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大運河從寶應縣往南不到20公裏,就到了洪水泛濫的古鎮。
唐宋時被淹(今鎮西南數裏),元代稱範村,元末明初洪水中淹死。今天的泛水鎮建於明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說:“明洪武年間,寶應以南三十六裏有新城,萬歷年間,開洪積河,築水閘,鎮以水閘命名。”據《宋史》記載,真宗、光宗築堤時,水越來越多,範光湖僅在境內。新中國成立後,這裏成了淹區,淹公社,淹水鄉。1985,由鄉改鎮。2000年與盤光湖的圩鎮、石橋、三鄉鎮合並成為淹沒鎮。2012年經省民政廳批準更名為“水淹鎮”。
洪水自古就有“黃金洪水”之稱。洪水泛濫的地理條件優越。京滬高速公路、江淮公路和金寶南線公路穿境而過。國家重點水利工程寶應站位於洪水泛濫的境內。
有許多磚橋和小巷。
重陽節前夕,重遊泛水古鎮。六角亭邊,茅草蕭蕭,難尋故人。徘徊在五壹路,找不到第壹眼看到的感覺。六角門和水巷口殘存的老建築,仿佛見證了昔日的繁華。
即便是民國時期,泛水鎮依然像清明上河圖,頗有蘇南水鄉的雅致。當時的鄉鎮布局是東西向的大小巷為主街,南北向的大運河和夏河形成兩個平行的商業區。巷子兩邊是各種筆店、藥店、茶店、銀匠店、染坊、磨坊、豆腐店、醬醋店。巷子的東端與夏河相交,河上有三座橋,分別是映秀橋、三元橋、聚源橋。夏河兩岸也是商鋪林立,沿河整齊的石砌護岸和垂柳更增添了小鎮的美麗。那時候是“河兩岸店鋪舊,河裏劃槳賣”。穿著壹身藍布的小媳婦正在攪活窗,脆脆地買香粉;老人穿著袍子和襯衫,往船裏扔錢,在岸邊買煙;真的是很好看的街景圖和水鄉風俗畫。
“古鎮裏閑置的地方少,磚橋小巷多。”這是當時泛水鎮的寫照。現在,小巷正在逐漸消失,很難再看到過去的壯麗景色。解放後,夏河被填成了壹條南北走向的長街“五壹路”,潺潺的流水聲永遠消失了。
民國時期,泛水鎮有100多家商號和近20家錢莊,是寶應和蘇北六大鎮之壹。鎮上有許多園林,如園、柳園、華澳園、程公館和花屋坊園。其中最著名的是揚州王氏所建,泛水華氏所管的華澳。它已經被拆除。
據《民國寶應縣誌》記載,當時每年都有稻谷、小麥從淹水地運往上海、無錫、天津等地,南北客商往來頻繁,淹水市場空前繁榮。在壹家餐館裏有許多餐館,如順和園、怡和園、李生園、如意閣等。都是選擇優秀的專家做壹個紅壺白案,號稱“黃金泛濫”。民國時期也有壹首童謠,叫“金泛濫,銀寶應,銅打高郵,鐵作界。”可見當年水患之盛。
清澈的水和美麗的風景
據明代《隆慶縣誌》記載,“清水湖在縣南,東西長十二裏,南北寬十八裏,西南連泛光湖;盤光湖在縣城西南十五裏,東西長三十裏,南北寬十裏,南有金金湖,西有社火湖。灑火湖在縣城西南四十裏,西有衡陽河,東北有泛光湖;金湖位於縣城以南60英裏,東臨大運河,西北臨泛光湖。清水、泛光燈、噴火、天津湖匯成壹體,稱為寶應湖。”隨著地理的變化和區劃的調整,寶應湖南現西與高郵湖、金湖縣相連,北與白馬湖相連,總面積約140平方公裏,分屬寶應、金湖兩縣管轄。
從南湖大山橋碼頭乘坐環湖遊船,入住湖中。清風徐來,水波“湯斥,或竹箭流,或桃花色”。嬉鬧的水鳥,低飛的水鳥,搖曳的水草,漁船點綴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這裏達到了極致。
寶應湖有個島叫肖家嶺。肖家嶺的方圓在幾十裏外。春雨過後,成千上萬的蘆筍樹長了出來。夏天蘆葦婀娜茂密,成為壹座綠島,蔚為壯觀。
寶應湖水質良好,生態優越,盛產多種野生動植物和水產,其中鳥類147種,丹頂鶴、白天鵝等珍稀鳥類經常棲息於此。“湖水煮魚”味道鮮美純正。特別是寶應湖大閘蟹,殼青、肚白、爪金、毛黃、膏肥、豐黃、個頭大、味道鮮美,榮獲無公害品牌,堪比陽澄湖大閘蟹,遠銷廣東、香港等地,並被註冊為國家商標。秋天,欣賞寶應湖的風景,品嘗寶應湖的魚蟹,是壹大樂事。
洪水八景
盤水鎮自然風光壹直很美,頗有水鄉特色。
民國時期,有壹位圖畫愛好者,畫了八幅水景速寫,名為《水景八景》。這八個場景分別是:莊吉春柳、魁樓鴉墨、東園蓮月、瓦店桂橋、東溪漁舟、梵文靜居、泛光趙茜、運河雪渡。
如今,昔日風光早已遠去。
古鎮新光華
如今,幾經興盛、壹度衰落的千年古鎮,正漸漸煥發光彩,運河岸邊的壹顆金色明珠正在冉冉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