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錄
連姓是我國壹個人口稀少的姓氏,宋代編纂的《百家姓》中沒有收錄。嘉定區封浜鎮侯家灣及其鄰近村莊居住著100多名居民,是全市唯壹的連氏聚居地,占嘉定區連姓人口的80%以上。嘉定其他鄉鎮居民多為侯家灣人。上海其他區縣實行姓氏的居民數量很少。根據新編的保山縣和上海縣的記載,保山縣有1名居民實行姓氏,上海縣有5名居民。1989年夏天,江西省新幹縣博物館楊館長來到上海,告訴筆者,目前僅在江西省峽江縣水邊鄉利民村(原屬新幹縣)和上海市嘉定區侯家灣(廣東省興寧市也有很大壹部分)發現了連的聚落。原籍侯家灣的美國華商連維康先生寫信告訴筆者,他在國外幾十年,去過很多國家和地區。他只在印尼和中國臺灣省島遇到過1個執業姓氏。
侯家灣連氏編纂的《連氏族譜》、《清光緒嘉定縣誌》、《民國嘉定續縣誌》記載了連氏的起源和歷代連氏的壹些經歷。據記載,連的祖先是唐朝的壹位武將。他原來姓董。因在“安史之亂”(即公元755-763年爆發的壹場地方割據勢力的叛亂)中為朝廷立下戰功,被唐高宗擢升官職,賜以改姓修行之禮。連的後代在唐、宋、明初都有官職。到明四年(1402),江西新縣連的後代中,有古代進士連和當時的嘉定知縣。因《靖難之變》中廉子寧、方孝孺(時任學士講師)等人強烈反對燕王朱迪入京奪位自立為阿明皇帝,被削職而死,九大家族(方孝孺被十大家族消滅)被消滅。當時連和方被四處追殺,少數僥幸逃脫的被迫隱居改姓。
嘉定縣令在被叔父和妻子沈氏逼死的前夕,將懷孕的妃子黃托付給屬下郭照顧,隱居在嘉定區封浜鎮紀家村北。後來黃生了壹個兒子,改姓侯明舉廉。後來侯聚仁的後代繁衍生息,逐漸在侯氏形成了壹個大家族。他住的村子被稱為侯家灣,因為它位於河灣的拐角處。侯聚仁曾經教他的後人讀書後不要做官。所以從“靖難之變”到清初的300多年間,雖然有不少有成就的後代被授予舉人、秀才,但都不是官員。除了在家務農,大部分從事醫療、教學等職業。到了清朝乾隆中期,朝廷平反了明成祖在“靖南之亂”中迫害的人。其中被謚號為“解語公”,連氏子孫復姓連,但侯家灣村名保留至今。
姓氏來源
連的姓有兩個來源:
1,來自地名。據《氏園》記載,連氏始祖在“福建練食之鄉”福建為官,其後人以市名為氏,稱為連氏。
2,出自東姓,唐朝參軍做文書,因功被賜姓。據《氏園》記載,唐朝政務官董參軍練賀,隨征伐朝鮮(今朝鮮半島),獻火攻戰術,為破南蘇羅城立下汗馬功勞。貞觀年間賜連氏,後人傳連氏,稱連氏。★★★★始祖:東河。據《百家姓》記載,連氏的祖先是董,住在河南河內縣(今沁陽)。賀東是壹個具有極大智慧和勇氣的卓越的人。唐貞觀年間,他在總經理室任辦事員參軍,並奉命協助將軍遠征朝鮮。戰役中,賀東獻上火攻方案,大敗南蘇祿羅城。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以“精州榮”為國號,在東方封齊山侯,並賜姓廉。就這樣,東河改名為連河。這樣,姓氏的做法壹直到1359年前。連先生的家鄉福建省武平縣洋北村在《百家姓》中也有記載:“連氏董得姓後,其孫有明第壹次從河南(唐代稱建州府)入福建建寧。傳至趙家公二十二代時,遷至江西新幹縣三洲。傳至第二十八代元文公,字豪,任寧化諭令。他再次從江西西部進入福建,恰逢蔡武叛亂,攻占寧化。龔浩帶領全家沿山區逃亡,遷到武平縣湘東鄉洋北村(今洋北村)開始養殖。”所以連氏子孫就是連氏的祖先。
連是的後裔,從福建武平縣湘東鄉洋北村(今洋北村)遷到浙江平陽縣騰蛟鎮梅坑村,約有1000人。
遷移分布:
