吃壹小塊冰。據說這樣可以保證新的壹年腰不疼,腿不細,牙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