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送妳壹顆子彈,壹顆有力量有溫度的子彈。

送妳壹顆子彈,壹顆有力量有溫度的子彈。

忙碌的閑暇之後,沒有什麽比靜靜地讀壹些好書更幸福的了。送妳壹顆子彈是2018看的最後壹本書,余香。

作者劉玉,全國人大碩士,哥大博士,哈佛博士後,前劍橋教師,現為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這麽重量級的背景,任何人看到都會震驚。但更吸引我的不是這些外在的名字,而是那些與她學者精英身份背道而馳的字眼:非主流,反雞湯,深刻,犀利透明,自由流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充滿現代感和時尚感,又有壹點嬉皮,小眾,頹廢,文藝範和無厘頭,金句頻出,清爽辛辣。

世界就是這麽功利浮躁,有趣的人少,深刻的少,有趣而深刻的更少。通過這些有力而溫暖的文字,我讀到了壹個有趣而深刻、坦率而聰明的劉玉。

我在很多年前就知道這個名字和這本書,大概是2010剛出版的時候。書名和書名讓我誤以為是男作家的書。我的第壹直覺是,這只是壹本普通的散文集。這本書浩如煙海,轉瞬即逝,沒有吸引我去讀。

壹個人和另壹個人的相遇,就是緣分。壹個人和壹本書的相遇,也是緣分。不相逢,便是緣分。就算見了面,也不壹定能理解。當緣分來臨時,我們會相遇。

那為什麽過了這麽多年我又打開了?我得從周濂說起,她是劉玉的丈夫。前陣子在聽喜馬拉雅人大哲學系教授周濂的壹門關於西方哲學的課,從喜歡上周濂的課到對劉玉產生興趣,我並不知道他們其實是壹對。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這本書可以說是對這句話的深刻實踐。劉玉審視壹切:街上的瘋老頭,室友,愛情,電影,書籍,從制度到老鼠,***101文章,分為五個主題:論他人如地獄,論自己如他人,論人生的不可知意義,論愛情的不可能,論社會的不可知與不可能。標題《給妳壹顆子彈》是其中壹部的標題。

善於用嚴肅的政治話語比喻平凡瑣碎的生活,莊與諧的碰撞產生壹種奇特的幽默感;常用各種腦洞大開的精彩比喻,既準確又獨特;既有小情緒中流露的感性,也有嚴謹邏輯中傳達的理性。

這本書記錄了劉玉從2005年到2009年的生活,尤其是2006年到2007年在哈佛讀書的生活。涉及面廣,包含信息量大,思想深刻。很多典故和比喻需要廣泛的常識,壹定的生活經驗和政治知識背景。如果我在1989年去讀書,可能因為自身認知和閱歷的局限,很多精彩的地方我都理解不了。就算看了,也只是撇了壹下水就過去了。即使是現在,有些文章還是覺得有些迷茫。

但大部分還是讓我捧腹大笑,會心壹笑,思考或者回味無窮。總之,我愛不釋手。尤其是下面這20條,讀來相見恨晚,心有戚戚。

當我對壹本書感到“沈迷”的時候,我通常不會在太開心的時候忘記它,而是會仔細研究它——為什麽這本書會讓我感到“知己”,它們對我意味著什麽?看人生是從看自己開始的,不是嗎?

每個人都是寶。每當我這樣做的時候,總會驚喜或意外地發現更多的自己,所以更“沈迷”。這個挖掘寶藏的過程,叫做“自我意識”,是每個人最基本的使命和義務。如果連自己都不了解,還能談什麽?

“壹千個人有壹千個哈姆雷特”,這是我的理解:壹千個人在同壹本書裏看到壹千個不同的自己。讀書就是這樣影響壹個人的。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在書中讀自己,只在書中找自己,檢查自己。”

和大多數人壹樣,我們只執著眼前的六便士,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對查爾斯特別敬畏的原因,他擡頭看見滿地都是六便士的月亮。

這篇文章表明了我對夢想的態度:我從來沒有查爾斯那樣的勇氣或純潔——他其實並沒有“選擇壹個夢想,而是被它擊中,被它俘虜”。對我來說,夢想的位置永遠在現實的後面,但卻是必不可少的。我不會只滿足於手頭的六便士,只有抓住了手頭的六便士,我才敢擡頭看月亮的亮度。

劉玉生動有趣地寫下了她在國外學習時如何處理公共廚房的衛生問題,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分享。她把這個問題的解決和處理看作是對另壹個問題的反思和實驗:“有可能有壹個理性、和諧、公正的公共秩序嗎?”如果可能,它的條件是什麽?如果沒有,它的障礙是什麽?前者是生活問題,後者是政治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我發現我壹直希望自己能有這種能力:在平凡瑣碎的生活中,提煉出對壹個高度問題化的問題的深刻見解,哪怕兩者看似相距甚遠。

劉玉把學者們神秘而深奧的學術工作在外人眼裏理解為只是壹條“生產線”。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在工作生活中不也是這樣嗎?有多少人有勇氣和能力去真正追求心靈的自由?就像《肖申克的救贖》裏那些被制度化太久的人壹樣,我們無法適應監獄外的生活,偶爾會想著“飛越流水線”,卻又害怕流水線外的深淵。

我的思考是:既然“飯碗沒有陶冶情操、凈化靈魂的義務”,那我們就需要在流水線之外,培養能夠陶冶情操、凈化靈魂的愛好,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去面對和取悅自己的靈活性,抵制流水線的制度化。

