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中醫的概念與發展

中醫的概念與發展

古代藥物知識的起源和積累;

我國勞動人民在幾千年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和不斷的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知識。由於太古代時期文獻的缺乏,這些知識只能由老師口述。後來有了文字,就逐漸記錄下來,出現了醫學書籍。這些書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中國的醫學有幾千年的歷史,是我國人民長期與疾病鬥爭的非常豐富的總結,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為草藥占藥物的大部分,所以記載藥物的書籍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時期,流傳的本草很多,可惜這些本草都失傳了,找不到了。已知最早的本草著作叫《神醫本草經》,作者不詳。根據裏面記載的地名來看,可能是東漢時期的醫生修改的。

《神農本草經》載有365種藥物,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每種藥物都有其性質、味道、功能和適應癥。另壹個有序的例子,簡要敘述了用藥的基本理論,如毒性、四氣五味、配伍、用藥方法以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以說是南北朝時,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編撰補充神農本草經,增加了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藥物365種,被稱為《名醫別錄》。每味藥既補充了原味、功能、主治,又增加了產地、采集時間、炮制方法,極大地豐富了《神農本草經》的內容。到了唐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對外交通的日益頻繁,外國藥物紛紛輸入,藥物的品種日益增多。為了適應形勢的需要,朝廷任命李記等人主持了《道氏註本草經》的修訂工作,稱之為《唐本草》,後又命蘇靜等人再次修訂,增加了114種藥物,並於鹹清四年(公元659年)出版,稱之為《新修本草》或《唐新本草》。此書由當時政府修訂出版,故本《本草》載有844種藥物,並附有藥物圖譜,開創了中國本草著作圖文對照的先河。它不僅對中國藥物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很快就傳播到了國外。為世界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以上是對中國古代藥物知識的三點總結。此後,由於藥物知識的不斷豐富,每隔壹段時間就會出現新的總結。比如宋代的《開寶本草》、《甲酉補註本草》都是總結性的。北宋末年,蜀中醫家唐慎微編撰了《經史證應急本草》(簡稱《證本草》)。他將《加友補註本草》與《圖說本草》合並,增加了500多種藥物,收集了許多醫家和民間的單方驗方,補充了大量從歷史文獻中獲得的藥物資料,使該書內容更加充實,體例更加完備。政府派人修改了三次,增加了大觀、政和、紹興的稱號。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 ~ 1593)在《證本草》的基礎上進行了徹底的修訂,編撰了符合時代需要的《本草綱目》。這本書包含1892種藥物,有11000多個處方。在這本書中,李時珍對16世紀以前中國人的藥物知識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修改了藥物圖譜,糾正了錯誤,根據藥物的自然屬性,將其分為16類60類。在每種藥物下,又分為解釋、收集、治療、適應癥、發明、附方及相關藥物等。它是中國藥物學史上最偉大的著作,是中國科學史上極其輝煌的成就。很長壹段時間,李時珍親自上山采藥,打聽風土人情,走遍全國。他對藥物進行實地考察和整理研究,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努力破除迂腐儒家的謬誤,痛斥方士的異端,糾正了古代《本草》中藥物品種和功效的許多錯誤,使《本草綱目》壹書達到了遠非前代的水平。這本書於16世紀初在國內外流傳,已被多次使用。清朝乾隆年間,趙學敏編著了壹部《本草綱目》,做了壹些更正和補充,增加了716種藥物。從漢代到清代,共有100多種本草著作,各有千秋,但能稱得上總結性的,只有上述書籍。其余的是《滇南本草》(明蘭毛)和《海藥本草》(唐)專門研究外國藥物。《食療本草》(唐夢茜)、《救濟本草》(朱明易)、《本草伊彥》(宋口宗黃)、《罐頭論》(南北朝劉崧雷伊),以藥物炮制為主,易學易讀。清道光年間,吳出版了《植物名實考辨》和《植物名實匯編》兩部植物專著。前者記錄了1714種植物,後者描述了838種植物。對每種植物的各種滋味、用途、來源等都有詳細的描述,圖文並茂,尤其註重植物的藥用價值和同名異物的考證,因此不是藥物專著,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中國古代人關於藥物的知識也在很多醫學和方劑學著作中有所播種。如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唐孫思邈的《幹金後備急方》、和陳的《千女翼方》、明諸的《普濟方》等。這些書中所包含的許多藥物和方劑至今仍被廣泛使用,並具有良好的療效。許多中草藥的功效不僅經受住了長期醫學實踐的考驗,而且得到了現代科研機構的證實。壹些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結構也得到充分或部分研究。如麻黃平喘有效成分麻黃堿、常山治療瘧疾有效成分常山堿、延胡索乙素(延胡索乙素)、黃芩抗菌成分黃連素(小檗堿)、大黃鎮痛有效成分番瀉苷等。為了保證藥物的療效,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藥物種植、采收、加工、處理和儲存的經驗。大量事實證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實踐積累的醫學遺產極其豐富和珍貴。我們應該珍惜這個偉大的中醫寶庫,並努力探索和完善它。回顧國外藥物知識的發展,埃及和印度是最早的。大約公元前1500年埃及的“papytus”(紙藥草)和之後印度的“Ajur veda”(生命吠陀)都有藥物的記載。希臘、古羅馬和阿拉伯也有悠久的發展正典醫學的歷史,如希臘醫生迪奧斯科裏德斯的《本草學》、古羅馬(公元131 ~ 200年)蓋倫的《本草學》和阿拉伯醫生阿維森納的《癌癥》(公元980年)。

