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梁實秋的散文有哪些?

梁實秋的散文有哪些?

梁實秋的散文悲涼,楚楚可憐。鄉愁深沈,濃郁,感人;風景錯落有致,別具壹格;敘述振振有詞而不俗,使他的作品在文壇上享有壹片天地。我為妳精心整理了梁實秋的散文,希望可以借鑒。

梁實秋作品

梁實秋認為,作家沒有固定的階級觀念。偉大的文學是建立在壹個固定的普世人性之上的,他捍衛文學的純粹性和永恒性。所以在他的雜文中,雖然和周作人、林語堂壹樣,不談政治,回避社會主要矛盾,但沒有小知識分子的困惑。而是在對日常生活和社會世界的描寫中探索生命的真諦。四十年代初,梁實秋在歷經沈浮的“雅舍”生活中致力於雜文創作,形成了獨特的“雅舍雜文”現象,這或許是周作人、林語堂“言誌”、“閑適”、“幽默”雜文日漸式微之時的壹盞美麗的明燈。梁實秋此後的散文創作壹直保留著“閻誌派”散文的遺風。

梁實秋的《雅舍》是《雅舍隨筆》的經典:普通住宅的基本目的是遮風擋雨,防入侵,而雅舍則是“墻不牢,門窗不嚴”,“風來時洞如亭”,“雨如滴”。這間陋室裏的壹位著名的學術人物,是帝國主義給我們民族造成深重災難的壹個縮影,但梁實秋並沒有像大多數作家那樣奮起吶喊救國,斥責侵略者。但他選擇了壹個獨特的表達角度——從苦難中尋找詩意。比如“雅舍”的選址很荒涼,但卻表現了朋友間的情誼。《雅舍》老鼠成群,蚊子聚成雷,作者卻安然無恙。更有甚者,下大雨的時候,作者還以為屋頂裂了,奇葩開了。雖然有人可能會說梁實秋不在乎民族危亡,但他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依然自得其樂。但我從中看到的是超越世俗利益和民族狹隘,關註全人類的東西,讓人在逆境中采取壹種人生態度。也就是說,它是壹種自戀的人生哲學,是壹種“浪跡於物外,不倦於世”的超功利審美心態。此後的許多散文都是這種“雅舍”精神的延續。

南遊雜感,小聲點!讓座,住在壹樓和壹樓的人的悲哀,優雅的房間,孩子,女人,男人,謙虛,衣服,旅行,梁實秋文集,男人,謠言學校,骯臟,約翰字典,和象棋,洗澡,吸煙,退休,同學,唐人從哪裏來,斯皮頓,談論友誼,臺北家,所謂的“文學政策”,雙城記,時間是生活,詩人,油炸面包餅幹等。憤怒,年齡,貓的故事,麥當勞,罵人的藝術,麻將,耳聾,梁實秋語錄,連理發,老年,懶惰,垃圾,快而難忘,討價還價,健忘。

梁實秋散文

梁實秋先生貫通中西,學貫古今,但真正讓他在普通讀者中出名的,還是他的散文創作。他的散文風格經歷了從浪漫主義到古典主義再到浪漫主義的演變。然而,最能代表他散文藝術成就和主要特色的,是他在古典文學觀指導下的散文創作,以《雅家雜文》為代表。由於他的家庭背景和後天教育,中國傳統的儒家士大夫氣質和英國紳士風度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貴族氣質。這種氣質使他選擇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形成了自己的古典文學觀。在自身文化貴族氣質和古典文學觀的直接影響下,他的散文創作實踐呈現出冷靜、典雅、理性內斂的總體藝術特征,具體體現為“追求生活的藝術性”和“幽默、克制情感”。

梁實秋的素描大多以自己的生活經歷為素材,講述往事,談論人物,取材於平常的日常生活,表現生活的情趣,體現了壹種高雅自由的心境。幽默中帶著幾分諷刺,諷刺中帶著幾分善良和溫柔。

