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我是平涼人,想知道壹下,平涼的歷史,及平涼的來歷,有哪位能告訴我?僅僅想知道而已,

我是平涼人,想知道壹下,平涼的歷史,及平涼的來歷,有哪位能告訴我?僅僅想知道而已,

平涼市情概況

平涼市地處陜、甘、寧三省(區)交匯處,東鄰陜西鹹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陜西寶雞、甘肅天水,北倚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是甘肅東部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東部省區產業轉移與開放開發的“東大門”。全市轄涇川、靈臺、崇信、華亭、莊浪、靜寧6縣和崆峒區,總面積1.1萬平方公裏,總人口224萬人,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3%。

區位優勢明顯。平涼位於西安、蘭州、銀川三大省會城市幾何中心,是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之重鎮,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平涼不僅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公路樞紐,也是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312國道橫穿全境,寶中鐵路縱貫南北,初步形成了以國道、省道為主幹,縣鄉道路為支線的公路網絡。隨著平定高速、銀武高速、西平鐵路、天平鐵路的陸續建設,平涼將成為貫通西蘭銀三條高速、三條鐵路的重要交通樞紐,區位優勢將得到進壹步發揮。

文化底蘊深厚。這裏是先民們在黃河中上遊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壹。早在20—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涇河流域創造了先進的農耕文化,開啟了農業文明的曙光。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堅在這裏厲兵秣馬欲平定前涼,始以平涼之名置郡。境內有仰韶、齊家、商周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4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國家壹級文物196件。出土於涇川縣大雲寺的佛祖舍利金銀棺、靈臺縣的西周青銅器和南宋貨幣銀合子等文物被譽為“中華文物之最”。在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中,尤以中華道教第壹山——崆峒山、人文開元第壹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天下王母第壹宮——回中宮、神州祭靈第壹臺——古靈臺、秦皇祭天第壹壇——蓮花臺等聞名於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裏吸引了眾多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親詣崆峒山,向廣成子請教修身治國之道;周穆王“八駿日行三萬裏”,與西王母相會於回中;秦始皇、漢武帝先後西巡,登崆峒而攬勝,尋道理而治國;秦王李世民涇州大捷,展雄才而凱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傳世;成吉思汗駐蹕隴山,建有寢宮;明代韓王就藩平涼,傳十壹世;名道張三豐訪道修煉,歷時五年。近代以來,左宗棠、林則徐、譚嗣同、馮玉祥、張學良、於右任等愛國人士紛至沓來,留下了歷史的印跡,特別是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平涼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種。地靈人傑的平涼還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華針灸學鼻祖皇甫謐,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劉锜,明代“嘉靖八才子”之壹趙時春,清初名臣慕天顏等壹大批文韜武略傑出人物。經過多年的挖掘開發,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雲寺、皇甫謐等有較強吸引力和較大影響力的四大“文化名片”。深厚的文化積澱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使這塊土地充滿了靈氣,充滿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開放的區域文化特色。

自然生態良好。平涼地處東經105°20′——107°51′,北緯34°54′——35°46′之間,屬黃河中遊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半幹旱、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海拔在890——2857米之間,年均氣溫7.4——10.1℃,年降水量420——600毫米之間,平均日照總時數2144——2380小時,無霜期156——188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生物資源豐富。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及省級森林公園5處,森林覆蓋率達到22.3%。平涼是甘肅最大的煤電產業基地、甘肅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西北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中藥材產地,被農業部劃定為全國蘋果優勢產區。盛產小麥、玉米、洋芋、谷類,有“隴東糧倉”之美譽,黨參、黃芪、甘草、冬花等150多種中藥材和山藥、百合、蕨菜、甲魚等特色農產品聞名遐邇,具有發展現代農業的廣闊前景。

資源相對富集。平涼土地廣闊,地形地貌復雜,土壤類型多樣,現有農業用地101萬公頃,其中耕地38萬公頃、林地32萬公頃、牧草地14.7萬公頃。礦產資源優勢明顯,煤炭、石灰巖儲量居全省首位,全市煤炭探明總儲量37億噸,占全省探明儲量的41%,不僅是優質動力用煤,也是目前全國最好的氣化用煤。市內的華亭煤田是甘肅省第壹大煤田、全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壹;石灰巖探明總儲量2.4億噸,全市水泥生產能力達到200多萬噸,成為隴東最大的建材基地。油頁巖、鉛鋅礦、硫鐵礦、陶土等礦產資源儲量可觀,開發潛力巨大。全市水資源總量16.7億立方米,年徑流量為13. 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2.9億立方米,全市理論水能蘊藏量為11.2萬千瓦,能夠較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勞動力資源豐富,***有勞動力135.8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103.6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49萬人,具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勞務經濟的明顯優勢。旅遊資源遍布全市,境內有主要人文、自然景觀100多處,特別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4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道教名山崆峒山,被評為“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區”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壹。崆峒道源勝地旅遊區、涇川西王母朝覲旅遊區、古靈臺商周文化和皇甫謐針灸文化旅遊區、靜寧成紀文化及農業觀光旅遊區、莊浪雲崖寺人文自然及梯田建設生態旅遊區、華亭蓮花臺人文自然及關山森林生態旅遊區、崇信五龍山人文自然民俗旅遊區風景綺麗、獨具特色。