現代中醫科學的發展與概況;

中華民國(1912 ~ 1949)

中華民國的建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中國並沒有改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再加上連年的國家戰亂、社會動蕩、經濟衰退,中國的科技發展緩慢且不平衡,遠遠落後於歐美日,失去了16世紀前中國在世界科技上的領先地位。隨著西方科技文化的湧入,出現了中西醫並存的局面。相應地,中國傳統醫學逐漸被稱為“中醫”和“中藥”,現代西醫逐漸被稱為“西醫”和“西醫”。由於國民黨政府采取了廢除中醫的政策,阻礙了中醫的發展,引發了中醫界的普遍鬥爭。在學術醫學工作者中,盡管有許多困難,本草學或中醫學還是發展了。據不完全統計,民國時期的中醫專著有260多種,大多體例新穎,類型多樣,實用性強。因為它們的論述範圍、體例、語言與傳統本草不同,或者出於通俗的原因,壹般不以本草命名。在此期間,有許多綜合性的中醫著作和講座,其中大部分是臨床實踐。前者以蔣、的《中國藥理學集成》為代表。這本書有兩部分:總論和各種理論。總的來說,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總結。每篇論著按功效分類,記述了400余種藥物的別名、氣味、形狀、功能、制法、毒性、劑量、禁忌癥、方劑。其風格和內容與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簡潔實用。比如的藥物學分為12類,如發散、利尿、理氣、調血、溫涼等藥物,張的本草正義屬於傳統醫學理論的性質。本書論述了藥材的性質、功能、鑒別、加工、煎制方法等。對中醫有很好的影響。

