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時沒有拼音字母,所以我們用的是拼音漢字的正音或反切的方法。直接發音就是用同音字來表示漢字的發音。如果同音字是生僻字,即使發音也讀不出來。反切是指用兩個漢字註釋另壹個漢字,上面的字與被註釋字的聲母相同,下面的字與被註釋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周有光先生稱反切為“中心切焊法”。這兩種註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唐代壽文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聲調的基礎上,制定了36個字母來描述漢字的讀音,表明當時中國的語音分析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漢字來代表這些聲母和韻母,所以這樣的字母沒有發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中國的壹些穆斯林少數民族使用“小經”文字,這是壹種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拼寫中文,比唐代用漢字表示聲母和韻母更進了壹步。* * *有36個字符,其中4個是唯壹的。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用於拼寫漢語的音標。它不再帶有漢字的痕跡,完全使用拼音字母。東鄉族、撒拉族等民族也使用“小經”。
明末,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拼寫中文。1605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文奇跡》,其中有四篇用拉丁字母註音的漢字。這是最早的用拉丁字母給漢字註音的出版物,比最早嘗試用字母文字給漢字拼音的《小經》晚了壹點。找到《西文人物中的奇跡》這本書的原著並不容易。據說梵蒂岡圖書館還有收藏。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格在杭州出版了《西方儒者眼目》,這是壹種用拉丁字母對漢字進行註音的詞匯。註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基尼格的方案是在“普通話讀音”的基礎上設計的,適合拼北京音。這種新穎的拼音方法給了中國學者很大的啟示。明末音韻學家方以智說:“字亦有異,即命與借耳之聯系。如果事物屬於壹個詞,每個詞都有它自己的意思,就像《遠西》是因為事物的合唱。由聲音組成的詞不重要或者* * *,尤其?”清代學者楊說:“辛卯居舊晉武年間翁家,其子尚在章。他看了《西方儒學眼觀六路》這本書以示余裕,並沒有看完。他對切字有了頓悟,因為這可能是某種方法。”然而,在兩三百年的時間裏,利瑪竇和金尼格的計劃只被外國傳教士使用,而沒有在中國人民中廣泛傳播。
從1815到1823,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纂了壹部漢語詞典,這是最早的漢英詞典。在字典裏,他用自己的拼音方案拼出了中國粵語方言,其實是教羅馬字的方言。然後在其他方言區,設計了不同的方言來教授羅馬字。其中,廈門的“註音字”在1850開始流傳,僅在1921,就印刷銷售了5萬冊。直到新中國成立,大約有10萬人用這種方言教羅馬字。其他地方的方言教羅馬字,在南方通商口岸流傳,主要用於傳教。
1867,英國大使館秘書韋德出版了《北京語音普通話》教材,收錄了妳的語言。他設計了壹種拼寫方法,用拉丁字母拼寫中國的人名、地名、物名,稱為“韋氏體”。
在1931到1932期間,兩位外國傳教士提出了“麻辣漢字”,這是壹種根據《廣韻》設計的中國拉丁字母。幾乎所有的同音字都有不同的拼法,用方言拼寫。
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後的漢語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
漢語拼音的現代史
中國人自己的拼音運動是從清末切分字運動開始的。
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熱情,激發了壹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啟超、申雪、陸儼少、王昭都不約而同地指出,漢字難是教育無法普及的原因。於是,發起了壹場“註音運動”。
梁啟超在《沈氏音韻序》中指出,“國家是惡還是強?人的智慧是強大的,但人的邪惡是智慧嗎?盡妳所能讀書,而讀書,民有所智。”沈對說:“歐洲各國的實力...有著羅馬的和諧。人好讀,就好懂,善解人意,分析利弊,上下團結,講繁華。”盧太章說:“切音識漢語,...全國都識字,都懂,國家怎麽會窮?”人們怎樣捕魚?”王昭說,“先生們,讓我們都堅強起來。看看中國變成什麽樣了?”“中國政府必須重視下層教育,而要擺脫下層教育的障礙,就必須制定書面的交流語言,使文字與文本融為壹體。"
盧太章(1854-1928)是中國創造拼音文字的第壹人。1892年在廈門出版《初階壹瞥》,出版了他創造的《中國註音新詞》。他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拼出廈門音,既有音韻又有音韻,左右橫寫,聲母在右,韻母在左,鼻音和聲調符號。加上聲母後,他還會拼泉州音和潮州音。在他看來,漢字是“或者說是當今世界上最難的文字”,而有音切的新字是“所有的字都可以自己讀,不用老師教”,從而“省下十幾年的時間,專註於算術、地理、化學,以及各種實用的學問,何樂而不為,使國家富強起來!”盧太章並沒有要求廢除漢字,而是主張“切分字與漢字並列”。後來又編寫了《中國字母北京切音》教材和《中國字母北京切音之書》,用切音拼寫普通話。
