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世界新七大奇跡的七大奇跡

世界新七大奇跡的七大奇跡

中國長城

長城(The Great Wall of China)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中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像壹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裏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裏。我國新疆、甘肅、 寧夏、陜西、 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遼寧、 吉林、 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臺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裏。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裏。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壹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壹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壹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壹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壹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墻,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墻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壹種叫山險墻、劈山墻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壹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壹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長城,作為壹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壹份寶貴遺產。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 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裏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2000多年壹直遵循這壹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約旦佩特拉古城

約旦佩特拉古城(Petra ,Jordan)

佩特拉(Petra)是約旦的壹座古城。它是從巖石中雕鑿出來的,並以巖石的色彩而聞名於世。佩特拉因其色彩而常常被稱為”玫瑰紅城市”。實際上,這裏的巖石不只呈紅色,還有淡藍、橘紅、黃色、紫色和綠色。

佩特拉城隱藏在壹條狹窄的峽谷內。建築物雕鑿在懸崖峭壁面內,其房間也隱沒在巖石之中。大約公元前312年,納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在此定居。佩特拉城地處從阿拉伯半島到地中海的貿易之路上,所以它成了那些橫越幹旱鄉村地區疲乏的旅行者們喜歡的歇腳地。

公元106年古羅馬人接管佩特拉以後,該城市仍然十分繁華。但後來因貿易路線改變了,佩特拉的重要性因此大為削弱。最終它被遺棄了,直到1812年後才被人發現。

巴西基督像

(Christ Redeemer,Brazil)在裏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的科爾科瓦杜山上有壹座基督雕像,高達38米左右,雕像中的基督似乎正深情地俯瞰著美麗的裏約熱內盧。這座基督像是由壹個叫Heitor da Silva Costa的巴西人和壹個叫Paul Landowski的法國雕刻家分別設計和創造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跡之壹。巨型雕像的制作***花費了四年時間,最終於1931年10月12日完成了落成典禮。巨大的基督像張開雙臂,似乎正在歡迎來參觀的遊人。如今,基督像已成為美麗的裏約熱內盧和巴西人熱情的象征。

秘魯馬丘比丘遺址

秘魯馬丘比丘遺址 (Machu Picchu,Peru)

令人敬仰的馬丘比丘(Machu Picchu)城建在庫斯科西北130公裏處的馬丘比丘山脊上,海拔2000多米。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學中心,也因此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在山頂上馬丘比丘的懸崖邊,人們可以欣賞到落差600米直到烏魯班巴河的的垂直峭壁。要消除高原反應,人們可以嚼古柯葉——壹種有香味的多項功效超過青黴素的草。在1981年,馬丘比丘周圍32,592公頃土地被列為秘魯的“歷史保護區”。這個地區不僅包括遺跡本身,還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動植物群,尤其是當地生產的蘭花。

馬丘比丘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Pachacuti)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魯時都有人居住。考古學的發現(對早期殖民文件的解讀)顯示馬丘比丘並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修養場所(類似羅馬莊園)。圍繞著庭院建有壹個龐大的宮殿和供奉印加神祗的廟宇,以及其他供維護人員居住的房子。據估算,在馬丘比丘居住的人數在高峰時也不超過750人,而在沒有貴族來訪的雨季時就更少了。

印加王國選擇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和地質特點。據說馬丘比丘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著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瓦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壹些石頭建築連灰泥都沒有使用,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來完成,修成的墻上石塊間的縫隙還不到1毫米寬。

2003年有大約400,000人參觀馬丘比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大規模旅遊對遺址帶來的損害表示關註。秘魯當局堅稱這不是問題,遺址的偏僻會給旅遊業形成天然的限制。不斷有建議要在遺址修建纜車,但至今壹直未獲批準。

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最著名的作品,受馬丘比丘啟發的“馬丘比丘之巔”:“我看見石砌的古老建築物鑲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間。激流自風雨侵蝕了幾百年的城堡奔騰下泄……”

墨西哥金字塔

(Chichen Itza ,Mexico)這座金字塔的設計數據均具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它的底座呈正方形,其階梯朝著正北、正南、正東和正西,四周各有91層臺階,臺階和階梯平臺的數目分別代表壹年的天數和月數。52塊有雕刻圖案的石板象征著瑪雅日歷中52年為壹輪回年,這些定位顯然是經過精心考慮的。

在庫庫爾坎金字塔的東面壹座宏偉的四層金字塔被稱為勇士廟,廟的前面和南面是壹大片方形或圓形的石柱,名為“千柱群”,這些石柱過去曾支撐著巨大的宮殿。它的入口處是壹個用巨大石頭雕成的仰臥人形像,古瑪雅人稱它“恰克莫爾”神像,它的後面是兩個張著大嘴的羽蛇神。環繞著這片中心區方圓幾公裏內還有很多奇琴伊察舊城的石砌建築,均為同壹時代的遺址。

庫庫爾坎”是瑪雅語,意為“羽蛇風神”。庫庫爾坎金字塔是奇琴伊查古城中最高大的建築、占地約3000平方米。它9層疊建,塔頂高達30米。其塔基為四方型,越往上越小,四周各有91級臺階通向塔頂平臺上的神廟。為保護這所建築,除重要客人外,壹般遊人是不準上登的。金字塔北面塔基下有壹條通道通向塔的裏面。原來,塔內是壹個更加陡峭的臺階,***有61級,頂端也有壹個神廟,裏面有只美洲豹的石頭雕像,眼珠是用玉石鑲嵌的。