地方傳統本草種類也很多,其中蕭步丹的《嶺南采藥錄》和高宗嶽的《泰山藥錄》比較有特色,也豐富了藥物的品種。食療本草有了很大的發展,大部分內容豐富,實用性強。例如,秦伯未的飲食指南的特點是傳統和簡單;、沈的《食療常識》和陸的《食用本草》大多以經驗為依據。在其他方面,如曹在清末《偽藥條辨》的基礎上所作的《加偽藥條辨》,收錄了110種藥物,並對其產地、形狀、氣味、主治等進行了論述或比較。,為鑒別藥品真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楊華庭《藥物考證》引用本草文獻,對藥物品種進行科學考證,並附地圖,極具參考價值。在炮制藥品方面,如楊樹成的《中國藥劑學》和周福生更新的《藥學指南》,相關內容比較實用。當時中醫的著作除了傳統的表述外,還產生了中西醫結合。匯通醫學家利用自然科學和西醫的壹些成果,對中藥的來源、成分、功效、藥理的表述進行補充,或解釋中西藥理的相互作用;其間深淺,得失,參差不齊。在各種著作中,的《中藥新感覺》、文的《最新實驗藥理學》和阮齊氫、和董克仁的《本草新註》比較有代表性。鑒於這壹時期中醫數量多、知識面廣,給中醫的研究和傳播帶來了不便,所以不僅閱讀和收錄了大量的中醫入門書籍,還制作了新的中醫詞典。其中1935陳存仁主編的《中國藥學大辭典》影響較大。這本書包含270萬字和4300種藥物。每種藥物介紹21項,如命名、古籍別名、基本、起源、形狀、性質、成分、功效、主治、史籍與考證、辨證論治、平易近人理論、配伍應用、劑量、應用禁忌、參考資料等。資料豐富全面,匯集了從古至今的相關論述,並附有附圖。是中醫發展史上第壹部大型辭書。除了以上,體現在本草或中藥的學術進展上,值得壹提的是功效與主治已經明確分離,功效表述更加準確,中藥的用量有所增加,中藥的基本來源也逐漸用科、屬、名來表述。這壹時期,藥用植物學和生藥學成為研究植物中藥的天然來源(分類)、特征或鑒別的新學科,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比如趙壹煌的《中國新素描筆記》、《周琦的藥用筆記》、《現代本草生藥學》和裴健的《中國藥用植物筆記》都很有代表性。同時,從化學成分和藥理方面對壹些常用中藥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陳對麻黃的成分和藥理研究最為深入,引起了國內外的關註。另有學者從成分、藥理或臨床等方面研究了洋金花、元胡、黃連、常山、檳榔、鴉膽子、益母草、附子、川芎、當歸等100多種中藥,開辟了中藥現代研究的道路。民國時期有許多中醫協會和學院,雖為私立,但在傳播學術、交流經驗、培養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27以來,在中國* * *產黨領導下的地區,十分重視中醫藥的普及和發展,在藥物開發和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經驗和成果。為建國後的中醫事業奠定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1949 ~)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制定了以中西醫結合、繼承中醫藥為核心的中醫藥政策,采取了壹系列有效措施發展中醫藥事業。隨著現代自然科學和中國經濟、文化、教育的迅速發展,中醫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1954開始,國家有計劃地組織出版了壹批重要的古代本草書籍,包括《本經》、《新修本草》、《證本草》、《綱目》。20世紀60年代以來,先後編纂了《烏普本草》、《別錄》、《新修本草》、《本草補》等十余種本草,對研究和保存古代本草文獻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中醫藥和學術界的發展,湧現出大量新的中醫藥著作,種類繁多,門類齊全。其中有壹批關於中藥的著作反映了當代水平:①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理研究所編的《中藥誌》,原書共分四冊,修訂書共分六冊,其中第壹、二冊為根及根莖,載有206種藥物;三卷是種子和果實,含藥物138種;四卷全是草,含藥135種;五卷為葉、花、樹皮、藤、樹脂、藻類及其他,含藥物148種;六卷是動物和礦物,即將出版。每壹卷藥都附有水墨畫,照片和彩色照片。每種藥物介紹歷史沿革、原植物(動物)、采集與加工、藥材與產銷、化學成分、藥材鑒別、味與功效、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註意事項等。②20世紀70年代中藥材編纂組編纂的《中藥材匯編》* * *收錄中藥材2288種,墨線2100余條。介紹了每味藥的來源、形態特征、生境分布、栽培或飼養要點、采集加工、炮制、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性味功能、主治及方藥,全面而簡要。它廣泛地反映了當時中國中草藥的資源和應用。③江蘇新醫學院經過長期努力編纂的《中醫大辭典》收錄了5767種中藥。每種藥物分為藥名、性味、歸經、主要功能、選方、臨床報告,各種討論,直到19。包含了中醫的古今內容。④原色中華本草手冊編寫委員會編寫的原色中華本草手冊,共25冊,收錄了5000種彩繪中藥,並配有文字說明,包括原、植物(動物)形態、采集加工、化學成分、藥理、性味功效、適應癥、用法用量、註意事項等。⑤衛生部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雲南省藥品檢驗所編著的《中國民族醫藥雜誌》首次介紹了我國1200多種多民族藥物。每種藥物分為民族藥名、來源、民族用藥經驗、藥材檢驗、科研資料等。,並詳細介紹了該藥的基本來源、學名、藥用部位、形態與附圖、歷史地位、功能、成分、藥理及臨床應用。此外,徐的《生藥學》、謝宗萬的《中藥品種論》、的《中藥文獻綜述》等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藥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都有較大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組織了許多力量和資源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和收集數據。這些成果大多體現在全國各地的中醫、藥用植物和動物的著作中。目前共有中藥資源12807種,其中植物11146種,藥用動物1581種,藥用礦物80種。在中藥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對壹些進口藥材,如蘿芙木、安息香、白木香等國產藥材的國內資源開發利用取得了顯著成績。中藥資源保護、植物藥異地引種、藥用動物馴化、中藥綜合利用等也取得了可觀的成效。西洋參、天麻、鹿茸、熊膽、人參、鉤藤都是這方面的典型。

