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多可愛啊,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簡直就是天才!
但另壹方面,有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忍不住和其他孩子比較,總是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其他孩子的優點比較。結果,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聰明,沒有治愈的方法。孩子在這種偏見下長大,怎麽可能有好結果?
有壹個年輕的媽媽就陷入了這樣的困境,無法自拔。讓我們來看看她的故事。
看到這個描述,我的心情相當沈重。我家二寶4歲多了,他也不比這個孩子好多少。
唉,按照這個媽媽的評價標準,我二寶不聰明,但我不這麽認為。我還是用欣賞的眼光看著孩子,相信他的大腦沒問題,發育正常。
孩子小的時候,我參加了育嬰師的培訓,學習了兒童智力的評價標準,也就是“發育商”的評價
常用的方法是兒科醫生、心理學家Gajser在1940編制的發展量表,分為適應能力、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社交。
對於壹個3歲的孩子來說,壹般符合以下標準。
妳可以用上面的標準來測試妳的孩子。有些動作不熟練或者不熟練也沒關系。如果妳讓孩子有針對性的練習,孩子能學會,不能說孩子不聰明,而是缺乏練習和經驗。
如果妳簡單粗暴地用這個標準來卡孩子,給孩子貼上不智的標簽,不愉快地看著孩子,對孩子有偏見,妳就會不自覺地給孩子不智的暗示,這會毀掉孩子。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曾經說過:“語言可以改變大腦。它會因為外界需要而不斷改變神經的分布。”
心理學家蘇珊·沃德教授說:“孩子們總是相信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想法。”
如果給孩子負面評價,真的會像暗示的那樣越來越笨,家長壹定要長點心。
孩子的發展確實有規律可循。30個月造9層塔,36個月造10層塔,肯定是越來越強了。但是每個孩子都是很個性化的,這與孩子自身的發展和環境支持有關。
如果每個孩子都是壹樣的,到他三歲生日那天,他已經學會了搭建壹個10層的塔,而不需要教學或練習,那麽這就不是壹個編程的機器人。
不要說不同家庭的孩子,就算是同壹個家庭的兩個孩子,也會有不同的發展規律。
大寶和鮑爾有這些不同僅僅是因為提供給他們的資源不同。他們會更感興趣的是自己接觸了哪些玩具,哪些玩具是早期的。
比如托馬斯火車,大寶5歲多的時候就上市了。鮑爾出生後,家裏就有了這些玩具。他從壹出生就玩這些玩具,印象深刻。自然,他更喜歡他們,玩得更早。
比如大寶從來不玩拼圖和貼紙,因為我們不知道有這種玩具,也沒有給他提供。對於鮑爾,我們有了新的理解,給他提供了拼圖和貼紙。當他觸摸它們時,他覺得很有趣,就開始玩了。
有雙胞胎的家庭,他們兩個孩子的喜好不壹定相同。鄰居家的雙胞胎兒子,壹個喜歡亂跑,壹個喜歡安靜,同樣的教育方式,養育出了兩個不同的孩子。這是他們性格不同的大概率。
所以,每個孩子都是獨壹無二的。不要輕易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較。妳的孩子不喜歡玩益智玩具。很大程度上還沒到時候,需要慢慢等。
大腦用得越多,就變得越聰明。但並不只是玩益智遊戲和益智玩具才算聰明。要尊重孩子大腦發育規律,多元化發展。
這裏的有益刺激不是深刻的事件,而是常識性的生活體驗。睡覺、吃飯、運動、保持好心情,可以促進孩子身體和大腦的發育。
兒童思維腦在1歲開始發育。我們可以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和精細動作,通過壹些遊戲建立起體腦和思維腦的聯系,讓大腦得到充分的發展。
培養語言能力就是在各種情境中與孩子對話,讓孩子接觸各種生活語言。此外,在閱讀的幫助下,孩子可以學習更高質量的語言。
培養精細動作,包括畫畫、剪紙、折紙、玩積木、拼圖、玩貼紙、玩泥巴、扔球、翻頁等手部動作。
遊戲可以是捉迷藏,可以是跳躍,可以是狂奔,可以是手指遊戲,可以是節奏遊戲,各種能讓孩子喜歡參與,玩得開心的自由發揮都可以稱之為遊戲。
所以,要讓孩子聰明,不要拘泥於某種益智玩具或遊戲。所有能讓孩子註意力集中、心情愉快的事情,都能促進大腦發育。
例如,如果壹個孩子拆開東西,重復壹個動作或玩遊戲,他們都在開發他們的大腦。他們不應該拋棄孩子,而是給他提供自由玩耍的機會。
其實,陪孩子玩比教孩子玩更重要。孩子們喜歡模仿,而不是被機械引導。如果妳能帶著發自內心的期待和喜悅和孩子玩耍,孩子壹定會喜歡父母喜歡的各種玩具和遊戲。
孩子是否聰明不是壹種比較,而是壹套評價標準。但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找出孩子所缺乏的技能,制定個性化的訓練計劃,幫助孩子開發大腦。
每個孩子都是獨壹無二的,他的發展和喜好都是個性化的。和別人相比,他可能會忽略孩子的優點,讓自己的大腦受委屈。
每個孩子都是可塑的人才,但前提是提供有益的刺激,吃飯,睡覺,運動,心情好,玩得開心。如果孩子們身體健康,輕松愉快,他們會變得越來越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