繼盧太章《壹目了然,初階》之後,壹場長達20年的註音運動開始了。幾乎每隔壹兩年就有切分字的新方案,如吳敬恒的豆芽菜快字、蔡希永的表音快字、申雪的繁華元音、王的拼音字譜、王昭的普通話同義詞、勞乃宣新增加的同義詞等。這些音標方案多為音標-音標-雙拼漢字筆畫方案,且大多只在小範圍內學習,並未廣泛實施。只有王昭的國語字母和勞乃宣的諧音簡化字被廣泛實行。
王昭(1859-1933)參加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受日本假名的啟發,他開始擬定漢語拼音字母,並於1900年秘密回國,以“魯中窮人”為筆名,以漢字筆畫為字母基礎,出版了《國語合唱字母》。他說:“北京話最方便推廣,所以叫普通話;官是公的,公了就要選占人數多的。”他不主張廢除漢字。他說:“用功讀書,有閑暇的人,還不如讀十年語文”,“中國諺語齊頭並進,互相補貼,多得好處”。1903年,王昭在北京創辦了“國語字母學校”。為了獲得合法身份,他向監獄自首。出獄後,他全力推廣自己的國語字母表。“十年間,他持之以恒,流傳十三省”,精神令人欽佩。
勞乃宣(1842-1921)是音學家。他積極支持王昭的計劃,在官話字母的基礎上補充方言字母,制定了遊覽南京、蘇州、福建、廣東等地的計劃,統稱為“合音簡化字”。推廣這種“音簡化字”的成果是非常顯著的。“壹旦不識字的婦女能讀書看報,她們就能寫信,如果盲人能突然看到她們,她們的喜悅幾乎無法形容。”
雖然創作者並不想用它來代替漢字,但他們希望音標能和漢字並行使用。然而,他們的願望並沒有實現。
音標運動中提出的音標方案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體系:
(1)假名系統:模仿日語假名,用漢字偏旁部首作為音標。1892陸太章《壹目了然》中提出的《中國新註音字》,1901王昭寫的《國語合音字》,都屬於化名。
②速記系統:速記符號作為拼音符號。1896至1897出版的《蔡希永註音快字》、《申雪盛世元音》、《王拼音字譜》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速記系。
③拉丁系統:用拉丁字母作為音標。朱的《江蘇新字母表》1906、劉夢陽的《中國音標》1908、江的《桐梓》、黃的《拉丁假說》1909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拉丁系。
1913年2月,在北京召開統壹讀音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所有文字的國家讀音”和“選擇字母”。會議持續了三個多月。在這次會議上,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通過省代表投票的方式確定了“國家標準讀音”;已經制定了壹套39個字符的音標。這套字母表采用漢字筆畫,字母選自古代漢字,音節采用聲母、韻母、聲調三重拼寫體系。改進了雙拼的反拼法,其目的只是標註漢字的讀音,不作為拼音文字使用。這套音標後來縮減為37個(聲母12,韻母13,中介3),差不多是雙拼註音方案中的壹半字母。
會議對音標的作用和地位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最後決定音標的作用是給漢字標音,不能和漢字並列使用。黎錦熙明確指出,拼音的作用是“為漢字服務,靠漢字”。
音標通過後,擱置了五年,才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於1918正式公布。在1920期間,在全國各地設立了“普通話講習班”和“夏季普通話講習班”,以推廣拼音字母。全國小學的文言文課都改成了白話文課,小學課本都用音標註釋漢字新詞。北京還成立了音標書報社,印刷普及音標書,還辦了音標報。從1920到1958,音標在中國已經使用了近40年。這對統壹漢字讀音,普及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30,有高官認為“音標”名稱不好聽,改為“音標”,以強調不是與漢字並列的文字。
周恩來高度評價了拼音在當前漢字改革任務中的作用。他說:“音標是在辛亥革命後產生的,是我國第壹套由國家正式出版並在中小學廣泛推行的音標。音標在識字教育和語音統壹方面做出了壹些貢獻。雖然在今天,音標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音標作為少數民族的基礎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工具,顯然遠不如拉丁字母),但我們應該肯定它在歷史上的功績。對於近四十年來的音標運動,音標也起到了先鋒作用。”
五四運動後,1918年,錢在《新青年》第四期上發表了《中國未來的寫作問題》壹文,提出了“廢儒”、“廢字”的主張。他說:“欲廢孔子,必先廢漢語;要想趕走普通人幼稚、野蠻、頑固的思想,首先要廢除漢語”;他甚至說:“中國要生存,要成為20世紀的文明國家,根本的解決辦法必須是廢儒滅道;廢除記載孔子學說和道家神話的漢語尤其是根本的解決辦法。”他提出:“漢語廢除後”,“當采用語法簡潔、讀音工整、詞根優良的人造詞世界語(Esperanto)”。
這顯然是壹種非常激進的說法,而且把漢語和漢字混為壹談,把語言和文字的區別混為壹談,在學術上是錯誤的,因此受到陳獨秀的批評。陳獨秀指出,語言和文字“關系密切,但性質不同”絕不能混為壹談,所以是“只有廢除中國文字?”壓制和廢除中國的語言是值得研究的,所以他提出了“先廢漢語,存漢語而用羅馬字”的主張。
