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著重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壹)狠抓項目投資,強勁拉動經濟實現新增長
繼續把抓投入上項目作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紮實開展以城市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建設、城鄉風貌建設為重點的項目建設大會戰。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0億元,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705億元。統籌推進重點項目239項,年度投資236億元。
強力推進“四大建設”。城市建設力爭完成投資200億元,突出抓好以臨桂新區和老城改造“1212”工程為重點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服務設施建設。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完成投資120億元,積極推進以“兩鐵五高三庫”為代表的重點項目建設;推進兩江國際機場航站樓擴建工程建設。工業園區建設力爭完成投資80億元,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蘇橋經濟開發區、西城經濟開發區建設,全力打造百億元工業園區。城鄉風貌和社會事業項目建設力爭完成投資43億元,以桂柳、桂梧、桂黃高速公路及桂陽公路沿線、漓江兩岸和12縣城為重點,全面加快城鄉風貌改造,帶動重點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
強化項目管理和前期工作。繼續按照“壹個建設項目、壹名主管領導、壹個工作機構、壹個計劃目標、壹抓到底”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項目建設責任制,加大項目前期經費投入,完善部門聯合審批制度,推進並聯式審批工作,千方百計促進新建項目集中開工,千方百計推進續建項目早日竣工達產。
加強財政和金融工作。加強財源建設和收入征管,不斷壯大財政實力。繼續深化各項財政改革,加強政府投資項目資金的調度與監管,做好項目資金保障工作。創新投融資模式;把握中央、自治區投資走向,加強項目編制和申報,積極爭取中央、自治區更多資金支持。完善政銀企合作機制,大力推進“引銀入桂”工作。
(二)轉變發展方式,推進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現代工業實現新發展
堅持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充分利用國家給予我市發展工業的有關政策,以“五大五小”優勢產業為支柱,以強優企業為龍頭,以園區為載體,繼續加大投入,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工業總產值突破1200億元,增長18%以上;工業增加值420億元,增長16%以上;技術改造投資確保增長35.5%。
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進壹步辦好桂林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充分發揮高新區的引領、示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全面推進桂磨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做大做強做優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術產業;大力發展軟件服務外包、動漫等新興產業。
加快優勢產業發展。在繼續推進“五大五小”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機械、汽配、橡膠、醫藥、特色農林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升級換代。機械產業重點發展電工電器、工程機械、橡膠機械、機床工具、儀器儀表和機電壹體化。汽配產業重點發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電子、汽車底盤及新能源客車。橡膠產業重點發展高等級子午線輪胎、乳膠及橡膠制品。醫藥產業重點發展現代中藥、生物制藥、化學藥及醫療器械。特色農林產品精深加工重點發展糧油、果蔬、畜禽、竹木等產品加工。鼓勵建設中間產品、元器件、零部件、配件等生產資料市場。
加快企業結構調整。堅持以技術改造提升優勢產業,堅持以大企業大集團帶動優勢產業,繼續抓好招大引強、培優扶強工作,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著力在科技攻關、技術改造、煤電油運、市場營銷、融資擔保等方面提供服務。
加快重點工業園區建設。進壹步完善園區管理體制,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及產業規劃,加大工業土地儲備力度,拓展園區發展空間。繼續開展以“路、水、電、網、房、校、所”為重點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高層次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促進工業項目向園區集聚,加快發展產業互補、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園區經濟。各縣工業集中區要以特色農產品加工和優勢資源型工業為重點,加快發展與大型企業集團相配套的產業集群,大力推動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協作,著力打造壹批工業強縣。進壹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推進工業企業“退二進三”,力爭新入園企業和項目100個以上,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以上。
(三)優化農業結構,促進以特色農業為主導的現代農業實現新進步
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後勁”的要求,以結構調整為重點,以規模農業、品牌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為核心,全面提升特色效益農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第壹產業增加值增長5%以上,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深入實施漓江、湘江、資江和桂江流域及山區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著力提高特色效益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水平。大力推廣超級稻、測土配方施肥和農作物間套種等新品種、新技術,著力建設優質糧食、果蔬、畜禽、中藥材、竹木花卉等壹批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抓好糧源基地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抓好果蔬標準園建設,提升出口果蔬品質。加快特色種養業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鼓勵發展特色養殖。積極推進竹木加工貿易、人造板、竹制品、木衣架等產業發展。扶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確保食品加工業和林產工業產值分別突破150億元、55億元。積極創建全國循環農業示範市,加快現代設施農業、生態循環農業和旅遊觀光農業發展,推進“魅力桂林鄉村農業四季遊”20條觀光農業線路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特色節慶活動水平,加快休閑農業發展。
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村公***服務能力。
