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猴目前有多少
我國有3種金絲猴,即川金絲猴、黔金絲猴和滇金絲猴,它們都是我國的特產種類,國家I級保護動物。它們與大熊貓齊名,同屬"國寶"級動物,毛色艷麗,形態獨特,動作優雅,性情溫和,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具有重大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還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目前,除我國外,這些稀世珍寶在世界上僅有法國、英國等極少數國家的博物館中收藏有若幹標本。 比起其它猴類來,金絲猴的確是非常漂亮,特別是川金絲猴,頭頂的正中有壹片向後越來越長的黑褐色毛冠,兩耳長在乳黃色的毛叢裏,壹圈桔黃色的針毛襯托著棕紅色的面頰,胸腹部為淡黃色或白色,臀部的胼胝為灰藍色,雄獸的陰囊為鮮艷的藍色,從頸部開始,整個後背和前肢上部都披著金黃色的長毛,細亮如絲,色澤向體背逐漸變深,最長的達50多厘米,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閃閃,好似壹件風雅華貴的金色鬥蓬。 川金絲猴的體形較大,頭圓,耳短,眼睛為深褐色,嘴唇厚,吻部肥大,嘴角處有瘤狀的突起,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大和變硬。兩頰和額的正中的毛都向臉的中央伸展,露出兩個凹陷的天藍色眼圈和壹個突出的天藍色吻圈,再加上鼻骨退化,沒有鼻梁,形成了壹個鼻孔上翹的朝天的鼻子,更顯得格外有趣。 根據古生物的研究結果,川金絲猴早在300多萬年前的中更新世就已經存在,從我國各種古籍中的記載來分析,歷史時期川金絲猴分布的地區包括位於渭河、漢水和嘉陵江上遊的秦嶺、隴山地區,原來有近30個縣有分布;位於陜西南部、四川東北部和湖北西部的大巴山地,原來有6-7個縣有分布;位於湖南武陵山北側的來鳳、鶴峰和武陵山南側的桑植、大庸、慈利、石門等縣;位於廣東北部從化、龍門、博羅等縣境內的九連山、羅浮山;位於四川東南部20多個縣境內的大涼山和相鄰山區。整個地域跨渭河、長江、珠江、瀾滄江等流域。 目前我國川金絲猴在野外的總數尚有20000只左右,已知的分布於四川、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和湖北神農架等地。現在的分布區與歷史上的分布區相比較,已經大大地縮小了,分布的省(區)數從12個減少到7個,縣級單位的數目從150多個減少到只有50多個。 川金絲猴原來廣泛棲息在亞熱帶地區的低山森林地帶,它是樹棲動物,其存在和發展與森林環境的好壞有著密切的關系,失去森林就會影響到它的生存。造成森林破壞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人口的大量增加,為了解決吃飯、住房、燒柴和用具等問題,都要以砍伐森林為代價。經過不斷砍伐森林以發展農業,尤其是由於紅薯與玉米等旱糧高產作物的推廣,使過去不能生長禾稼的山區遭到大面積的開墾,致使金絲猴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低山地帶的闊葉林逐漸向中高山地帶的針闊混交林、針葉林遷移,即從山丘地帶的普遍分布,變為向深山地區收縮,棲息地不斷消失,分布範圍越來越小,後來只能殘存在山高嶺峻,人類活動很少的地方,原來各地曾經連續成片的分布區,也由於退縮而形成了互相隔絕的情況。川金絲猴分布區的變化,大體經歷了下面壹些過程:首先是數量的急劇減少,接著便在壹些環境條件較差的地區消失,而在另壹些條件較好的地區尚有所保存,使分布區形成互相隔離的"孤島"狀,最後壹些"孤島"再相繼消失。 這種局面的形成,開始於18世紀,但主要是19世紀到20世紀,目前仍在繼續。這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結果,也是"人進獸退"的壹個具體表現。在18世紀之前,川金絲猴分布的地區都存在著茂密的森林茂密,在秦嶺和大巴山區,就有"南山老林"和"巴山老林"。從18世紀開始,這些森林經過砍伐,不斷遭到破壞。例如在秦嶺山中,僅周至縣至洋縣壹段路程砍伐林木的人就經常不下數萬,使得許多青翠的峰巒相繼變成了童山,以後許多地方的金絲猴變相繼滅絕,從甘肅秦州、陜西鳳翔府、廣東廣州府、惠州府等地區逐漸消失。到了19世紀,又從湖北西部、湖南西部、江西東部、貴州東北部、四川東南部等地區不斷退卻,是金絲猴分布區縮小幅度最大的壹個時期。20世紀最大的變化,則主要是甘肅南部、陜西南部、貴州北部、四川西南部等地分布範圍的繼續縮小和廣西分布區的消失,形成今天全國僅剩下幾個小片分布區的格局。 生活在我國的另外2種金絲猴--滇金絲猴和黔金絲猴的皮毛都不是金黃色的。黔金絲猴全身披著暗灰色的毛發,僅見於貴州北部的梵凈山壹帶;滇金絲猴身上的體毛主要是灰黑色,分布於雲南西北部。壹個物種的自然分布區域如此狹小,是世界上罕見的,而且種群數量也不多,因此,它們都是最瀕危、最珍貴的猴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