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是不是貼牌產品
“妳‘陽’了沒?”壹時之間,這句話代替“妳吃了嗎”成為親朋好友間問候的經典開場白,尤其在朋友圈和微博,到處都是“陽人”的陳述和分享。在抗疫的日子裏,各種物品高價被搶空,連花清瘟和布洛芬更是“頭號”,妳仔細看布洛芬紅底白字的“人”字Logo,有沒有感覺很熟悉。 如果此時妳翻找家裏的藥箱,妳會發現更多被仁和“支配”的生活,包括仁和面膜、口罩、花露水、碘伏棉簽、婦炎潔、益生菌等,而這僅僅只是冰山壹角。從各類處方藥、非處方藥,到面膜、洗面奶等護膚品,驅蚊花露水、濕紙巾、牙線等日用品,可以說占據了人們生活的半壁江山,市場上充斥著貼仁和牌子的產品。 “仁和”商標是中國馳名商標,隸屬於公司控股股東仁和集團,仁和藥業無償永久使用“仁和”商標,“仁和匠心”“藥都仁和”兩個商標均屬於仁和集團,但為什麽仁和能夠研發生產如此多跨度極大的品類?答案就是貼牌,也就是說,仁和只為成品提供品牌商標,其余從設計研發到生產的所有環節,均由生產方自行掌控,品牌方只承擔監管和質檢職能。 “仁和”就是通過貼牌的方式迅速擴大產品類目,壹方面通過貼牌減少研發成本,另壹方面則是以量取勝,搶占更多市場,以提升“仁和”整體的品牌影響力。在2021年度網上業績說明會上提到,公司2021年OEM貼牌藥品和OEM貼牌大健康產品收入為26.83億,貼牌收入占總營收的54.36%。 其研發費用,據年報顯示,2017年—2020年,仁和藥業研發投入分別是2341.66萬元、3107.73萬元、3804.16萬元、3979.41萬元,同期銷售費用分別為6.19億元、7.78億元、7.88億元、5.77億元,在2020年仁和藥業的銷售費用更是達到研發費用的14倍。 雖說貼牌產品本身並不等價於質量低劣,藥品是否由品牌方自行研發生產也和其效力沒有任何關系,但近幾年,“仁和藥業”屢遭爭議,主營產品及子公司多次“翻車”,挑戰著消費者對於品牌方的信任度。例如,2013年婦炎潔系列產品曾被指“不是藥品而是消毒水”“網絡銷售違規”等,陷入誇大、虛假宣傳的質疑;同年,旗下產品優卡丹被曝含有對兒童有害成分,未及時修改相關用藥說明書;2021年,仁和藥業旗下子公司因環保問題兩次被罰;11月,江西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因生產銷售劣藥,被處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2022年5月,婦炎潔廣告被指侮辱女性等紛爭不斷。 貼牌模式下,品牌對產品的掌控度本就十分有限,還導致消費者往往用更高的價格買到同樣質量的商品,長此以往,消費者對貼牌產品的不信任,會反向傳導到品牌身上。 萬物皆可“仁和”,但不僅只有它做貼牌,像是南極人、俞兆林、恒源祥、北極絨、拉夏貝爾、榮仕達等均是貼牌商標。 我們依照事實來講,無論是任何壹個廠家在販賣了自己的品牌授權之後,都是不會去監測管理相關貼牌產品的質量的。單說貼牌的業務模式,既沒有觸犯我們國家的相關法律,也沒有觸犯社會方面的相關道德。但是商家絕不能壹貼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