套用馬克思的話,“生產”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劉玉把生活中的事情分為“簡單再生產”(妳為了維持生活而不得不做的事情)和“擴大再生產”(妳真正喜歡和向往的事情)。這也非常準確地概括了我生活中的兩種事情。

劉玉對兩種事務的態度也是我的心聲。“我們要做的,就像壹個包辦婚姻的又醜又壞的老頭,擋住壹個女孩對私奔的渴望。”這句話多少減輕了我的自責,事實證明不止我壹個。每次不情願的被瑣事糾纏,心裏總會想念那些甜蜜的戀人——讀書,寫作,電影,音樂,講座,壹個人四處遊蕩發呆……恨不得馬上見到他們。

看,劉玉總是擅長用政治類比來生活,而且總是有許多這樣的隱喻既出人意料又有趣。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壹份多麽長的清單,這些清單裏寫了多少美好的東西,卻總是被推遲、擱置、腐爛在時間的閣樓裏。”

妳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候,明明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想做,卻反復告訴自己“等我做完手頭的事情再做這些事情?”那妳就要忙壹輩子了,不然幹完就沒熱情了。結果妳錯過了很多美好的東西,我們也和夢想中的美好生活漸行漸遠。

我有兩個時期非常強烈的“人生被擱置”的感覺,壹個是準備在職碩士論文答辯,壹個是準備壹個重要的考試。那段時間很不開心,要硬著頭皮發力。癥狀和相思病差不多,因為我上面說的那些甜甜蜜蜜的戀人都被關在黑屋子裏,整天想不出來。

後來我選擇了從不擱置,也不推遲。既然人生短暫,充滿了“如果”,妳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那麽為什麽不讓自己在每壹刻都做自己想做的事呢?

都說“巴黎”是個比喻,指的是壹個人追求夢想的勇氣,但我不這麽認為。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心裏有壹種模糊的感覺“巴黎”指的是對“生活在別處”的向往:如果妳移民了,如果妳搬到了另壹個城市,如果妳換了工作,如果妳換了大房子,如果妳換了人,哪怕妳有來生...

但問題是,如果這些事情真的發生了,妳的生活未必會更好,因為出問題的是妳自己。以上所有變化中唯壹不變的就是妳自己。

當我意識到這壹點時,我是這樣做的:如果妳真的想在別處生活,那就為妳的目標行動,不惜任何代價;不然就原地不動,珍惜每壹刻。幻想和抱怨都沒用,就像劇中女主角那樣憤怒絕望到丟了性命。

這篇文章突然讓我明白了:原來我莫名的怦然心動或者狂喜根本不是愛,而是暗戀。更準確的翻譯是“我短暫地、熱情地、但羞澀地喜歡過Ta。”。

我第壹次從朋友那裏學到這個詞。暗戀的魅力來源於幻想,壹個成熟的成年人不可能長時間陷入幻想。於是,幻想消失,壓榨油耗盡。

提醒是:美眉來了。首先妳要有辨別的智慧,其次妳要有判斷是否應該行動的智慧,因為“在壹些可能性面前轉身是壹個美麗的錯誤;但勇往直前是壹個愚蠢的錯誤。”

劉玉覺得在美國有壹種“歷史終結感”,但回國的可能性更大。在美國短暫的幾段人生經歷讓我也有同感。這也是我在今天風起雲湧的“移民潮”中始終“堅定不移”的根本原因。對我來說,意味著食物和自我實現的更多可能。

很酷很流行的壹句話“壹個人要像壹個團隊”就出自這篇文章。它的整句話就是“壹個人要像壹個團隊,為自己的頭腦和內心招兵買馬,不氣餒,呼喚和熱愛自由。”

我說的其實是壹個人與自我的關系:外界的壹切都是可得而不可得的,只有妳自己才能索取。

這篇文章很搞笑。劍橋和牛津的傳統活動——正式大廳(Formal Hall),是上流社會的正式晚宴,但卻遭到劉玉的嘲笑甚至諷刺。這種權威、地位、嚴肅、高端的瓦解,是壹種撕掉虛榮的外衣,嘲笑自己對外界的真愛,是我喜歡劉玉文字的主要原因之壹。

《吞下紅丸》諷刺電影《黑客帝國》的“故作高深”。還有這些文章,壹瞬間潛移默化的觸動了我的心靈:約會文化,最好的時光,愛情饑渴,論婚姻制度的演變趨勢,超越那壹天,政治的終結,人類消失後的生活以及學校的牛在哪裏。不小心寫多了,就不寫了,自己去看。

至於書中層出不窮的金句,我給妳抄了幾句,如上圖(文字不好看,請自動忽略),上面引號中的斜體也是取自本書中的原句。看了,是不是很爽很過癮?當然,如果脫離上下文孤立地閱讀壹句話或壹段話,難免會理解不了它的意思,或者斷章取義,所以要閱讀整本書。

在這本書的後記中,劉玉說她“性格平淡,生活單薄,文字是她體驗生活的方式”,所以她選擇“用感情來彌補事件的貧乏”。“我相信,是壹個人感情的豐富程度,而不是他生活中事件的密度,決定了他生活的質感;決定壹個人生活色彩的是壹個人的眼睛,而不是眼前的風景。”

審視自己,我沒有錯。人生平凡而單薄。我通過文字體驗生活,捕捉每壹個細微的感覺。所以,妳看了這些文章,感謝妳耐心聽我嘮叨。

P.S .現在看的是她的另壹本書《思想的水位》。劉玉自己說,她通常寫兩種文字:生活隨筆和政治評論。《送妳壹顆子彈》是前者,《思想的水位》是後者。文筆相似,後者略顯冷硬,討論的話題也不壹樣,都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