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後人對茶的認識和挖掘,逐漸成為詩歌中精神文明和藝術文化的載體。茶能助趣、愛、詩,其味雋永深遠。茶的味道,茶的境界,詩人的精神底蘊。自古以來,中國承載了茶產業的創造和延續,促進了世界茶產業的發展和文明。在詩歌全盛的唐代,對茶文化的描寫越來越多,茶的描寫出現在很多詩歌場景中。在白居易的《琴茶》中,“琴中只聞水聲,茶中有老山”,在程的《煎茶》中,“嶽廟春眠深,虎撲泉,悠然思。舒茶被壹個雲僧碾碎,撿了三四枝枯松。”劉還有壹首《哥哥送茶給別人》,呂延佑的《大雲寺茶詩》等詩人都用不同的文字和意境表達了對茶的喜愛。
鄭谷在《在峽品茶》中寫道“簇簇新英露,小江園煎嘗。武和尚總說雞鳴山好,但不要誇鳥嘴香。半個座位是淺綠色,幾塊是淺黃色。鹿門病人不回,渴酒更知春味。“這首詩是他在袁曉江喝茶時寫的。他是從采茶到泡茶壹步步寫出來的。他沒有直接寫出周霞最著名的茶園——袁曉江的美,而是通過比較間接表達出來。作者通過這首詩,既表達了對小江花園的喜愛,也表達了飲茶時的愉快心情。
錢起《與趙菊茶敘》寫道:“竹下紫茶,若忘言,則勝也。塵心難洗,樹影斜。“在詩中,作者和趙菊壹起參加了壹個茶宴,喝著紫筍茶,他們有著相同的興趣、風格和口味。他們都認為茶比仙酒好喝。喝了之後會達到忘我的境界,超脫壹切世俗,沒有雜念,寧靜安詳。兩人享受著茶點,直到太陽落山才離開。
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現
第壹,從地域上看,唐代飲茶習俗第壹次成為全國性的“像房子壹樣喝”。
尤其是北方,開元* * 713-741 * *之後,僧人大量飲酒,於是北方很多地方“多開店,多賣炒茶”,這種“中起”的飲茶習俗很快就隨著唐文化“流過塞外”。飲茶地域性的消失,標誌著飲茶文化作為壹種民族文化的出現。
從喝茶的人員來看,皇帝喜茶,“群臣皆飲茶”,文人喜茶,和尚喜茶,和尚喜茶,士兵喜茶,甚至“問田為嗜好”。喝茶沒有身份象征,成了大家的愛好。
從功能上看,茶被視為生活必需品。所謂“茶為食,無異於米鹽,是人所賦予的。很難放棄,也很難放棄。”人對茶“上癮”,幾乎是“壹天到晚窮”。沒有飲茶的普及,就沒有唐代茶文化的發展。
第二,我們有壹套專門的制茶、煮茶、飲茶的工具和成熟的技術,這些在陸羽《茶經》的相關論述中都有突出的體現。
有壹整套制作、烹煮、飲茶的專用工具和成熟技術,在陸羽《茶經》中的相關論述中有所突出。可見唐代的茶事是壹門藝術,對品相、色澤、茶香、滋味、開水、茶具、柴火、飲茶環境和方法都有詳細嚴格的規定。他們追求的是茶好,茶精,茶熟巧,茶美。要達到這樣的藝術境界,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
第三,出現了大量的茶學文獻和茶學文獻,包括茶學專著。
《茶經》的問世標誌著茶學和茶道的形成,在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後來,裴文的《茶敘》、張的《炒茶筆記》、蘇羽的《十六湯》、文的《采茶錄》、王符的《茶酒論》、毛文西的《茶譜》等也從不同側面塑造了唐代茶學界的輝煌成就。與此同時,壹大批詩人用他們深情的筆寫下了數百首茶詩。這些或以飲茶之美為題材的茶詩或茶歌,或抒發贈茶後的愉悅心情,或寄托對茶德的思念,都表達了他們對茶的熱愛和追求。從唐代到五代,以茶詩為中心,包括大量的茶散文等文學作品,賦予了茶強大的文化魅力。
不僅如此,還出現了茶畫。唐代著名畫家嚴與共同繪制的《蘭亭集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畫,描繪了儒生僧人品茗的場景。顏還畫了壹幅鬥茶圖,生動地表現了唐代飲茶的習俗。初唐周舫的《琴啜茗圖》可能是當時宮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達。張穎的《黃明和樂途》是壹幅宮廷皇帝喝茶的畫。匿名的《宮》描繪了宮廷女性集體喝茶的場景。這些畫具體而細膩地描繪了泡茶和喝茶的細節和場景。此外,《雜》中也有大量的茶葉內容。可見茶學家、詩人、作家、畫家、歷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都拿起了筆,為茶文化的繁榮而努力。
第四,隨著飲茶禮儀和茶道的出現,飲茶上升到了精神層面。
飲茶的發展,有壹定的規律,始於唐代,主要體現在茶經《六飲》中。“福珍鮮香,碗數三。接下來,碗的數量是五個。如果乘客人數為五人,則提供三碗;到七、五碗;少了六個人,碗都沒有,只缺壹個人,就永遠彌補了缺的人。”除了常見的飲茶禮儀,唐代還形成了宮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眾茶文化圈、和尚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喝茶自然有不同的規矩。
茶道的確立是唐代飲茶文化的最高境界,即精神內容,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現。陸羽創造了以“勤儉”為核心的茶道思想,但沒有使用“茶道”二字。詩人高僧皎然首次提出茶道的概念,並將品茶過程概括為三個層次。陸通在《提筆謝孟,提議送新茶》中形象地描述了飲茶的七個層次。劉把茶的功效概括為10項,《茶十項》壹文說:“用茶除悶息、驅腥、養命、除異味、益禮仁、敬敬、嘗味、養身、卡亞誌和可行。”劉的“茶十德”更具體,包括茶的生理和精神作用。其中有四條是純粹講茶的精神功能的,如“以茶益仁”、“以茶敬人”、“以茶旨卡亞”、“以茶可行”。至此,唐代的茶道已經形成。
在陸羽之前,喝茶和“呷菜”是壹樣的,所以自然不會關註道,知道了也不會受歡迎。但陸羽通過《茶經》對如何采茶、制茶、煮茶、應備什麽茶具、如何飲茶壹壹進行總結和倡導後,將飲茶從單純的防疫、治病、充饑解渴等方面加以改進和發展。這時,中國才開始重視並產生了壹種重視喝茶的方式。
也就是說,在《茶經》和原始茶道中,陸羽和大家在註重飲茶方法的同時,從壹開始就提到了和諧。而這種精神的壹面,不是來自其他,只是繼承自茶文化的沈積。
《茶經》提出茶是“最適合節儉的人”,換句話說,就是要求飲茶者在飲茶時修心養性,才能成為這樣的人。陸羽在《茶經》中的飲茶方法,要求人們做到精致、節儉。如果追根溯源,把《晉書》中以桓溫、陸南川為代表的茶果、酒視為“素業”,就能找到其根源。當然,在當時陸羽、皎然倡導中唐茶道的時候,茶道文化的精神內涵並不僅僅是針對“節儉”的人,至少從皎然看來“只有丹秋”才知道茶道的“全部道理”,其內容自然是極其豐富的。
8世紀,唐代的另壹部茶書《茶經》總結了茶和茶文化的特點:“其精則純,其味則潔,其用則趣,其功則和,越飲者越多。”說如何讓茶道在物質上更享受,如何在精神上修身養性,有點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