這個觀點得到了《新青年》的人的支持。錢也接受了陳獨秀的意見,共同倡導漢語拼音化,發起了漢語拼音化運動。1923年,《國語月刊》出版漢字改革專刊,采用羅馬字的呼聲達到高潮,國語羅馬化運動進入新階段。錢發表《漢字革命》壹文,否定漢字,認為“到處都足以證明這是老壽星的時代錯誤,她適應不了二十世紀科學繁榮時代的新生活”,“所以漢字革命完全可以改為拼音”,“只有大聲地、光明地說漢字要革命!這樣,漢字改革事業才有成功的希望。”他不滿足於音標,認為“漢字的根本改革”應該采用羅馬字母。
黎錦熙發表了《中國革命軍前進道路》,提出了“書話連篇”的問題,並對這壹重要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趙元任出版了《國語言情研究》,提出了《國語言情稿》,使用國際上通用的拉丁字母,用字母表示音節的聲調,不造新字母,不加新符號,提出了系統的詞連規則。
1923年8月,教育部召開普通話統壹預備會議,決定組織“普通話羅馬化研究委員會”。
1925年9月,北京的壹些會員和壹些語言學家自動組織了壹個“幾個人的會議”,提出了“普通話羅馬字的法語拼音”。
1928年9月,大學校長蔡元培正式出版《國語羅馬化法語》為“國音字母第二體”,用於漢字註音,統壹國家語言,“比照音標,以助推廣民族讀音”。在國語言情運動中,出版了壹些讀物,如《國語表音文字讀本》。
將教育部1932出版的《常用漢語拼音詞匯》與拼音字母和普通話羅馬字進行對比。但國語羅馬化始終沒有走出知識界,也沒有在社會上廣泛推行,其影響力遠不及音標。
臺灣省壹直使用國語的羅曼語。1984年,臺灣省公布了《國語言情》修訂稿,征求意見後,於年出版。
1986 65438+10月28日正式出版,名稱為《普通話音標第二種形式》,改為與《漢語拼音方案》相同的符號記法來表示聲調。
新文化運動中漢語拼音的發展
繼普通話羅馬化運動之後,中國也開展了拉丁化新漢字運動。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是蘇聯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創造的,目的是掃除蘇聯遠東地區6.5438億+華工中的文盲。將來條件成熟時,用拉丁化的新字代替漢字,解決中國大部分人的識字問題。當時蘇聯政府也把蘇聯遠東地區的華工掃盲任務列為自己的任務。於是,黨員瞿秋白、吳、林、肖三這些蘇聯在中國產生的人物,與蘇聯漢學家龍、郭誌生等合作,研究創造了新的拉丁文字。瞿秋白撰寫《中國拉丁字母稿》,由莫斯科中國勞動者* * *生產性大學出版社於1929年出版,1930年瞿秋白出版《中國拉丁字母》壹書,引起巨大反響。1931 5月,蘇聯各民族新文字中央科學會議主席團審議通過了《中國拉丁字母方案》。
1931年9月26日,在蘇聯符拉迪沃斯托克召開的第壹屆中國漢字拉丁化代表大會上,通過了中國漢字拉丁化的書面計劃、原則和規則。其主要內容如下:1。中國拉丁新文字原則(第13條);2.中國拉丁新字規則(包括:①字母、②拼寫規則、③書寫規則)。拉丁化新字是在官話羅馬字的基礎上制定的,與官話羅馬字在聲調標註方式上有所不同。普通話羅馬字對所有音節都要標註聲調,而拉丁化新字規定原則上不標註聲調,只有在極其必要或容易混淆的情況下才標註。例如,“買”和“賣”很容易混淆,“買”寫成,而“賣”寫成麥。由此,拉丁化的新文字運動正式開始,推動了中國漢語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拉丁化新字的創造者和國語羅馬字的創造者之間壹直存在激烈的爭論。前者稱為“北方拉丁學派”,後者稱為“民族羅學派”。後來都發現兩派在壹些根本問題上是壹致的,但在壹些小問題上有分歧。周恩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中說:“拉丁化新文字和民族羅馬字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中兩個比較完善的方案。談到現在的拼音方案,不能不承認他們的貢獻。”
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過後,首先在華工中實施,出版了47種書籍,印數超過65438+萬冊。許多中國工人已經學會了新的漢字,並且能用它們來讀寫字母。
1933年,拉丁化的新文字傳入中國。1934年8月,“中國拉丁化研究會”在上海成立,出版介紹拉丁新文字的書籍。然後在壹些南北大城市陸續成立了拉丁化的新寫作團體,甚至在海外華人中也有。據統計,從1934到1955的二十壹年間,拉丁化的新寫作群體超過300個。
拉丁新文字的傳播也得到了文教界人士的熱情贊助。1935 65438+2月,蔡元培、魯迅、郭沫若、茅盾、陳望道、陶行知等688位名人發表了壹篇文章《我們對推廣新文字的看法》,文章中說:“我們認為這個新文字值得向全國介紹。我們深切地希望大家壹起研究和推廣它,使它成為推動大眾文化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工具。”這是拉丁化新寫作運動的革命性宣言。
1936年9月22日,看了這篇文章後,親筆給蔡元培寫信說:“王先生是《新人物論》中被列為第壹位的人。20年後,我突然看到了我敬愛的姬敏先生,發表了壹篇與壹般新舊頑固黨派完全不同的全新論述。知道了就歡喜的不只是我壹個人,不只是* * *制作方,還有無限多的人!”毛澤東非常欣賞當時的新寫作運動。毛澤東積極支持新寫作運動。在1940年6月出版的《新民主主義論》中,他說:“文筆必須在壹定條件下進行改革,文字必須親民”。1941 1 10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了“新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宣布新文字與漢字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年,在延安出版的《辛文子報》第壹期,刊登了毛澤東的題詞:“切實實行,越廣泛越好”;朱德還題詞:“讓我們向全國推廣實用新文字”。
