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為什麽有些地方,比如上海,有名字叫“大同路”?類似的地名還有很多!

為什麽有些地方,比如上海,有名字叫“大同路”?類似的地名還有很多!

孔子提出大同思想,孔子說:“人可以傳道,不可以傳道。”

這是在當時國民政府命名的壹個方案的基礎上制定的,並沒有特別的方向。主要道路大多使用主要省市的名稱。

解放以來,這些路的名字沒怎麽變過。

解放後,新政權想改上海的路名,大量的國家地名就這樣出現了。當然也保留了壹些原有的路名。例如,中華路是最初的路名。

總的來說,上海的道路地名和國內各省大致相同。比如中國的東北省份在東北,體現在上海的地名上。松花江路、鞍山路等。在上海東北部的楊浦區。

而上海地名的命名規則是:縱(南北方向)為省名,橫(東西方向)為省以下市、地區、縣名,如南京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延安路等。以及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建路、浙江路、貴州路、廣西路、西藏路等。-垂直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廣東路,是省道,但是是橫向的。

這個規律在後期的應用中基本是壹樣的,可能會有更多的特殊情況。比如成都路是豎著的,但是按照規則應該用在橫著的路名裏。

上海的街道名稱是基於以下原因命名的:

第壹,來自租界的影響。

英租界之初,道路的名稱是隨意取的。1862年,英美租界並入英聯邦租界,如何整頓租界內的路名,眾說紛紜。最後雙方妥協,決定分別以中國省和市的名稱命名南北向和東西向的道路。1862年5月5日,英國領事麥華佗發布了《上海路命名備忘錄》,規定了南北街道壹律以行省命名,東西街道以城市命名的原則。第壹批命名為19路。為了紀念《南京條約》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利益,租界的行政人員將派克巷命名為南京路,而原來的領事館路則命名為中國首都北京路。

但上海人壹度排斥外地人定的這些路名,稱南京路為主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依次稱為二路、三路、四路、五路,後來又把較短的北海路稱為六路。直到1949之後,上述外國人設置的路名才被統壹接受。

有壹個例外。廣東路是東西走向的,但它有壹個省名。因為名字本來就是英文的,所以這條路就改成了“CantanRoad”,可以理解為早期中外交往中的“廣東路”和“廣州路”兩種。原名“廣州路”,國人譯為“廣東路”。

第二,辛亥革命的產物。

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區,市政建設也深受其影響。1912年修路時,命名了漢中路、滿洲路(今金元路)、蒙古路、新疆路、西藏路。中華民族是壹個漢、滿、蒙、藏五大民族和睦相處的國家。原“總統路”改為“和諧路”,南川路宏沿蘇州河路段改為“光復路”,東段改為“國慶路”,新閘橋改為“大同路”。

第三,民族資本興盛時期的產物。

民國初年,上海的民族資本迅速發展,向閘北地區聚集。為了表達振興中華、繁榮民族的願望,新建的道路被命名為中心路、永興路、中華新路、紅星路、華盛路、華昌路、李玟路、民德路。

第四,“大上海計劃”的產物。

目前上海五角場、江灣周邊道路多為“人”和“國”。因為民國時期有壹個“大上海計劃”,在道路建設上計劃以五角場為中心放射狀建設五條主幹道,主幹道之間有支路相連。與松湖路、黃興路平行的道路,以“民”、“國”字作為道路名稱的首字,如閩清路、閩粵路、民益路、閩莊路、傅敏路、國和路、郭靖路、吉果路等。凡與湘陰路並行者,應以“正”、“福”取路名首字,如:路、路、正本路、正西路等。後來由於日軍入侵上海,“大上海計劃”停止,以“福”字頭的道路也沒有完工。

五、國民黨市政府的少量調整和變動。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用復興、建國、中正等名稱作路名。為了紀念民國英雄,還用林森、齊眉、石英等名字給壹些道路命名。

六、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

新中國成立初期,從65438年到0950年,政府只更改了少數幾條道路的名稱,仍然沿用既定地名命名的標準。

1979期間,上海成立了市、區、縣三級地名管理機構,進行地名普查和命名工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是隨著市政建設的發展,取消了壹些原有的道路,增加了壹些新的道路;與此同時,由於浦東新區和其他開發區的建設,增加了數百個新的住宅區,道路數量迅速增加。這些路都是用帶有新時代氣息的名字命名的。

縱觀上海地名命名史,可以看到四點經驗:1,尊重城市形成發展歷史,使地名成為每個時期的生動紀念;2.尊重“外國人”的參與,不全盤否定外國人留下的地名;3.以既定地名命名為主,不排除適當用壹些名稱作為地名;4.在改革時期,必須有體現改革精神的新地名。

隨著上海的不斷發展,城市面積正以驚人的速度擴大。道路名稱的需求更加豐富,相應的規則只能基於壹個總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盡量使用國內的地名作為路名,命名區域在全國的位置要大致相當於這條路在上海的位置,不影響原有的主幹道。這可能是表達全國大同、四海壹家的壹種方式,也會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識。但當這種表達欲太強時,地名的地域色彩也會被剝離。東西向道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道路以省份命名,所以南京路、延安路、福建路、山東路不壹定比紐約第五大道或第十六大道更有個性。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上海邊緣出現了區域路名集群的有趣局面,同壹省份的地名壹起集中在地圖上。西南角出現欽州路、柳州路(均為廣西地名),東北角出現鞍山路、雙陽路(東北地名),北面出現呼瑪路、呼蘭路(黑龍江地名)。

事實上,這個規則在上海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但它壹直隨著市區的擴張而工作。同時,新的命名應考慮到它不會影響原有的道路名稱。所以有些地區在地圖上很近,但在上海很遠,還有很多東北集群等有趣的情況。最典型的是虹口區的赤峰路和多倫路,在上海的東北角。現在基本上都叫“上海路”或者“連雲港路”,很有意思。

基於此,有安徽好事者問上海圖書館:為什麽上海沒有安徽路?很有口才。

這個問題讓上海圖書館的壹些同誌很為難。我的主觀猜測是,從來沒有壹條路需要命名在有可能命名為“安徽路”的地方。知道為什麽沒有“安徽路”比知道為什麽有壹條路叫“安徽路”更難。

其實名字總是隨意的。沒有哪條路天生就有某個名字,安徽也不是唯壹壹個用來給路命名的省份。

浦東開發後,受益最大的是陸家嘴地區(據說陸家嘴是三國時吳棟將軍魯迅的故鄉)。壹些知名度不高、經濟欠發達的山東地名,卻成了上海的常用詞,比如博山、乳山。

1990之後的發展突然讓人們發現,路名可以是壹筆無形的財富。上海市地名辦負責人表示,此前上海沒有寧夏路,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動申請命名,於是寧夏的夏光集團、枸杞等名牌企業和特色產品自然進入寧夏路,為上海市場打開了突破口。

應雲南省開遠市的要求,又有了開遠路。市地名辦人士表示,現在正在實施壹種全新的道路名稱命名方法。壹些路名開始披上耀眼的時代色彩:如世紀大道、五洲大道;張江高科技園區出現了李時珍路、牛頓路等多條科學家紀念路,似乎預示著這個區域的高科技含量。

路名無聲無息,卻幾乎是我們政治社會生活演變過程的壹張展示牌。而任何窮盡地名意義的企圖,必然會變成美麗的愚蠢。地名標誌著個人生活或城市生活的車站。不管我們是停留過還是呼嘯而過,我們都進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