中藥的現代研究大多取得了顯著進展:①對中藥的基礎理論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梳理,對其藥性、歸經、十八反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十八反的實驗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然而,這方面的研究是困難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2)生藥學與中藥鑒定除了壹般的來源和性狀鑒定外,顯微、理化方法也廣泛應用於中藥鑒定。而且鑒定技術發展迅速,用少量樣本就能準確鑒定。(3)通過對中藥炮制技術和炮制原理的現代研究,中藥炮制學有了很大發展。據此,許多中藥的炮制得到了改進和規範,采用了許多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來提高飲片的質量。④建立中藥化學,廣泛研究中藥化學成分。大多數常用中藥已經確定了主要有效成分,有些已經闡明了它們的化學結構。⑤建立了中藥藥理學。對大多數常用中藥的藥理進行了系統研究。已經篩選了大量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腫瘤、解熱、利尿和抗高血壓作用的藥物。多糖、鞣質、氨基酸、肽等。,過去不被重視,現已發現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對闡明中藥療效有重要作用。③隨著中藥制劑的發展、新劑型的增加和質量檢驗控制手段的提高,中成藥的生產已實現現代化。為了統壹藥品標準的制定,衛生部最早成立了藥典編纂委員會,後改為中國藥典委員會,先後出版了“1953、1963、1977、1985、1990、1995”六個版本。從1963開始,藥典分兩部分編寫。“第壹部分”是中藥的壹部分,主要包含中藥和中藥的處方制劑,在總例和附錄中也有中藥的制劑通則和檢驗方法。《中藥集》各版本均有調整。1995版藥典《壹部》收載920種,其中藥材和植物油522種,中藥方劑和單味制劑398種。根據不同的品種和劑型,依次列出中藥的內容:中文名、漢語拼音和拉丁名、來源、方劑、制備方法、特征、鑒別、檢查、提取物、含量測定、味和歸經、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註意事項、規格、貯存、制劑等。附錄的內容和先進的檢測方法有了很大的增加。同時,國家壹直高度重視藥品管理和法制建設,先後制定了多項中醫藥管理辦法,並於1984年國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藥品管理法》的頒布對保護人民健康、發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提高我國用藥水平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