在抗日戰爭最緊迫的時代,拉丁化新文字的傳播,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與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的群眾性文化革命運動。這場運動不僅沒有被戰爭的炮火摧毀,反而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裏遍地開花。陜甘寧邊區推行新漢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吳說:“延安各縣市,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冬校共掃除文盲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人。他們學習新字,寫信,讀書看報,成績斐然”。
拉丁化新字運動持續了近30年,直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的公布。對中國文字改革事業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廣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發布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拼音方案隨即發展起來。1949 10成立了壹個民間組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成立了“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用什麽字母。
在1951中,毛澤東指出:“漢字必須改革,必須遵循與世界文字相同的語音方向”。但是,采用什麽形式的拼音方案,他自己也是經過反復考慮的。毛澤東訪問蘇聯時,曾問史達林如何處理中國的文字改革。斯大林說,中國是大國,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澤東回京後,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制定國家拼音方案。同時,上海新文字研究會停止在北方推廣拉丁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產生。
1955 10 6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葉萊士在發言中說:“在1952到1954期間,中國漢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要研究漢字的筆畫拼音方案。經過三年的摸索,幾易其稿,都放在《漢語拼音方案(漢字筆畫拼音方案)》初稿裏。在這次會議上,給代表們發了六個拼音方案草案,其中四個是漢字筆畫,壹個是拉丁字母,壹個是斯拉夫字母。會後,時任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的吳向匯報,民族形式方案三年後很難得到滿意的設計,不如用拉丁字母。毛澤東同意采用拉丁字母,這是在中央會議上通過的。
中國制定拼音方案時,蘇聯不再搞拉丁化,而是搞斯拉夫文字,拉丁民族文字全部改成斯拉夫字母。蒙古人* * *和中國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上世紀50年代,中國站在蘇聯壹邊,有人主張用斯拉夫字母在文字上與蘇聯結盟。蘇聯派往中國的語言學家謝爾久琴科也建議使用斯拉夫字母。據說蘇聯壹位副總理訪華時,對陳毅副總理說,希望中蘇雙方使用同壹種字母。陳毅副總理回答說,中國的文化必須與習慣使用拉丁字母的東亞和東南亞聯系起來。這樣,中國沒有使用斯拉夫字母。如果我們的國家當時采用了斯拉夫字母,我們今天在使用計算機時會遇到更多的困難。當時中國政府在字母選擇上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
10月20日,毛澤東在關於知識分子的會議上發表了壹篇支持拉丁字母的演講。他說,“吳同誌對的講話很好。我很贊同關於文字改革的意見。妳同意將來采用拉丁字母嗎?在我看來,在廣大群眾中,問題不大;在知識分子中,有壹些問題。中國怎麽能用外文字母?不過,好像還是用這個外文字母比較好。在這方面,吳同誌講得很好。因為這樣的信很少,只有20封,寫在壹面,簡單明了。我們的漢字在這方面真的很自卑。不能比就不能比。不要以為漢字就那麽好。幾位教授告訴我,漢字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不能改。如果拉丁字母是中國發明的,大概就沒有問題了。問題在於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但是,外國人早就發現,中國人學習。比如阿拉伯數字,我們不是早就通用了嗎?拉丁字母起源於羅馬的那個地區,並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采用。如果使用,會不會涉嫌叛國?我不這麽認為凡是國外好的,對我們有用的,我們只要去學,就是要拿來全部消化,變成我們自己的。在中國歷史上,漢朝就是這麽做的,唐朝也是這麽做的。漢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而強大的朝代。他們不怕吸收外來的東西,歡迎好的東西。只要態度和方法正確,學習外國的好東西是大有裨益的。”(引自鄭林溪《論語》)。