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引導和扶持農村土地規範流轉,全力抓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1600萬畝集體林權主體改革任務。積極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和公***服務向農村延伸,推進城鄉結合部和景區周邊農村率先壹體化發展。組織150個自然村開展“普惠制”新農村建設試點,繼續創建400個文明衛生村,建設農村衛生廁所1.55萬座。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啟動89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實施水庫移民新村建設工程。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高標準完成第三批82個貧困村“整村推進”任務。
(四)提升壯大旅遊業,推動以旅遊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實現新進展
充分把握建設桂林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重大歷史機遇,勇於改革,敢為人先,統籌規劃,大膽創新,積極爭取國家、各部委和自治區的支持,全力推進建設桂林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各項工作,加快旅遊集散地建設,著力打造國際旅遊勝地和大桂林國際旅遊目的地,把旅遊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全面提升以旅遊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接待國內外遊客增長5%,旅遊總收入增長10%。
加快旅遊業轉型升級。全面啟動旅遊“二次創業”,整合旅遊資源,豐富和完善以市區為中心、各縣為節點的大桂林旅遊圈,發展壹批旅遊強縣和特色旅遊小城鎮,建設多樣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旅遊產品體系。推出歷史文化旅遊精品線路,推進漓江流域特色旅遊富民項目建設,拓展觀光旅遊。實施“精品景區工程”和“精品酒店工程”,建設壹批特色旅遊文化街區和精品旅遊設施,發展高端旅遊。打造“兩江四湖”濱水旅遊休閑帶、環桂林老城休閑度假帶、陽朔“十裏畫廊”等生態休閑旅遊區,發展休閑旅遊。全力辦好第四屆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旅遊趨勢與展望國際論壇和首屆中國桂林國際旅遊博覽會。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編制臨桂新區和老城區商業網點規劃,出臺加快發展商貿業政策措施,加快發展信息、物流、金融、咨詢、法律等服務業。大力發展新型流通業態,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型商貿企業和品牌,培育2—3家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推進桂林市現代物流園區、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前期工作。合理布局,發展壯大旅遊商品、農產品、建材、五金機電、汽車及汽車配件等商貿批發市場、專業市場和大型商業零售網點,構建新興特色商圈。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大力培育文化娛樂、教育培訓、體育保健、家政服務等消費熱點,促進居民消費。繼續實施擴大城鄉居民消費“510”活動和家電下鄉工作,落實農機購置補貼,大力推進農家店、農資配送中心、“雙百市場”、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改造升級工程等農村物流服務體系和“八桂放心肉”工程建設,促進農村消費。建設經濟適用房25萬平方米。
(五)加快城鎮化進程,繼續掀起城市建設新高潮
堅持以臨桂新區建設和老城改造提升為重點,完成《桂林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桂林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及上報,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著力提高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
全面推進新區建設。堅定不移地實施“保護漓江,發展臨桂,再造壹個新桂林”發展戰略,舉全市之力,加快新區建設,切實把新區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主戰場,迅速構建新區城市框架。繼續統籌推進新區規劃,完善城市水系、路網等規劃布局。千方百計加大投資力度,新開工項目65項,總投資199億元,確保完成年度投資25億元。。
提升完善老城功能。加快老城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完善漓江小流域綜合整治以及重要街區規劃設計。
加強特色城鎮建設。
(六)推動文化創新,培育文化桂林建設新亮點
堅持文化立市,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於文化建設全過程,著力培育城市人文精神,以文化創新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全面提升文化創造力、凝聚力、輻射力。
制定文化發展規劃。堅持壹手抓文化事業繁榮,壹手抓文化產業發展,加快編制《桂林市文化發展規劃》。
加強文化基礎建設。全力推進“壹院兩館”重大項目建設,著力抓好甑皮巖遺址博物館二期工程、以靖江王陵大遺址保護工程為核心的歷史文化建設項目、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紅色旅遊等項目實施。
推進文化精品建設。繼續打造百姓大舞臺、百姓文化大講壇、漓江之聲、市民讀書月、五通農民畫等文化品牌,以品牌文化帶動社區、企業、農村群眾文化蓬勃發展。鼓勵支持文化人才深入基層體驗生活,創作壹批具有桂林特色、時代風采和市場前景的舞臺藝術精品,優秀文藝精品。舉辦第二屆中國山水畫藝術雙年展。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制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大力推進高新區創意產業園、雁山動漫文化產業園等園區建設。
(七)推進改革開放,爭創活力桂林建設新優勢
繼續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合作,著力推進關鍵環節的改革,消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
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全面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探索公立醫院改革,構建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壹步抓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推進興安縣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實現參保覆蓋率80%以上。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推進國有、集體企業和供銷體制改革,加強國有資產監管,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支持非公有制企業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等領域。
建設創新型桂林。深入開展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市和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創建活動,加快實施《桂林創新計劃(2008—2010)》和科技“355工程”。扶持企業申報專利、爭創馳名商標和國家、自治區名牌,提高自主知識產權擁有量。大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支持組建產業技術聯盟,創建2家國家級、4家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提高開放合作水平。主動融入泛珠三角“9+2”、北部灣經濟區、西江經濟帶等多區域合作。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招商方式,拓寬招商渠道,堅持大招商、招大商,加大“央企入桂”、“百企入桂”工作力度,健全招商引資目標管理責任制、評價考核機制。深化“大兌現,大服務”活動,進壹步提高項目履約率、開竣工率、資金到位率。爭取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22億美元以上,引進市外境內到位資金突破300億元,引進億元以上項目30個。充分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中國—東盟博覽會平臺,加快桂林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建設,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拓展東盟等新興市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7.80億美元,增長11%。