投資環境優越。經過多年的努力,平涼投資發展的硬件環境和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以優化環境、集聚人氣、提升形象、實現雙贏為目標,從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市場環境、服務環境、社會環境等各個方面入手,著力創建融資平臺,激活民間資本,狠抓環境優化,堅持以誠信招商、以環境留商、以感情融商,營造了親商、富商、安商的社會氛圍。平涼被評為“浙商(省外)投資最佳城市”。建成了崆峒區二十裏鋪、華亭縣石堡子、靜寧縣八裏等壹批具有較強聚集力、輻射力的工業集中區,促進了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新興產業向園區聚集,項目、資金、技術、人才向園區流動,民營經濟已占到地區生產總值的40%。先後成功舉辦了第八屆和第十六屆中國西部商品交易會、第五屆全國武術館校武術比賽、第七屆全國機器人足球錦標賽等全國知名節會和國家級賽事,連續多年舉辦中國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平涼的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外向型經濟初見端倪,目前,平涼人氣聚集、商貿發達,開放、合作、***贏、和諧的投資發展環境已經形成,成為投資興業和創造財富的熱土。 發展步伐加快。全市經濟步入了總量擴張、結構優化、質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階段,城鄉面貌和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2006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3億元,較上年增長12.1%;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3.23億元,增長1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40元,增長6.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850元,增長10%。特別是圍繞煤電、草畜、果菜、旅遊四大產業開發,做大做強了能源煤化工、綠色畜牧、優質果品、人文生態旅遊四大基地,培育形成了“平涼煤電”、“平涼金果”、“平涼紅牛”、“平涼旅遊”四大特色品牌。2006年全市原煤產量達到1880萬噸,占全省產量的近50%,發電量84億千瓦時,占全省的近20%,以煤電產業為支撐的工業主導型經濟格局初步形成。“平涼金果”榮獲中國國際林業產業博覽會金獎,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中華名果”稱號,並成為國家商標局註冊的全國市級第壹個蘋果類證明商標,實現了直接出口。靜寧、涇川兩縣分別被授予“中國蘋果之鄉”和“中國紅富士之鄉”稱號,全市果樹經濟林151萬畝,果品產量51.46萬噸,以紫花苜蓿為主的耕地種草面積達107萬畝。平涼紅牛品種優良,年飼養量89.76萬頭,其證明商標註冊已被國家商標局受理,牛肉制品、皮革等產品暢銷國內外。依托豐富的旅遊資源,平涼旅遊產業迅猛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旅遊黃金線路和輻射周邊3省區14個市的旅遊經濟圈,道源尋根之旅、絲路遺珍之旅、人文生態觀光之旅、綠色休閑之旅、佛教藝術溯源之旅、黃土風情體驗之旅以及革命傳統教育紅色之旅等吸引了國內外大量旅遊者,年接待遊客數百萬人(次),平涼以黃土高原人文生態旅遊的鮮明特色和嶄新形象,成為甘肅東部極具吸引力的旅遊熱點城市。2006年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開發前景廣闊。未來五年,是平涼發展史上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和加速發展期。全市將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構建和諧社會為方向,以強市富民為根本,堅持發展抓項目、改革抓創新、和諧抓民生、保證抓黨建,主攻三大目標(小康平涼、和諧平涼、魅力平涼),建設四大基地(全省煤電化運基地、綠色畜牧基地、優質果品基地、西部人文生態旅遊基地),推進六個跨越(在統籌城鄉發展、做強地方工業、提升城市品位、發展第三產業、發展社會事業、建設和諧社會上推進新跨越),全面加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實現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平涼,這顆美麗的隴東明珠,必將放射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

開放的平涼熱誠歡迎國內外朋友觀光旅遊、投資興業、謀求合作,***同創造美好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