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芋頭作為廣西的首選貢品,在年底向皇家大典進貢。特別是在清朝乾隆年間,達到了頂峰。近年來,隨著電視劇《宰相劉》的播出,荔浦太郎在全國家喻戶曉。
荔浦芋頭屬於天南星科,又名葵芋、檳榔芋頭。它原是壹種野生芋頭,是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育種形成的優良品種。在荔浦縣人工栽培已有400年歷史。據記載,它是當年由福建人帶到荔浦縣,先在縣城西邊的關帝廟種植,再輻射到周邊地區。在荔浦縣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條件下,受環境小氣候的影響。逐漸形成了當地色、香、味俱佳的名優產品,品質遠優於其他地方生產的芋頭。荔浦產的檳榔芋很早就被鄰縣稱為“荔浦芋”,清朝康熙時期被列為廣西首選貢品,每年年底進貢朝廷,深受皇親國戚的喜愛。
據民國三年《荔浦誌》記載:“老誌雲:有十斤之大者,今無。不過還是在城外關帝廟前出比較好。截之,現為檳榔紋,名曰檳榔芋。”“顆粒棕密,粉末松而不粘,聞起來很香。別處有移植的人,只有耳朵形狀,沒有線條,叫芋頭。”
最好吃的芋頭是荔浦芋頭,肉質細嫩,風味特別。同時芋頭又大又白又軟,品質極佳。芋頭剖開後可以看到芋頭上布滿細小的紅筋,類似檳榔花紋,栽培上稱為檳榔芋頭。到處都有種植。母芋呈橢圓形,有5 ~ 8個女兒芋。主產母芋,平均單重1000 ~ 1500克,大的可達2500克。而且營養豐富,含有粗蛋白質、澱粉、維生素、高鈣和無機鹽等。具有補氣益腎、健脾胃、強身健體的功效。它不僅是制作小吃和美味佳肴的極好原料,也是滋補身體的良好營養品。
切成薄片,油炸後放在豬肉裏做成紅燒肉,有壹種特殊的風味,而且不油膩。這是宴會上的壹道美味佳肴。煮開,去皮,放入熱鍋中,加入豬油、糖和少許奶粉,壓成奶芋頭,吃起來又甜又軟。拌魚、肉、雞、冬筍、香菇等。,在油中輕炸,香脆爽口。荔浦芋頭香糯,散粉,味微甜。可與肉壹起煮或燜,切片入火鍋燙,制成芋頭丸子、燜芋頭肉、炒芋頭片、芋頭排骨等。其中做荔浦芋頭扣肉是最有特色的做法,芋頭和肉同時吃。
荔浦芋頭作為荔浦縣的主要傳統產品,在全縣13個鄉鎮均有種植,特別是青山、新平、都莫、修仁等鄉鎮。2000年以後逐漸發展,從幾千畝到幾萬畝,現在已經達到4萬多畝。由於生物工程技術的應用和精心選擇,荔浦芋頭經過提純復壯,品質得到了提高。現在生產的種苗不僅保持了荔浦芋頭的原味,而且產量大大提高。平均畝產達到了2500斤,最高產量3300斤。質量上乘,每斤價格5~6元。該產品供不應求。
荔浦芋頭,素有“皇家貢品”之稱,是荔浦縣的主要傳統產品和重要支柱產業之壹。荔浦芋頭肉質細嫩,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含有魚精蛋白、澱粉、維生素、無機鹽等多種成分。具有補氣益腎、健脾胃的功效。它不僅是制作小吃和美味佳肴的上等原料,也是滋補身體的良好營養品。荔浦芋頭系列加工食品越來越多,產品暢銷國內外。“荔浦太郎”證明商標於2000年4月獲得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
荔浦芋頭因澱粉含量高,香味特殊,利用其香、脆、粉、粘、甜、鮮的特性,可加工成芋頭粉及數十種食品。還可以去皮、燙漂、包裝、冷凍出口,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荔浦芋頭作為廣西的首選貢品,在年底向皇家大典進貢。特別是在清朝乾隆年間,達到了頂峰。
荔浦芋頭與南芋頭、水芋頭明顯不同。荔浦芋頭是橢圓形的,像過去婦女用來紡織的紡繭。它的重量從壹兩公斤不等,甚至高達五六公斤。芋頭表皮粗糙,呈褐色,表皮上的節距相對較短。芋頭肉上的檳榔花紋很明顯,香味很濃。南芋很長,幾乎是圓柱形,大部分不到壹斤,有的有兩三斤重。表皮雖然是棕色的,但是很光滑,皮膚上的節間很長。芋頭肉沒有明顯的檳榔花紋,味淡。至於芋頭,它有壹個大腦袋和壹個小尾巴,大多是小芋頭,皮膚呈深棕色。芋頭肉沒有檳榔圖案,壹點香味都沒有。掌握了荔浦芋頭的特點,就不難分辨真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