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的好感由來已久。小時候就被亞特蘭蒂斯的神秘所吸引。我對龐貝的了解是短暫而淺薄的。這個保存完好的古文明特別迷人,但它的突然毀滅讓人感到恐懼和不安。對吳哥窯總有壹種輕視的態度,有意無意,因為在我心裏,總覺得東方沒有那個國家的古代文明能和中國相比,差得遠。我覺得吳哥窟的陷落沒什麽好驚訝的。(筆者分析的幾個原因,我也是這麽認為的。)除了感覺它的建築真的很精致,沒有什麽特別的。
這次要說的是壹個已經消失的巨大都城,渤海國都城,是東北人在寧古塔地區發現的。因為城市位於開闊的東北平原,所以只留下了壹些線索。從作者從遺址推斷來看,這座城市有相當的格局和風格。但是,如果繼續按照作者的思路,我很難想象這座城市的繁華。也許作者沒有考慮人口在某些條件下的有界性。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座城市的繁華已經達到了相當的程度。
有了這些對城市繁華的理解,關於它“猝死”的疑問在我心裏更深了。不過筆者並沒有馬上給出答案。他談到了香港,壹個現代城市的代表,以及這個城市存在的社會和心理規範。城市其實是很脆弱的,很容易被大自然和人類自己摧毀。今天,歷史上很多繁華的大都市,已經和當年完全不壹樣了。比如戰爭和京杭運河的潰堤,導致揚州迅速衰落,如今的揚州早已不是昔日光鮮亮麗的都城景象。身在江蘇,對此頗有感觸。然而,城市中存在的社會心理規範並不容易完全消除。
當時任何壹個靠近中國的國家的繁榮,壹定是受到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反之亦然。渤海國之所以興盛,是因為接受了唐朝的高度文明。但是,壹方面國內保守勢力依然很強大,另壹方面周邊遊牧民族也虎視眈眈。最後,在短暫的繁榮之後,渤海國被契丹所滅。而契丹人又奈何不了渤海都城已經形成的心理規範,於是用了最簡單最野蠻的方法——焚燒。
我是學物理的,當然知道融化石頭需要什麽樣的高溫。巨大的資本在這樣壹場大火中被抹去。渤海短暫的文明也畫上了永久的休止符。
在筆即將進入下壹章的時候,我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基於我的文化修養,作者的論述並不清楚。不過,我還是會在自己微薄的文化基礎上,盡力表達自己的感受。
中國的城市很脆弱。在物質上,城市長期依賴農村的支持。精神上,城市的存在受到小農意識的強烈抵制。城市的心理規則雖然存在,但無法推廣。在中國古代,從來沒有壹個響亮的聲音為城市吶喊。在現代,這座城市仍然受到猛烈的沖擊。尤其是文革時期的“知青下鄉”運動,幾乎讓中國的城市沒有了未來。現在,城市又強大了,但這並不意味著現代城市意識的興起和普及。城市的繁榮並不意味著秩序的出現,壹旦秩序喪失,城市就會成為災難之源。所以我們需要大師,我們需要他們作為城市文化的開端和支柱。中國和歐洲的區別在於,歐洲的主人站在了城市的中心,而中國的主人是從城市走回農村的。所以,陶淵明的田園詩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美,還有對城市命運的擔憂。
文末我和作者來了個* * *音。我經常厭倦街上的喧囂,渴望逃離這個城市。然而,我真的進城了嗎?不。我還遠遠不習慣上海的繁榮和快節奏。我生活的小鎮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我只是在城市的邊緣,並沒有深入到它的中心。我經常想到逃離,但實際上我無法適應鄉村生活。我屬於半城半鄉的小城,但歸根結底,我屬於城市。在鄉下,我只能隨便走走,卻不能久留。對鄉村生活的向往,正是我心中的美好。可以遠遠的看著,不要玩。因此,我更喜歡在城市裏散步。即使某個夜晚我獨自走在類似鄉間小路的林蔭路上,心裏也會充滿甜蜜,但生活依然在城市的大道上向前蔓延。
2004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