雅舍的雜文寫於1940至1947年間,曾風靡文壇,影響持久。此時的梁實秋雖然也關註時局,參與政事,但在散文創作中卻壹意孤行,刻意回避時髦的抗戰題材,註重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深思,註重人性的透視和精神的愉悅,致力於營造壹種彰顯幽默的藝術境界。他的作品並不擅長抒情,而是強調議論,刻意回避熱點話題,強調功利與神韻,追求雅俗共賞,探索趣味,形成了獨特的創作傾向和藝術品格。

開篇作品《雅舍》,雖然文章處理的是國難期間簡陋而多災多難的住房,但不怨不怒,品味的是無憂無慮的局勢中的樂趣。文章中記載,戰時作者隱居在重慶郊區。“風來時,洞如涼亭,雨來時,漏如滴水。”但住久了,他覺得“雅舍”才是“個性可愛”的地方。整篇文章都致力於這個簡陋房間的“個性”。在他的作品中,不僅清雅的月色靜謐,蒙蒙細雨,遠離塵囂,陳設也不俗,沁人心脾,連老鼠鳥瞰燈火,聚蚊成雷也是絕無僅有。在審美玩味的筆觸下,雅舍賦予的“酸甜苦辣”是人生難得的瑣事,也可以轉化為令人回味和扼腕嘆息的人生體驗,流露出知足自娛的豁達飄逸的心境。在這裏,困境轉化為欣賞的對象,人生的體驗升華為審美的玩味,表現出超脫於物、隨遇而安的豁達胸襟和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在《中年》中,他觀察到了中年的各種身心變異,表達了自己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

四十歲開始生活還不晚,問題是如何解讀“生活”這個詞。假設妳20歲不迷茫,那就去學滑冰,踢踢毯子,放風箏,“請假學做少年”,自然如秋春,有點舍不得。年過半百的徐娘,頂著“劉海”,躲在廁所裏練踩高蹺,也是悲劇。中年的樂趣在於認識生活,認識自己,從而做到量力而行,享受可以享受的生活。普通班的童靈要唱完整部武俠劇,也只有中年演員才看得起大軸劇,因為只有中年才能真正理解劇的內容。

文章中透露出的這種中年心態,既不奢侈,也不自我付出,自然而然就安定下來了。這種心態當然不是奮進,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而是壹種樂觀快樂,知足常樂的感覺。這種致力於抒發自己的感情和誌向的隨筆,便於旅行,思路清晰。梁實秋踐行的是“量力而行,享受所能享受的生活”的哲學,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的時代裏踐行自我調適,體現文人情懷。

梁實秋可以坐得住,玩玩其他的生活色彩,對自己不太喜歡的東西也不太去批判。他只是給予善意的嘲諷和委婉的諷喻,有時還會弓著背自嘲,引人深思。他的散文多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主,如男人、女人、理發、穿衣、吃飯、下棋等。,而是在談論語文和文科時,知識和幽默的結合,讓生活變得有了藝術的味道,有了獨特的閱讀魔力。《男人》壹文諷刺了同性的弱點,骯臟、懶惰、貪婪、自私、無趣,即壹針見血,止於嬉笑怒罵。可以說是擅長打遊戲而不是謾罵,融入了壹個男作家對同性劣根性的自嘲和自訴,但還是比較溫柔的,有些情懷。他關註的大多是生活中常見的笑話,以及普通人不可避免的缺點和錯誤,比如溺愛孩子,追趕時尚,虛榮好勝,偏執小心眼等等。,而他用幽默和諧的筆調,善意地漫畫化、戲劇化、批判化,適可而止,贏得了幽默感。

梁實秋不僅生動地描繪了各種人性,而且饒有興致地描繪了各種社會世界。《骯臟》裏說中國的公廁臭氣熏天,熱氣騰騰,讓人掩鼻而逃,還說中國的菜市場又濕又膩,又吵,讓人搖頭嘆息。《婚禮》諷刺了中國人奢華婚禮的壞習慣。

