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的原料是蛋白質和澱粉。植物蛋白取自大豆油提油後的豆餅,或溶劑提油後的豆粕,也用花生餅、蠶豆代替。傳統生產中,以大豆為主。小麥和麩皮被廣泛用作澱粉原料,有些被碎米和玉米代替。在傳統生產中,面粉是主要原料。將原料蒸熟冷卻,接種純培養的米曲黴種子制成醬曲,移入發酵罐,用鹽水發酵,待酒醅成熟後浸出提取醬油。制曲的目的是使米曲黴在酒曲上充分生長發育,產生和儲存大量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澱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膠酶、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等。
在發酵過程中,味道的形成是基於這些酶的作用。例如,蛋白酶和肽酶將蛋白質水解成氨基酸,產生鮮味;谷氨酰胺酶把無味的谷氨酰胺變成味道鮮美的俗谷氨酸;澱粉酶將沈澱物水解成糖,產生甜味;果膠酶、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能徹底破壁,使蛋白酶、澱粉酶水解更徹底。
同時,在制曲和發酵過程中,從空中落下的酵母和細菌也繁殖和分泌多種酶。也可以加入純培養的乳酸菌和酵母。乳酸菌產生適量的乳酸,酵母發酵產生乙醇,曲黴菌的原料和代謝產物產生的醇、酸、醛、酯、酚、縮醛、呋喃酮等多種成分多為微量,但能構成醬油的復合香氣。此外,原料蛋白中的酪氨酸氧化生成黑色素,沈澱物中的經典黴澱粉酶水解生成葡萄糖生成黑色素樣物質,與氨基酸反應,使醬油產生明亮有光澤的紅棕色。發酵過程中壹系列極其復雜的生化變化所產生的鮮味、甜味、酸味、酒味、酯味與鹽水的鹹味混合在壹起,最終形成具有獨特色、香、味的醬油。
醬油的原料加工分為三步。
(1)向餅中加水並使其濕潤:加水量以蒸曲含水量達到47-50%為準。
②混合:將餅濕潤後,與粉碎的小麥、麩皮充分混合均勻。
(3)蒸煮:在旋轉蒸鍋中加壓(0.2MPa)蒸煮原料,使蛋白質適度變性,澱粉蒸化糊化,殺死附著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制曲分兩步。
(1)冷卻接種:將熟料快速冷卻至45℃,接種0.3-0.4%米曲黴純擴大培養後的酒曲,充分混合。
(2)厚層通風制曲:將接種後的曲送入曲室和曲池。先間歇通氣,再連續通氣。孢子萌發期制曲溫度控制在30-32℃,菌絲生長期最高溫度控制在35℃。這期間就要翻土鏟。孢子生長初期產酶最旺盛,產品溫度應控制在30-32℃。
發酵曲和12-13 be '熱鹽水混合入發酵罐,產品溫度保持在42-45℃20天左右,發酵醬油基本成熟。
浸出、上油將前壹次生產剩下的三種油加熱至85℃,然後浸泡在成熟的酒醅中,使醬油極溶於其中,再從發酵罐底部慢慢放出生抽(頭油),通過鹽層補充濃度和鹽分。上油就是把醬油和醬渣分開。壹般通過多次浸泡,依次噴灑第壹油、第二油、第三油,循環使用,基本可以提取出醬油成分。後處理醬油加熱至80-85℃消毒,然後調配、澄清、檢驗,得到符合質量標準的成品。
醬油的制作方法上面已經介紹的很清楚了,只有經過各種程序才能制作出來。通過觀看它的制作過程,我們現在可以理解制作我們吃的最常見的調味品是多麽復雜。
在家制作醬油的方法
需要準備的材料和容器:豆渣、面粉、鹽、豆漿打完後剩下的玻璃密封罐。
1.豆漿剩下的豆渣瀝幹備用(盡量晾幹,不然下壹步面團會很薄)。
2.將豆渣和面粉按照3: 1的比例混合。
3.將混合好的材料揉成小球,放在壹個扁扁的牌匾裏(我用的是盤子代替),放在陽光下,稍微晾幹,放在陰涼通風處壹天(我放兩天)。傳統的方法是等到面團發黴。這個妹子沒等發黴就改進了。我覺得是因為雖然沒有發黴,但是菌絲是醬油曲,所以才會成功。
4.將面團放入玻璃密封罐中,加入4倍的冷開水(不要灌滿罐子,留有壹定的發酵空間),加入75G鹽,約5湯匙,吃起來有鹹味,但不鹹會變壞),充分攪拌。
5.把罐子封好(因為我不是密封罐,所以把罐子口用保鮮膜蓋住了),放在家裏能曬到太陽的地方存放壹年(估計三個月就能吃完,但我姐的是存放壹年,時間越長味道越好)。
6.壹年後,開封,攪拌,與空氣充分接觸。醬油此時是白色的,因為沒有發黴,沒有接觸過空氣。在鐵鍋裏翻炒2盎司紅糖(鍋裏壹定要無油),糖化後倒入白醬油(可以用紗布噴渣)。壹次只能做壹瓶,剩下的下次再做。把水稍微煮壹下就行了。醬油的成功據說比外面買的好吃多了。自制醬油:取黃豆2.5公斤,面粉500克,麥麩250克,鹽1.8公斤。將黃豆放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浸泡20厘米,充分攪拌以去除雜質,再放入水中浸泡4-8小時,直至豆子膨脹無褶皺,用手指掐掉豆瓣,用清水沖洗數次,晾幹。放入蒸籠中110℃恒溫蒸煮3-4小時,燜2小時後放入蒸籠中。第二天,將豆子取出,與上述配料混合,放入料厚3-4厘米的鍋中,放在空房子的木架上發酵,先打開門窗放出水和空氣,再密封在28-30℃的溫度下發酵,3-4天後出現菌絲體。這時候上下翻料,半開窗驅散黴味。用手搖料,有粉飛,就成了“曲線”。將酒曲放入缸中,每5公斤酒曲加入2波美度的鹽水5公斤,暴曬發酵酒曲,每天用木棒拌幾次,然後每隔幾天拌1次,2-3個月後用紗布袋擠去殘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