(八)科學保護環境,提升生態桂林建設新水平
以建設生態山水名城為目標,以保護漓江為重點,加強生態建設,抓好節能減排,加快生態文明示範市創建步伐。
優化漓江流域生態。全面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關於“科學保護漓江”重要批示精神,積極推動《漓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漓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盡快出臺。研究探索漓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爭取列入國家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基金試點。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組織實施《桂林生態市建設規劃》,抓好《桂林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落實。全面開展造林綠化,實現人工造林34萬畝,掀起新壹輪植樹造林高潮,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繼續實施沼氣池建設工程,新建沼氣池1.25萬座,可建池入戶率超過78%。
紮實抓好節能減排。嚴格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繼續推進環保專項行動,強化對汙染源在線監控和監督性檢測,促使汙染源全面達標排放。抓好重點企業節能降耗,堅決淘汰落後產能,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確保完成自治區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完成各縣和重點工業園區汙水垃圾處理項目建設。提升醫療廢棄物處置水平。積極推廣應用節能節水技術和產品,推廣綠色建築,強化新建建築、大型公***建築節能。積極爭取列入“全國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城市”。
(九)保障和改善民生,開創和諧桂林建設新局面
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就業保障,發展社會事業,完善社會管理,解決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統籌推進城鄉就業,穩定基本就業形勢,全面實施首批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創建工作。實現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34萬人次以上。紮實推進勞動仲裁執法,創建和諧穩定勞動關系。以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為目標,抓好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35.85萬人,失業保險參保24萬人,基本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5.5萬、26.6萬、24.8萬。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攻堅工作,繼續實施中職學生各項資助政策。積極支持駐桂林高等院校、市衛生學校、市交通技校新校區建設,做好臨桂新區中小學布局規劃。推進培智、聾啞、七中三校搬遷工程建設。實施國家基本公***衛生服務項目,逐步擴大醫療救助和醫療惠民範圍。完成7所國家標準縣級醫院、18所鄉鎮衛生院建設,建立“15分鐘”社區衛生服務圈。做好重大傳染病防控,增強突發公***衛生事件的處置能力。
不斷完善社會管理。健全基層自治機制,鞏固和擴大基層民主。建立和完善政府依法行政各項制度,積極創建法治城市、法治縣區,大力開展“和諧建設在基層活動”,爭創全國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城市。以公安信息化建設為抓手,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紮實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深入實施惠民工程。繼續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緊迫的問題入手,籌集資金10億元以上,全力辦好10項惠民工程:
1.教育惠民工程。①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②實施庫區普通高中學生免除學費工程。對進入中等職業學校的庫區移民給予學費資助。
2.醫療衛生保障惠民工程。①實施基本公***衛生保障工程。②實施母嬰健康“壹免二補”幸福工程。對新婚夫婦實行免費婚前醫學檢查,對孕婦產前篩查及新生兒疾病篩查實行補助。③建立困難危重孕產婦救助基金。④實施“健康快車”復明工程。完成全市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1000例以上。
3.社會保障惠民工程。①繼續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參保率達90%以上,補助標準從每人100元提高到120元。②繼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補助標準從每人80元提高到120元,力爭參合率達95%以上。③實施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醫療保障工程。④實施“陽光家園計劃”建設工程。建設10個殘疾人日間托養機構,為200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提供居家托養服務。
4.文化惠農工程。①實施村級公***服務中心示範工程。在50個村實現壹個燈光球場、壹個文藝舞臺、壹棟綜合樓(活動室),組建壹支農民文藝隊、壹支農民籃球隊。②繼續實施20戶以上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
5.安居惠民工程。①新開工建設2萬平方米廉租房。②繼續落實少數民族聚居村寨防火工程。
6.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①完成55個自然村(屯)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②實施村(屯)道路建設。③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60處,解決2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7.城鄉社會服務工程。①新建、改擴建計生服務站、所20個,村級健康家庭服務室100個。②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建和改造農家店280家。
8.“放心菜”工程。實施農貿市場蔬菜質量安全檢測室建設工程,在市區鐵路、七星、東蓮、金雞嶺和中北5個農貿市場及12縣城農貿市場各建1個蔬菜質量安全檢測室。
9.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實施“兩江四湖”二期———桃花江、南溪河、小東江綜合治理工程,改善老城生態景觀環境,增加市民休閑場所。
10.城市交通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繼續實施市區重要交通節點改造,重點建設福利路、芳香路、陽江南路,改善市區交通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