“告別”和“新年問候”攻擊了日常虛榮的社交禮儀。在隊列中,中國人在感嘆他們失去了禮讓之風,缺乏現代社會的文明。對優雅舒適的生活境界的欣賞和向往,對世俗生活醜惡現象的深思和幽默,構成了《雅舍小品》最初藝術內涵的兩大層面。前者將生活詩意化,後者將生活喜劇化,兩者相映成趣,使生活藝術化。兩者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的風采。

梁實秋的散文個性鮮明,魅力強大。梁實秋自稱他的散文是“久免俚語,隨心所欲,隨心所欲,不拘泥於任何壹章”,但他的文筆閑適凝練,令人回味無窮。梁實秋認為散文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簡約”,他的雜文大多篇幅簡練,語言簡練,體現了壹種博歸約的境界。此外,梁實秋散文談古今,中外皆宜,廣招廣引,文采橫溢。推理融入形象的比喻,意境和諧,充滿了推理的趣味。這種微笑詼諧的話語在《雅舍隨筆》中隨處可見,加上閑適的內涵,造就了“雅舍風格”的獨特風格,溫柔、優雅、健康、世故。這在40年代的文壇上是獨壹無二的,它延續和發展了閑適散文的藝術精神。雖有君子名士氣,但讀來仍使人有親切之感,可以品味生活中的許多東西,獲得生活的真正趣味和樂趣。

梁實秋《送別》賞析

“那些是搖頭丸,但不要。”想想古人的送別,也是壹種優雅。古代交通不便。不知道要過多久才能走,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再見到妳。所以在南浦唱悼詞,在灞橋斷柳枝,甚至在陽關敬酒,都是有意義的。李白的船剛要起航,王倫從遠處走來,在岸上唱歌。眼前的景象真是歷歷在目。它的美在於質樸真誠,自然天成。不要心裏叛逆,離別是分不開的。如果我平時壹臉惡心的看著妳,妳覺得我的話沒味道。壹旦我遠離,這是最好的。我只是恨世界太小,怕以後再遇到。為什麽送我?

在現代生活中。送行已經成為壹種社交禮儀,就像生日祝福和葬禮壹樣。早起“靠公雞的尾巴”。迷迷糊糊的到了車站碼頭,擠進嘈雜的人群,找到自己的另壹半,聊上幾句。很容易吹哨子,然後鳥獸散了。喘口氣,大嘴巴回家。這叫體貼。在被送的那壹面,我覺得活潑,受歡迎。不是白來的,而且體面。有那麽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睨了壹眼旁邊沒被送過來的乘客,相比之下。尤其是很容易產生優越感,忍不住精神飽滿。我迫不及待地想和每壹個為我送行的人握手八次,說十次謝謝。死者去參加葬禮,都是關註要參加多少親人,表示舍不得去。除了活人?妳必須堅強。

安靜的走路好像不太舒服。如果其他乘客驕傲地向妳告別,會增加旅途中的孤獨感。這種情況,國內外都有。馬克斯·比爾博姆寫了《談送行》。他說在車站遇到壹個搞表演的老朋友送壹個女嘉賓,他就開始甜言蜜語。突然,淚水打濕了我的臉頰,最後我吹口哨,勉強抑制住自己的抽泣。經常向女孩揮手。見久了就走。原來演員是在演戲,他不認識那個女生。他屬於“送別黨”的壹名工作人員。誰要是壹個人,想有人去車站送他,可以去“送別會”雇人送。這個演員在告別會上當然是個大師。他能投入感情,表演逼真,客人付出少,這是很大的精神收益。尤其是美國遊客。金錢可以買到國外的壹切禮儀,如果真的普遍設置了“歡送會”,就不缺送行的人了。

