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朋友在微信或者後臺留言,跟我聊婆婆,問有沒有辦法讓婆媳關系不那麽復雜。
婆媳關系和夫妻關系壹樣,沒有捷徑可走。但是總有壹些方法可以讓關系健康發展。
01分開住。
婆媳矛盾有多少是源於婆媳同住壹個屋檐下。我國原來的邊界感不清楚。對於兩個不相幹的人,尤其是兩個深愛著同壹個男人的女人,無異於在家裏埋下了壹顆定時炸彈。
在這壹點上,我的壹個文學朋友特別睿智。她嫁給老公的時候,工資不高,沒有積蓄。大家都勸她不要亂花錢,和婆婆住兩年,攢夠首付買房再搬出去。
她堅持己見,借錢買了壹個35平方米的工作室。她的大部分工資都用來還親戚朋友的貸款和債務,日子過得很拮據。但是,我把壹碗湯放在離婆婆遠的地方。只是假期偶爾去看看,和老公相處的還不錯。
新婚時和公婆住在壹起的小姐妹,沒有壹個在聚會上辛酸地講述婆媳鬥爭的歷史。
不要把妳兒子的家據為己有。
幾千年的中國傳統讓很多婆婆覺得兒子的家就是自己的家,然後想在兒子媳婦的小家庭裏建立自己喜歡的家庭模式:家裏的好東西先留給家裏的男人,家務女人承擔更多的責任。帶孩子主要是女人的事。
婆婆心疼兒子是沒錯,但如果要其他女人也像愛自己壹樣愛兒子,那基本就是自找麻煩。——媳婦找的是老公,不是兒子。
所以,婆婆去和兒子壹起生活,壹定要想到壹個問題:她是客人,要尊重兒子和女兒的相處方式,所以他們才是永遠生活在壹起的人;我們應該尊重兒子和兒媳的養育方式,他們是孫子的監護人。
同樣的,如果媳婦非要和公婆住在壹起,壹定要明白,她只是暫時住在壹起。女主人是婆婆,我們要尊重她的生活習慣。
井水平日不入河。
在大事面前互相幫助。
公婆媳婦最好:經濟獨立,平日聚會多,對家人不那麽霸道。
但說到底,中國是壹個人情社會,以近親為紐帶的婆媳親情永遠不可能沒有關聯。3354個國家的養老機制不健全,總有壹天公婆和兒女之間的關系會變得亂七八糟。
所以媳婦進了家,往年公婆要多包容。舉辦婚禮的時候,只要可以,尊重女方的意見;媳婦懷孕生孩子,可以幫忙伸手;媳婦買了房,有了家。如果她能幫忙,她就能幫忙。
現在年輕人壓力大,不是每個人都請得起保姆帶孩子的。即使有能力請保姆,也不壹定會把孩子托付給陌生人。房價高的讓人喘不過氣來。如果老人經濟上可以接受,可以借錢給兒子兒媳,等手頭寬裕了再還。
當老人生病住院或生活不能自理時,媳婦雖然沒有法定的贍養義務,但也要盡力幫助他人,付出,貢獻,否則會寒了人心。
好丈夫應該是婆媳之間的粘合劑。他既沒有“媽媽永遠是對的”的觀念,也沒有因為枕邊風而和媽媽過於疏遠。孝順母親,哄妻子不壓迫丈夫,短時間內可能被稱為“不孝”,但對長期的家庭和睦並無壞處。在婆婆的問題上,她遲早會自稱泥塑。
永遠不要指望像母女壹樣親密。
如果妳把丈母娘當親生母親,把媳婦當親生女兒,妳聽著就行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既然沒有血緣關系,怎麽能像母女壹樣親密呢?婆婆吵到離家出走,心裏還是滿滿的擔憂。和婆婆坐壹桌永遠過不去吧?
不,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婆媳關系,但絕不是主流。如果壹開始放低心態,媳婦把婆婆當成鄰居、客戶或老板,給予充分的尊重,偶爾親近,經常問候;如果婆婆只把兒媳婦當小輩、夥伴或下屬,給她充分的歡迎、偶爾的疼愛和持續的關心,就不會有那麽多矛盾。
無論我們有過怎樣的美好期待,經過無數次的火花和碰撞,最終都會明白,最好的婆媳關系是和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