這期間還在群眾中創作了許多文字方案,送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據統計,從1950到8月31日全國漢字改革工作會議,發送方案65435個,從8月31日1955到2月1958日公布漢語拼音方案。群眾設計的文字方案有3300多種。這種創作文字方案的熱情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充分說明了語言規劃的社會性。
1955年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了拼音方案委員會,開始設計漢語拼音方案,提出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1956 2月12日,中國語言改革委員會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公開征求意見。這張草稿* * *有31封信,其中有五封新信(虛線I;長腿n;z,c,s)帶尾,從而實現“壹字壹音”,沒有屈折和雙字母。草案公布後,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熱烈的討論,甚至海外華僑和留學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1955 10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壹年的工作,1957 10提出了《修訂草案》,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將其作為新的。2月1958,11日,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準了《漢語拼音方案》。從1958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課進入我國小學課堂。《漢語拼音方案》是規範普通話拼寫的壹套拼音字母和拼寫方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拼音方案。這個方案吸收了過去各種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優點,特別是國家語言的羅馬化方案和新字的羅馬化方案。它是中國300多年拼音運動的結晶,是60年來中國人民創造拼音方案經驗的總結。它比歷史上任何壹個拉丁字母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
漢語拼音方案有以下特點:
(1)國際上只使用26個字母,不增加新字母;
②盡量不使用附加符號(只使用兩個附加符號);
③盡量不要換閱讀;
④ y、w和隔音符號“”用於隔音;
⑤用四個雙字母zh,ch,sh,ng;;
⑥用四個聲調符號表示四個聲調類別:平調、上聲、升調、降調;
⑦采用拉丁字母的常用字母順序,確定漢語拼音字母的名稱。
周恩來在《當前漢字改革的任務》報告中說:“現在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是在以前的正音、反切和各種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就拉丁字母的采用而言,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350多年前。最近可以說是總結了60年來中國人創造漢語拼音方案的經驗。這個方案確實比歷史上就有的、目前還在使用的各種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更完善。”
漢語拼音方案自制定以來,得到了迅速推廣和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用於漢字註音:從1958秋開始,全國小學語文課本用漢語拼音進行漢字註音,後來中學課本、字典、詞典、普及本、識字課本用漢語拼音進行註音。人民日報等。用漢語拼音註釋難詞。1958 10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各類商標圖案和商品包裝上必須加註漢語拼音字母。郵局、火車站、氣象站和城市街道的名稱也用漢語拼音標註。1982年6月9日,國家標準局發布了國家標準《中文書刊的中文拼寫》,規定在我國出版的中文書刊應當在封面、封面、封底或者版權頁上標註中文拼音標題和題名。
(2)教授普通話:《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後,用漢語拼音編寫的普通話教材、讀物、字表、詞典、字典相繼問世,促進了普通話的普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拼音方案已經成為外國人全面學習漢語不可或缺的工具。
(3)用於詞典、字典註音、書刊的整理和索引。75卷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是按漢語拼音排序的,文中每壹個詞條都用漢語拼音標註。
(4)作為中國少數民族的創建和改革,有何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