送行不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也是送行的技術。如果告別僅限於到車站碼頭報到,握手告別。那麽問題就簡單了。但是中國所有的禮儀都把“吃”列為最重要的壹項。壹個朋友在遠方。我擔心他會挨餓。告別是必不可少的,我恨不得壹下子把他肚子裏好幾天的營養囤積起來。我想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如果有長途旅行,新聞曝光(大多是自己)。他有理由期待大量的告別信息。短時間不用在家創業。壹些思想比較周到的人,手裏拎著食物,親自送到車船上。看來妳會半路餓死。

我永遠不會忘記為妳送行的最悲慘的壹幕。在壹個寒冷的冬夜,車站並不繁忙。大部分客人和送別的人在車廂裏熱身,但在壹望無際的站臺上有壹堆送別的人。有的穿著鬥篷,有的踮著腳尖在石灰地上敲鼓。我仔細看了看所有的熟人。

他們都是來給壹位女士送行的。公共汽車馬上就要開了。沒有她的跡象。原來她在這天晚上有好幾個歡送會。在最後壹刻,她來了。給她送行的人感覺是在接人,不是送人。看到她來了,大家紛紛表達愛意,來不及表示告別。她手裏抱著壹個孩子,害怕地哭著,另壹只手抱著壹個孩子,跑著拖著。她的頭發蓬松,滿嘴熱氣,像冬天負重的騾子。她不在乎和為我送行的人打交道。我三步並作兩步跳上公交車,等車已經在爬行了。大多數為我送行的人手裏都拿著東西。我送不了,偏偏我站在離車門最近的地方,所有人都把禮物給了我。“請送上來!”我好像是聖誕老人。抱著壹大堆禮物,我壹步跳進車裏。我沒時間發言,就朝她扔了點東西就走了。跳下車的時候,轉了好幾圈才站穩腳跟。後來我收到了她的壹封信。她說:

那些為我送行的人是誰?妳扔給我的那些東西到底是誰送的?我在車上收拾了很久,才把那些東西收拾好,做了壹個大包袱。朋友們的好心給我增加了壹件行李。我想知道哪個東西是誰送的。既然是妳代表我送到車上的,妳當然知道。我期待著盡快收到妳的來信。

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這仍然是壹個未解決的案件。

我不想送人,也不想有人送我。對於那些真的舍不得離開的人來說,離別的那壹刻就像是壹場手術。像往常壹樣,所有手術場合都要先用麻醉。使病人在迷霧中度過痛苦,所以離別的痛苦最好避免。壹個朋友說:“妳去,我不送妳。妳來,不管風雨多大,我都來接妳。”我最欣賞那種心情。

(選自)

作品欣賞:

梁實秋的經典散文新穎,見解深刻,幽默風趣。經過對缺乏真情實感的現代人所謂“送行”的可笑描述。最後被蓋上了“沒有意義,應該取消”的印章。

問候和發送是生活的常態;道別是人之常情,但作者明確表達了對“狂喜”告別的祝願:“不想被送走,也不想被送走”“離別的痛苦最好避免”。看似違反直覺,實則是練就人情後的頓悟與智慧。因為今人的告別不同於古人的離別。前者只是壹種形式,已經成為壹種負擔;後者充滿了真情實感。讓人悄然心動。突出自己的觀點。作者今略古詳,以古人送別為引子。帶出現代人告別的精彩描寫,其中。涉及中外,材料典型而廣泛。寫作的特點之壹是運用圖片描述。比如第二段,寫的是發件人的套路反應,發件人借機炫耀時的自滿,歷歷在目!第三段描寫了美國的“告別會”,這是壹個怎樣的形象啊!第五段勾勒出雙方敷衍的倉促與尷尬。興趣就是這麽耐人尋味!

這篇文章的語言也很獨特,有高雅的書面語,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如“南浦唱贊歌,灞橋斷柳”,“陽關敬壹杯酒”,“不多費”,“不多利”,“不缺”。有平實的口語,比如“早起靠公雞尾巴”“大嘴回家”,也有鋒芒畢露的諷刺,比如“逝者的葬禮”。都講究要幾個親人,都舍不得走,何況活人?“至於隨處可見的比喻,都恰如其分,新穎生動,增加了文章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