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從《三國誌》、《後漢書》、《晉書》、《資治通鑒》“片字短語”中所得,夷陵之戰其實並非是“以少勝多”的戰役,而是“實力相當”的對決。那時的情況是蜀軍大約8萬,吳軍大約6萬。相方相差僅2萬。劉備出兵為關羽報仇其實是借口!若當真,就是“傻子”(請原諒我的直言)。荊州是實現諸葛亮“隆中對”中‘跨有荊益’的局面,等待時機,發動‘二路伐曹’收復兩京(即長安、洛陽)隆中對最終目的只是收復京都並在中原固有‘壹席之地’的戰略布署,也是使蜀漢政府既有‘軍事基地’(荊州),又有‘政治基地’(益州);更是為蜀漢地域加固了壹道‘門戶’。故此必須取回。出師當有“正當又正義的名號”(無論何時何地都很重要,因為它是“動力”)而說為“報仇”正好恰當!況且關羽對劉備可謂“盡忠”——千裏走單騎。劉備若不以為他報仇為名號則不能盡為君之“義”《三國誌*魏*劉曄傳》中記載了劉曄對魏文帝曹丕說:“關羽對劉備已盡為臣之忠,劉備不為關羽報仇就是沒盡為君之義,那就違背了當初關羽的“不背叛之節”(指千裏走單騎),同時劉備以“信義”為立世之本(忽悠世人),則背其原則。普通人重原則,更何況以“英雄”著稱的劉備?”(譯文)余度之說的準確無誤。首先,由於蜀的出兵的時間是錯誤的(季節)!無論是史書,或是兵書,發動戰爭並取得勝利者、著名軍事家都壹致提倡“秋守春戰”的戰略方針且反對“夏戰”。但劉老總偏偏要來挑戰“權威”,選擇“酷暑大遊行”商標,高價收購“荊州股”!作為進攻國的蜀國,每天冒著烈日行軍與作戰;深入吳境600多裏,身處“山地”(氣溫最高——上過初中地理、物理課程都知道的常識),無疑使到士兵的士氣和身體各項機能都慢慢衰弱。從戰爭開端到結束壹直是在“夏季進行中”!其次,出兵是可以,但是不宜“過急”。應當“穩步健進”。從史書當中我們可獲知劉備是“倉促集兵、錯誤季節出兵,單線(指只是陸路進行,非水陸並進)進兵,急忙PK兵”壹切都是在進行著“犯錯再犯錯”。壹開始是打出點成績,連戰連勝,士氣大振,在心理上占有絕對信心和優勢(註:先前已經說過錯誤的季節,在此不再詳細說明)但是是以“傷勞過多”對吳軍的“英勇頑抗”;“休整不足”對吳軍的“以逸待勞”的守戰逐漸拉開“戰鬥力”與“精神力”的差距來替換的,代價太大了!作戰方法錯誤至極!為最終的失敗再次埋下“地雷”。其次,由於吳軍是以“堅守”為主,讓地為輔。陸遜把自身不好的駐兵地盤(山地)讓給劉備,而且本來的(丟失)營寨很長,有五十多座又不近水源。陸遜把兵駐在平地上,在地形上占處上風。劉備求戰又不得,氣得已經是“上氣不接下氣”;再玩“誘敵伏擊”的策略,又被陸遜看破而終止計劃,更是“氣上加氣”。相方相持了壹個來月,蜀軍體力透支(烈日暴曬),加上喝“汙水”,疫病流行。劉備不得已,而選擇“遷地”(原先的地方本就是錯誤的)。可能是前翻“受氣”導致大腦‘短路’;又可能是由於“自詡經驗豐富”輕視敵人(效仿關羽的毛病——自負)。偏偏進入密林而犯下兵家大忌,終於是“自嘗苦果”!陸遜觀察形勢,見蜀軍沒了開始時的銳氣,開始反守為攻;觀察地理,見蜀軍駐紮“死地”,暗暗歡喜,決定“火攻”!結果可想而知!其次,自曹操這家夥(劉備的宿敵)死後,論名氣先主劉備已是位處“頂峰”。曹魏、東吳集團上下無有壹人能與之比美。陸遜又是個“名不經轉的小屁孩”,先主便犯了關羽的老毛病——自負。認為“姜是老的辣”(作戰經驗豐富),殊不知是動畫戲劇裏《驕傲的將軍》那樣“陰溝裏翻船”。再者當時劉備的身邊沒有很好的(軍事家或軍事理論家或戰略家或戰術家)臣子 。諸葛亮(算是個戰略家——著名“隆中對”)在成都搞政治;法正死了;黃權調走;李嚴作守備工作;馬謖又不敢用(不可大用)。因而導致壹切錯誤在不斷發生。其次,在後勤補給方面,蜀軍派趙雲督辦糧草。但是由於供給點與戰地相距甚遠,屬於“長線供應”。會造成不良效果!《孫子兵法》提到過這樣的情況會引發三大弊端:第壹,物資上升。若政府自身貯備不足,可通過兩個途徑補充:壹、向市商購買,商人會乘機哄擡價格,政府不論從或不從,首當其沖百姓受害,無力支付而導致流離或死亡的案例急增,影響治安,危害國政;二、向民間借糧,數量有限,百姓供應得來國家又致令自身不足,因而向其他稍微充足的家庭借糧或向市商購糧,但無論是誰都會“哄價”,這樣“利滾利,息加息”,又將導致流離或死亡的案例急增,影響治安,危害國政。第二,運輸耗費飆升。運輸供應可分為“壹次大量性”和“多次分量性”。‘壹次大量性’:優勢在於供應大規模的軍事持久戰和遠征戰,劣勢是數量龐大,因此需要相應的承載量就多,再而需要的供應監督人員也就越多,再而花費在於承載量、人員等方面的資金就越大,會造成國本“嚴重透資”,長時間難以恢復各行業運作與市業交易。‘多次分量性’:優勢在於減少國資、民間壓力,劣勢是數量不多,多次進行,疊加起來也是花費很大。只能進行短期的軍事作戰和小規模對戰。無論選那壹個都不好!第三,治安動蕩,以上第壹、第二都發生或只有其壹都會造成局部或大範圍除錢糧價格上升外,還會引致鐵價、鹽價等生活所需物品價格提高,若出現“瘋賣”、“狂購”、“斷市”等現狀,必定會引致治安案例急劇,嚴重的會發生暴亂。這無疑是“雪上加霜”。綜合以上總總就是劉備失敗的原因。“思想上的冒險(當時的情況蜀吳國力相當)”+“錯誤的抉擇”+“急促的行動”+“自詡豐富經驗”+“戰線過長”=失敗這是必然的。希望對妳有幫助! 三國演義“演義”劉備親率70萬大軍伐吳,吳軍區區5萬。但是經陸遜火燒連營,劉備70萬是灰飛煙滅。三國局勢逆轉,原本蜀國在夷陵前夕,軍事、經濟都不輸於魏國。而戰後經濟迅速衰敗,就連吳國也不如了。三國誌“史實”70萬只是誇大。即使是三國鼎盛時期,魏、蜀、吳三國也未曾擁有70萬大軍。蜀投降時,全國總人口都是90萬 (包括軍隊)。《三國誌》、《後漢書》、《晉書》、《資治通鑒》等史書均記載“夷陵,吳軍盡殲蜀軍8萬”,即蜀軍參戰人數最8萬左右。也明確記載吳軍當時只有約6萬與之對抗。戰後蜀國國力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