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發現柳江從自然風光到歷史人文,?成團稻作文化緣何壹路拉風?

發現柳江從自然風光到歷史人文,?成團稻作文化緣何壹路拉風?

? 文/圖? 歐陽健

“壹都米二都女三都大財主……”

這句柳江童謠,大家都耳熟能詳。

不過很多人包括我,起初都混成“二都米”。

因為明擺著:成團是柳江的“魚米之鄉”!

成團地處孤峰平原、水網密布,裏乾河、八仙河流貫全境,

土壤肥沃,與田園、村莊、溪河及灌溉工程,

構成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二度登上了《中國地理》雜誌!

童謠只能代表舊時的說法。

壹都米開發較早,200年前,

壹都(拉堡進德壹帶)客家人生產的大米就名滿柳州,於是有了“壹都米”的盛譽。

不過成團的種植業,開發壹點也不晚。

翻開乾隆年間的《馬平縣誌》,

成團有兩個指標可以看出來:

壹是,具有歷史人文的村名,很多沿用至今——

米村、綠藕村、蓮花村、塘谷村、那屯(塘田)……

二是米碾密布,據統計已近百座,堪稱馬平之最!

作為柳江糧倉的老大角色,

成團在此後各時期都表現突出:

民國時期《柳江縣誌》,就有此類記載:

“米之品質以壹、二區(民國2年撤都設區)為佳。”

“二、三區之上等水田……”

50年代以來,成團水稻總產量基本占全縣20%以上。

1957年秋,柳江第壹所農業中學在成團建立;

1963年,成團農業技術推廣站成立。成立時間之早,亦處於全縣前列。

“三年困難時期”全縣糧荒,成團慷慨解囊,調出580萬公斤救命糧!

1974年,正是學大寨的熱潮,成團沒有機械地學平原某地“人造梯田”,

而是因地制宜,在白露大隊大搞“園田化”,

將高低不平、零星小塊的水田整合規劃,增加了產量。

同時大搞水利建設,誓將畬地變良田。

70年代中期,成團完成全縣最雄偉的幹渠灌溉工程。

“溝渠水活龍蛇動。”(宋·劉過)

朝陽、六利、大崇渡槽,於此壹期間橫空出世,

與同期的洛滿鎮北車渡槽,如四大龍王噴水灌田,

是柳江龍南幹渠水利工程(全長36公裏)的重要組件,

將龍懷水庫北水南調,全線打通北弓、工農、裏團和白林水庫這“四大金缸”,

連成龐大的灌溉網,覆蓋4個鄉鎮26個行政村3萬多畝稻田和果園。

成團全鎮種糧面積,因之自50年代以來20年間增加了1.3萬畝!

80年代,家庭承包責任制後,如虎添翼,成團稻田更加生機勃勃。

為加強田間管理,1982年成立成團農業技術服務公司。

同年南方十三省水稻施鉀現場會到成團參觀,推廣成團經驗!

1983年成團糧食空前豐收,獲自治區重獎解放牌汽車壹輛,

這事在全縣轟動壹時。

1987年,全縣糧食再度緊張,成團立馬又調出220萬公斤,雪中送炭!

1981—1989年,米村有米,名不虛傳,該村覃炳懷交售國家6萬公斤稻谷,

成為全縣最牛“賣糧大戶”,評為全國勞模!

90年代,是成團稻田產量、質量並駕齊驅的時期。

這裏是萬畝屯糧田基地、萬畝優質谷生產基地,

坐穩了“糧倉”壹哥地位,成團仍然不滿足,

2002年,成團率先建立無公害優質米基地,

並為知名品牌“大富氏”提供加工原料;

還註冊了“八桂壹都”優質米商標。

2010年以來,溫室育秧、機械耕作相繼實施……

近年來,隨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落地,

行有余力,成團大力實施“6+1”工程:

優質米、蔬菜、雙季葡萄、草莓、養殖(龍蝦)、飼養六大特色產業,

壹處田園休閑觀光旅遊區壹壹舟村慢生活。

以柳江深度融合市區為契機,憑借天時地利人和,

成團,大家抱團發展,***享新壹輪的耕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