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泰寧縣的自然資源

泰寧縣的自然資源

2007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8.8億元,比增14.3 %,三次產業比重為25.8∶40.1∶34.1,經濟發展結構更加優化;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7億元,比增59.9 %;實現地方級財政壹般預算收入7836萬元,比增22.8 %,提前實現“十壹五”目標任務。

2011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4.2億元,五年(2007~2011)實現翻番;地方級財政壹般預算收入1.75億元,是2006年的2.7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億元,是2006年的3.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億元,年均遞增20.8%;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936萬美元、出口創匯1.2億美元,均比前五年(2002—2006年)翻兩番。五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家,2011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1億元,年均遞增26%,工業園區完成土地開發4000畝,基該形成“壹區三園”發展格局,南方林業在紐約—泛歐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11年,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4億元,年均遞增5.7%,茶、菌、雞、漁等特色農業不斷壯大,70%以上耕地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有效改善。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現17880元、7550元,年均遞增15.7%、11.3%。 泰寧在五代末期已是“田地辟,人物蕃”。至北宋元豐年間“有山林魚稻之樂”成為“民戶三萬,歲出賦萬緡”的閩中大縣之壹。元、明、清三代,歷經戰亂,人口銳減,但仍然是“民俗纖儉”、“無情農”、“耕織自給”、“民有倉儲”的封閉式單壹農業經濟縣份。民國時期,全縣每年有250~400萬公斤糙米經水運供應福州市民,由於米質精良被稱為“上溪尖”而蜚聲榕垣。為全省17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之壹。至1988年,耕地16.6587萬畝,糧食總產75338噸,為1949年的4.89倍。

泰寧作為山區農業縣,耕地、水域、電力、林業等自然資源豐富。2007年擁有耕地11066.67公頃,水域面積5666.67公頃,人均淡水養殖面積為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林地123866.66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638.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6.7 %。水力資源豐富,已開發裝機容量18萬千瓦,年發電量8.5億千瓦小時。是國家和省級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種子工程示範縣、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國家南方林業生產重點縣、全省漁業生產先進縣和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形成了筍竹、錐粟、雷公藤、烏鳳雞等特色產業,榮獲“中國竹筍之鄉”和“中國錐栗之鄉”稱號。 泰寧縣手工業具有悠久的歷史。唐、五代建有陶瓷窯,燒制碗、碟、罐等日用器皿。清初,手工造紙業很發達,杉城、大田、開善、下渠、龍湖、大布等幾十個山村有700多個紙槽,生產土紙。大田鄉料坊新華坊生產的切邊紙,負有盛名,遠銷省外。朱口、龍湖壹帶用苧麻手工織的夏布,雪白、精細、耐用,聲譽不凡。宋代,還有官辦的壘際金場,江源的銀場。但在漫長的封建、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社會,民不聊生,傳統的手工業生產每況愈下。解放前夕,全縣僅有1家用12匹馬力煤氣機帶動谷礱和碾米機的私營碾米廠,幾家打鐵鋪,糕餅店和豆腐、釀酒、榨油作坊,還處在癱瘓和半癱瘓狀態。

解放初期,泰寧縣工業基礎薄弱,據1951年登記,全縣只有手工業291戶,工業總產值19.2萬元。1952年辦起第壹個工廠——地方國營泰寧縣電廠。1956年,對私營工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成立酒廠、印刷廠、造船社和伐木隊等公私合營企業。1958年,先後辦起煉鐵廠、造紙廠、雲母礦、伐木場、硫酸廠等廠礦(場),全縣工業企業增加到47個,工業總產值達到422.3萬元,比1951年增長21.49倍。但由於忽視辦工業的條件和客觀規律,發展過快過猛,造成國民經濟嚴重失調,出現工業生產連續3年下降的局面。196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下降到323.2萬元。3年調整時期生產逐漸回升。196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517萬元,比1962年增加193.8萬元。“文化大革命”時期,前3年工業生產有所下降,1968年,工業產值只493.9萬元。由於國家加強“小三線”建設,省屬企業“八四七〇”廠的遷入,三明市林業汽車保修廠在泰寧組建,加上池潭水庫淹沒區清庫材加工處理而興起社隊木材加工業等,使工業企業仍呈發展趨勢。但由於“左”傾錯誤幹擾,部分企業虧損局面未能扭轉,縣辦工業經濟效益不高。

中***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工業迅速發展。198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8362萬元(其中縣屬15083.9萬元),比1978年增長9.07倍(其中縣屬增長7.46倍)。10年中年均遞增25.98%。初步形成電力、機械、化工、冶金、造紙、森工、建材、陶瓷、紡織器材、印刷、食品等多種工業門類。在大力發展電力能源的同時,不斷發展適銷對路的工業產品。至1988年,全縣***建大小水利發電站25座,裝機容量13574千瓦,年發電量6765萬千瓦時(其中縣屬4805萬千瓦時)。合成氨、機制紙和飲料酒產量分別達11668噸、5684噸、924噸,分別比1978年增長3倍、4倍、2倍;木材產量120391立方米。比1978年增長51.73%。農業機械、化工等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水泥、玻璃瓶罐、白炭黑、萜烯樹脂、高耐磨米篩片、合成革、膠合板、結晶矽、活性炭、1.75噸農用車、聯合米機等20多種產品,都是10年改革的創新產品。活性炭、結晶矽、清水筍罐頭已打入國際市場,遠銷日本、東南亞,成為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蘆峰牌農用碳酸氫銨,NZL——1085型聯合米機分別獲得部優產品稱號。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形成多種經濟成份的工業。1987年,全縣841個工業企業中,全民20個(中央屬1個、市屬1個、縣屬18個),集體300個(縣屬26個、鄉鎮80個、村辦194個),合資經營52個,私營、個體469個。其中,輕工業508個、重工業333個。

2007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家,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4.9億元;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210.38 %,居全市第壹位,實現利稅1.19億元;金湖炭素“石仙”牌榮獲省著名商標;豐元工業區5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全面竣工,大洋坪工業集中區壹期工程80公頃土地完成平整,日供水萬立方米自來水廠主體工程竣工,二期133.33公頃土地平整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