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方便面發明以前,在古代東西方就有人將煮熟的面條油炸後佐以湯汁做為料理。在中國已經有類似的面食稱為“伊面”或著“伊府面”(即臺灣所稱之“意面”)。相傳清朝伊秉綬在家為自己母親祝壽,由於客人多,廚師手忙腳亂下誤將煮熟的雞蛋面放入沸油鍋,只好撈起後佐以高湯上桌。由於賓客吃過後贊不絕口,這道菜就流傳了下來。早期方便面包裝上依然寫有伊面、伊府面。
據說,最早制作方便面的,是我國揚州壹位姓伊的知府家中的廚子。他把面粉中加入雞蛋,搟成薄片,切成細絲,放水中煮過,立刻再放入油中炸過晾幹。這樣處理過的面條放在熱水中隨時可以泡軟,食用非常方便。
至於非油炸的方便面,則可追溯至中國西漢漢高祖三年(前205年)韓信軍隊發明的踅面。當韓信在黃河邊的合陽領軍10萬,準備進攻河東西魏王魏豹時,為解決行軍糧的問題,發明將蕎麥粉與麥粉開糊,煮成八成熟的大面餅,並切成寬條。這種面餅既方便隨身攜帶,也可以只要加水壹煮便可食用,因此也可被視為方便面最早的形態,正如同中國古代的煙葉是香煙的最早形態壹樣。
成為速食產品的現代方便面,是由1958年臺灣裔日本人安藤百福 有鑒於當時吃壹碗拉面要排隊排很長,很久,所以在大阪府池田市發明的。安藤百福並在發明方便面後,創立日清食品公司,販售“雞湯拉面”(Chikin Ramen)( 香港名為“日清伊面”;中國內地為“日清始祖雞湯拉面”)口味,最初的售價為35日圓,但仿制產品隨即出現,導致產生削價競爭。
安藤很快意識到,必須規範市場,才能維護新產品的名譽。1960年,他打贏了方便面著作權官司,第二年註冊了“雞肉拉面”商標。1964年,安藤成立日本拉面工業協會,把方便面專利轉讓給業界。安藤說,此舉是為了把行業做大,從而給庶民提供價廉物美的方便面。 日清公司在發明方便面後,便積極向國外發展。1963年先與韓國三養食品合作,1968年再與臺灣的國際食品公司合作推出雞湯口味的生力面。最初的生力面因為沿用日本配方,在臺灣銷路並不好。在調整過調味與面條的口感之後,成為臺灣的暢銷產品,顧客多半買回家當宵夜食用,或者是加蛋煮食。曾有壹段時期,“生力面”幾乎成為這類產品的代名詞。然而由於經營不善,生力面最後黯然退出市場。截至2005年,過去的國際食品公司僅剩壹家生力面店在高雄市新興區繼續營業,但早已退出方便面市場。
雖然方便面在亞洲頗受好評,1960年代末期在美國卻無法順利打開市場。因為壹般美國人沒有燒開水的習慣,而且家中的餐具也以餐盤為主。為了讓不習慣用碗的民族消費方便面,日清公司發明以發泡聚苯乙烯為容器的杯面,於1971年在日本上市,售價為100日圓(0.25美元),為當時袋裝方便面售價的三倍以上。
杯面試賣期間在球場與賽馬場等地點銷售,因價格過高而不受歡迎,最後只能在某些必須夜間值勤的單位例如消防隊與日本自衛隊販賣。為求打開市場,安藤百福在東京鬧區與三越百貨公司合作促銷,創下四個鐘頭賣出兩萬份的紀錄,才奠定日本人接受杯面的基礎。由於杯面走高價路線,所以配料包括冷凍幹燥法制成的幹燥蝦,同時也改以叉子作為餐具。東京街頭促銷讓杯面在關東得以立足。1972年二月日本發生赤軍連挾持人質與警察對抗的淺間山莊事件。由於警察吃杯面果腹的鏡頭上了電視現場轉播,杯面因此壹炮而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