(部分)連氏起源於伏羲之後,始於第64代繼承人何公。初唐貞觀年間,賀東做了壹名政府文員並參了軍。奉命輔佐將軍赴朝,獻火攻戰術,在破南蘇羅城中立功,賜連氏,封岐山侯。他住在河南省河內縣。因此,是連氏的祖先。連的得姓後,他的孫子連友明首先從河南進入福建建寧(唐代稱建州府)。傳至第22代趙家公,遷至江西省新幹縣三洲。傳至第28代練就了高深的文筆,有了高潔的字,得到了寧化的指點,再次從江西進入福建。恰逢其時,江西蔡武作亂,攻陷寧化,連昊率部沿山區逃亡,轉戰武平縣湘東鄉洋北開基範艷。明洪武初年,連後裔陸續遷居廣東,有的定居興寧洞,有的定居廣東惠陽。清朝乾隆年間,第四十九代修行清廷,“方菲”二字飛越千山萬水,渡過汪洋大海在臺灣臺中登陸,轉戰苗栗頭,在那裏辛勤耕耘,耕耘土地。清廷公生設泰、良泰、享泰、蘭泰、求泰。修行善泰養生雲,養生雲,心雲,曾雲,根雲。辛運公生了聖幹、李晟和余省。連關勝包。官員包公生了黃春、春富、春貴、春香、春發和春華。連春貴生了金蘭和榮樹。練習生久、明、林。明希龔升文誌任燕秦昭趙明趙果。秦昭生下了龍斌和範曉。清廷修行數百年,後裔繁衍十余代,遍布臺灣、福建、廣東、香港、美洲、澳洲。宗族眾多,如群星榮耀,祖德宗公先後體現。從連和的孫子連有遷居福建建州(今建甌)時起,傳第二十二孫,遷居江西新幹縣(今新幹);他還於28日通過孫連文淵,遷到福建武平縣。又傳至孫連龍源三十二世,明初遷至廣東梅縣,後遷至興寧甘肅書院。連是廣東興寧人的祖先。600年後,他的後裔分布在興寧、紫金、惠陽、惠東、六合、河源、博羅、增城、信宜、高州、郁南、雲浮、新興、陽春、陽江、陽東、四會、廣寧、鶴山、中山、廣州等40多個市縣,人口眾多。因何公時居河內郡(今沁陽縣),故立“河內郡”。在福建省,連氏家族有河內縣、丹陽縣、建安縣三個支系。根據丹陽縣和建安縣兩校提供的現有家譜資料,最終解開了疑惑。這兩個縣都是何公的後裔,但他們只是建立了與丹陽縣和建安縣的族譜資料,因為他們在遷到丹陽縣和建安縣之前丟失了具體的族譜資料。據相關史料記載,唐貞觀十八年十壹月,唐朝征服朝鮮,唐貞觀十九年(645年)五月,沈嘉日入侵羅素城。以此計算,連的歷史為65,438+0,359年。連已分布在全國各地及海外,有近千個連聚落。現連後裔57代,人口約65438+30萬至65438+80萬。(略)
歷史名人:
連定:字公全,北宋人。嘉佑年間,為秀才,官至吳江衛,都督福州,任新州判官,調任湖南判官,官邀大夫赴朝。著有《清秋記》等。蓮玉:字君,五代浦城人,人稱蓮夫人。她的丈夫張在鈞是福建王手下的將軍。據《建寧縣誌》記載,五代唐天佑年間(約公元907年),王任命張在鈞為西北營招募使。卻說魏浦城、西延,屯兵五千。載灃壹度被南唐軍隊包圍,卻派二校士兵到建州求援。但是第二個校兵錯過了最後期限,按照軍法拖延最後期限的人應該被斬首。這位女士上前相救,說:“妳怎麽能在危難之際殺死壹個強壯的人呢?”於是她釋放了第二個學校的士兵。第二個校兵是邊挑和王建峰。這兩個人後來投奔南唐,當了將軍。張載君死後,妻子遷居建州(今建甌)。公元944年,福建爆發了內亂。第二年,王成為福建王,改為殷,帝都仍在建設中。此時,查率兵攻南唐建州,邊鎬回應建州之圍。王建是先驅者。首先,他去了城市征服,建州城被打破,王投降,福建國家滅亡。南唐破州滅福建時,邊杲和王建峰立功,奉命滅城。第二個將軍很關心他妻子的生活,得知她搬到了建州。他專程來看她,說:“我們壹直虧欠她,怎敢忘了報!老婆內外親戚,求名,應該保留。並把插在門上的旗子做為號碼。”這位女士把旗子還給了第二位將軍,說:“這座城市的居民不下六七萬。我可以貪生不先死嗎?為了避開城裏的老幼,我願意自殺。.....如果妳記得古老的美德,希望保留這座城市。如果有必要屠殺,我願意與城池同歸於盡。”卞和王二被妻子的話深深地感動了。他們停止了殺戮,城市得救了。連夫人死後,夷人在全城讀到她的大德,打破歷代禁止建墓的禁令,在府中修建連夫人墓,名曰“芝城之母”。文革時,夫人墓被挖掘,千年墓被毀。1981年,連夫人的事跡和傳說被浦城江西話劇團搬上舞臺,在省內外上演,中央和省級電視臺播出。聯安:字,明代江西人。洪武年間,進士,歷官編修,工部侍郎。他也是惠帝的官員,與方孝孺同受器重。燕王朱迪攻打京城,搶奪皇位。他被逮捕了,拒絕投降。他和他的全家都被殺了。遺產編為《金川玉屑集》,文學家李夢陽為紀念他而建立金川書院。名單:字君,清嘉慶年間武平湘東連氏後裔。修行的單子領著壹個兒子到了趙可,兩個孫子和40多個親戚飄洋過海,到了臺灣省臺北縣石門鄉甘花村發展。到公元1971年,因核電站征用,該村遷至臺灣省不同地區。為了紀念自己在臺灣的基業,宗親們特地在家鄉茂林社區修建了壹座兩層樓的鋼筋水泥祠堂,供後人祭祀和緬懷祖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