羽蛇神是墨西哥古代印第安人崇拜的神,掌管雨水和豐收。羽蛇神頭部的造型和中國的龍非常相象。包括墨西哥和我們中國的壹些學者在內,世界上許多研究者都認為,墨西哥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來自中國,中墨兩國古代文明可能有某種聯系。人們在奇琴伊查古城遺址所在的尤卡坦半島上已經發掘出多處古瑪雅人的建築,但據說還有大量的瑪雅人建築仍被埋藏在莽莽的熱帶雨林中,等待著考古學家去發現。

意大利鬥獸場

意大利古羅馬鬥獸場(The Roman Colosseum,Italy)

羅馬鬥獸場(Colosseum),亦譯作羅馬大角鬥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位於今天的意大利羅馬市中心,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現僅存遺跡。 鬥獸場專為野蠻的奴隸主和流氓們看角鬥而造。

從功能、規模、技術和藝術風格各方面來看,羅馬鬥獸場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之壹。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壹個奇跡。

鬥獸場平面式長圓形的,相當於兩個古羅馬劇場的觀眾席相對合壹。鬥獸場長軸188m,短軸156m,中央的“表演區”長軸86m,短軸54m。觀眾席大約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為五區。前面壹區是榮譽席,最後兩區是下層群眾的席位,中間是騎士等地位比較高的公民坐的。榮譽席比“表演區”高5m多,下層觀眾席位和騎士席位之間也有6m多的高差,社會上層的安全措施很嚴密。最上壹層觀眾席背靠著外立面的墻。觀眾席總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觀覽條件很好。

羅馬鬥獸場由弗拉維安王朝的三個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維安競技場。它的建造是這個新王朝的家族為提高自身在公眾中的地位而發起的壹系列運動的壹部分。韋斯帕西恩(公元69—79年)是這個王朝的締造者,他的出身並不高貴;在尼祿自殺後的壹年中,羅馬又經歷了三個短命皇帝的失敗的統治,韋斯帕西恩隨後坐上了皇位。那時尼祿並未被遺忘;他所吞噬的廣袤的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經激起民憤。因此,當韋斯帕西恩決定填平那屬於尼祿的豪華金色宮殿的人工湖。

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Taj Mahal),全稱為“泰吉·瑪哈爾陵”。莫臥兒帝國著名建築。在今印度距新德裏200多公裏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 (Agra)城內,亞穆納河右側。莫臥兒帝國國王沙傑汗為他死去的皇妃蒙太姬修建的陵墓。公元1630年始建,1653年建成。它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絢麗奪目。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伊斯蘭教建築中的代表作。

1983年根據文化遺產評選標準C (I) 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7屆會議報告。是北京時間2007年7月8日淩晨公布的“新七大奇跡”之壹。

從數不清的照片中使人非常熟悉的泰姬陵的外形被作為飯店的標誌、酸辣醬和調味品的商標,實際上它被用在隨便什麽地方,人們看到立刻就想到是印度的地方。盡管如此,很少有人看了泰姬陵感到失望的。

泰姬陵是用從322公裏外的采石場運來的大理石造的,但它卻不是有些照片裏的那種純白色建築。成千上萬的寶石和半寶石鑲嵌在大理石在表面,陵墓上的文字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從壹道雕花的大理石圍欄上可以看到出色的手藝。陽光照射在圍欄上時,它投下變化紛呈的影子。從前曾有銀制的門,裏面有金制欄桿和壹大塊用珍珠穿成的布蓋在皇後的衣冠冢上(它的位置在實際埋葬地之上)。竊賊們偷去了這些珍貴的東西,許多人曾企圖挖取鑲嵌在大理石欄上的寶石,但泰姬陵的雄偉壯麗仍使人為之傾倒。

關於沙賈汗想在朱木拿河的另壹邊為自己建壹座同樣的黑色大理石陵墓的傳說似乎沒有太多的真實性。他的兒子奧朗則布於1658年宣布為帝,並把他的父親軟禁在阿格拉壹個城堡內達9年之久,壹直到他去世。沙賈汗能從城堡遠遠眺望泰姬陵。後來他也被葬在泰姬陵。

泰姬陵是壹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臥兒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心愛的妃子於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而建的。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藝術最完美的瑰寶,是世界遺產中令世人贊嘆的經典傑作之壹。

這座世界七大建築奇跡背後其實有壹段哀怨纏綿的歷史,了解它的歷史的背景,確能增加觀賞泰姬陵的趣味。17世紀莫臥兒帝國皇帝沙傑漢為紀念其愛妃慕塔芝瑪,動用了數萬名工人,以寶石鑲飾修建陵寢,圖案之細致令人叫絕。泰姬陵最引人矚目的是用純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體建築,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對稱,中央圓頂高六十二米,令人嘆為觀止。四周有四座高約四十壹米的尖塔,塔與塔之間聳立了鑲滿三十五種不同類型的半寶石的墓碑。陵園占地十七公頃,為壹略呈長形的圈子,四周圍以紅沙石墻,進口大門也用紅巖砌建,大約兩層高,門頂的背面各有十壹個典型的白色圓錐形小塔。大門壹直通往沙傑罕王和王妃的下葬室,室的中央則擺放了他們的石棺,壯嚴肅穆。泰姬陵的前面是壹條清澄水道,水道兩旁種植有果樹和柏樹,分別象征生命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