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在懲罰孩子的時候,往往很迷茫。
困惑1,“孩子不想站著受罰,是不是無效?”
壹位爸爸說,有時候孩子犯了錯,他會讓孩子在家裏的平靜區對著墻呆壹會兒。但孩子每次都哭著說“不”,需要父母的嚴格命令才能進入冷卻區。孩子的反應是否說明罰站無效?
困惑2。“小孩子站著當罰站扭來扭去是不是無效?”
b媽媽說,女兒犯了錯被罰的時候,會扭來扭去。看不出孩子有悔改的意思,但是孩子沒有反抗處罰。孩子的這種行為不適合懲罰嗎?
困惑3。“孩子不管,是不是無效?”
媽媽C說,兒子站在罰站的時候,不僅坐立不安,有時候還站在平靜的區域逗8個月大的弟弟“哥哥,妳好笨啊”“哥哥,妳的玩具飛走了”,看起來很冷漠。
困惑4。孩子的懲罰就像“過家家”。是不是無效?
d爸爸說,孩子被要求站起來接受懲罰時,會壹邊走進平靜區壹邊玩“過家家遊戲”,嘴裏還會喊著“我來了,小布熊”。懲罰結束後,孩子們會喊“再見,小布熊,我要回去玩玩具了”。“小布熊”是孩子的想象。他認為在平靜的區域有壹只小布熊。孩子整個過程就像在玩“過家家”。站著當懲罰無效嗎?
父母通過懲罰教育孩子有用嗎?
兒童理論中經常提到,如果家長對孩子采取打罵的教育方式,會刺激孩子大腦的情緒報警系統,而不是理性系統,不僅容易帶來陰影,還會讓孩子情緒化。而且打罵的有效性會逐漸降低,最終失效。所以家長盡量避免打罵孩子的方式。
但很多家長表示,有時候對孩子進行軟性教育,效果並不明顯。比如二胎家庭,姐姐總是欺負弟弟,每次有好吃的都會搶,玩的任何玩具也壹樣。被反抗的時候,妹妹還是愛伸手抓弟弟的臉...我的父母經常教育我,但是我的妹妹從不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有時適當地懲罰孩子可能會產生效果。
壹般來說,與溫和的教養相比,懲罰會引起孩子的負面情緒,比如恐懼或憤怒,所以有些孩子會拒絕接受懲罰;
有時候孩子站著扭壹下作為懲罰,不是無效嗎?孩子的扭動恰恰說明孩子已經感到不舒服了,這種懲罰限制已經在對這種孩子起作用了。
孩子站著當懲罰沒關系,但是逗弟弟怎麽辦?有些孩子會故意放松自己,或者故意制造壹種大人認為無效的“假象”。
讓孩子站著作為懲罰是不是像“過家家”?有時候,如果讓孩子站起來作為懲罰的時間太短,就起不到制約作用。禁區的孩子和其他地方沒什麽區別。這時候家長可以適當讓懲罰時間長壹點。
似乎不要這麽快就判斷懲罰對孩子沒用,但是在懲罰孩子的時候,家長需要註意孩子的安全感。有些家庭為了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不惜把孩子放在黑暗的房間裏,給孩子造成極大的恐懼。這是不對的。
另外,在妳打算懲罰孩子之前,妳最好提前告訴孩子,“如果妳下次再犯這樣的錯誤,妳媽媽會懲罰妳,讓妳站在角落裏10分鐘反思妳的錯誤”。為什麽要這麽做?正如科普記者丹·加德納(Dan Gardner)所說,如果對懲罰有心理準備,孩子會更容易接受。比如,當父親因為兒子往沙發上灑水,突然對兒子說“站在角落裏”,孩子很可能會害怕,因為他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如果父親在孩子犯錯之前就已經告訴孩子這個教育規律:“下次妳再灑水,就要站在角落裏10分鐘。爸爸希望妳能通過這種方式反省自己的錯誤。”
最後,如果父母懲罰孩子沒有以下三種技巧,懲罰可能是無效的。
提示1:在進行判罰時,孩子需要同時反思自己的錯誤。
壹位名叫羅斯·帕克的兒童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壹個對比研究。
比如他對A組小朋友說“別碰臺燈,不然我把妳鎖起來。”
他對B組的小朋友說:“別碰燈,不然我把妳們關起來。因為臺燈有電,我擔心妳觸電。”
在比較了兩組的教育結果後,研究者發現B組的孩子聽得更多。
同理,我們在懲罰孩子的時候,也別忘了提醒孩子站在罰站的時候想想自己的錯誤。比如媽媽提醒孩子,“妳以後要告訴媽媽,因為這樣的錯誤不適合妳以後的成長。”如果孩子在被懲罰的時候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效果會比壹個平白無故站著的孩子,或者壹個站著接受懲罰卻想著其他事情的孩子要好。
罰站後,家長最好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犯的錯誤,說出自己未來改正的計劃。
技巧二:懲罰時,家長不要模糊懲罰的目的。
“不收玩具就不能吃冰淇淋”“不吃玩具就沒收”。這種錯位懲罰的結果是,孩子們會為了冰淇淋而打包玩具,或者為了玩具而吃飯。這似乎達到了效果,可以模糊教育的目的。因為目的錯位,孩子下次會犯同樣的錯誤。結果家長沒有意識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正確的懲罰應該是“自然後果懲罰法”,比如孩子不接受玩具,家長就沒收;比如孩子不吃飯,懲罰孩子不吃飯。只有專註於目的,孩子才能理解懲罰的意義,也才能因為自然後果的懲罰而在大腦中產生直接的記憶連接。
技巧三:家長要認真。
“以後不要搶玩具了”,壹位母親小聲對兒子說,但沒過多久,孩子就開始搶另壹個孩子的玩具了。有的家長甚至誇張,壹邊批評壹邊笑。當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夠有尊嚴和認真的時候,孩子往往不會當真。
這時候家長要足夠嚴肅,稍微提高聲音:“妳不能再搶孩子的玩具了,聽見了嗎?”如果能配合肢體動作,效果會更好。比如大人用雙手握住孩子的手,讓他們覺得妳現在不壹樣了,以此向孩子傳遞這樣壹個信息——這個錯誤很嚴重,需要糾正,爸爸媽媽不是在開玩笑!
下壹次,如果孩子壹時沖動想搶玩具,這壹次就很容易想到妳威嚴的管教,有助於孩子及時制止自己。
難怪人們常說教育孩子是為了喚醒孩子的靈魂。當妳對孩子不夠了解的時候,“口水”只灑在孩子身上,不灑在孩子心裏!
(完)
孩子說:作者是黃星珍,幼兒科普作家,心理咨詢師,兩個孩子的媽媽。已出版《心理咨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方法》壹書(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獎,該書第壹版已售罄,第二次再版)。關註早期教育和成長,只分享科學和有價值的知識。
懲罰沒起作用?沒有三項技能,孩子總會犯錯。
媽媽被她恨,女兒也恨!為什麽《起源家族》的錯誤總是被“抄襲”?
為什麽愛玩手機的父母對孩子“有害”?
傳說每個幸福的家庭都有壹個“孩奴”爸爸?
真正贏在起跑線的開始:讓孩子從小學習壹種樂器!有多重要?
把壹個感性的“噴火瓶”變成壹個溫柔的小女孩!這位媽媽是怎麽做到的?
孩子“舉報”是壞孩子嗎?不要不義!原因有四。
戳穿謊言:夫妻絕對不能在寶寶面前吵架?
孩子不想去興趣班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