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我就感覺吃不飽。據說她還有壹個“白開水哲學”,就是每壹頓飯吃畢,必須用原先吃飯的碗裝滿白開水,喝了這白開水之後飽”。她從來不諱言自己的貧困出身,所以她說:貧困中長大的孩子最能珍惜壹點壹滴,這也就是聖經上說的:“妳當有衣食 [1] [2] [3] [4] 下壹頁
《 都馬調 》 唱四海:臺灣歌仔戲的流金歲月說起臺灣歌仔戲,就不能不提到歌仔戲圈的三大小生。話說當年,臺灣只有三個電視臺:臺視、中視、華視,這三臺在名
的領銜下,分別由葉青、楊麗花、黃香蓮鼎足而立,這“三大小生”各自組織班底制作“電視化”的歌仔戲,也就是我們現在劇”。在電視媒體與名角制作的合作之下,歌仔戲在臺灣達到壹個前所未有的盛況,三家專屬電視劇團的成立,也意味著電視“商標資產”,足見得其招牌形象與廣告收益是有利可圖的,這對壹向不入主流市場的戲曲來說,不啻是壹次藝術和商業成功
在這三強鼎立的洪流裏,葉青不改穩健嚴謹的態度,維持著每年壹檔精致傳統大戲的制作,以三波改良藝術劇作風格交替呈葉青以其雍容大度、冷峻深情的風格神韻,自上世紀80年代便有“影友聯誼會”的組成;而為了讓觀眾享有新鮮感,在90次幕後制作群與演出團隊的班底,如與編劇陳永明合作 《 陳三五娘 》 ,以傳統“四句念”的說唱道念,取代了當時頗為流行的文本,散發出純樸地道的鄉土歌仔味。傳承與創新,是葉青對歌仔戲的責任也是反饋。用葉青自己的話說:“歌仔戲給我壹個個“恩”,所以我對歌仔戲有壹份使命感,我想讓歌仔戲傳承下去。” 驀然回首,歌仔戲與電視已經攜手合作了40年的歲月。遠在上世紀60年代臺灣文化工業剛起步的時候,歌仔戲就挾著在有限的電視節目時段中攻城掠地、擴張版圖;70年代以勢如破竹的聲勢,掌握了三家電視臺的市場命脈;80年代在明星
作人的模式下,確立了各自固定的合作班底;壹直到90年代三臺名角組團號召鼎足而立 …… 這壹路行來,電視歌仔戲走過的風光至極的黃金歲月。雖然現在歌仔戲在臺灣已經逐漸淡出熒幕,但是可喜的是在閩南壹帶,甚至新加坡、馬來西亞都還有臺大戲迷,這也就是葉青說的:潮流是免不了的,但是劇種是不會被消滅掉的。不管什麽劇種都有它的觀眾,有觀眾就是它的價上壹頁 [1] [2] [3] [4] 下壹頁
冉冉紅塵眾知音:我演妳看,都是愛戲的人歌仔戲畢竟還是屬於戲曲,電視歌仔戲加入的是電視臺商業制作的元素,失去的卻是和觀眾直接面對面所能感受的舞臺效戲曲表演者來說,不管電視制作再怎麽精美,還是很難放棄對舞臺的懷念和興趣。所以在1992年,葉青為第壹屆臺北國際藝
舞臺歌仔戲,這是藝術節中唯壹的臺灣本土戲劇節目。為了加強長期演出電視歌仔戲的演員的肢體語言,葉青特地請了三位不同顧問,希望能強化舞臺上的肢體動作和傳統戲劇特有的舞蹈美感。後來這出戲演出時,運用許多傳統身段,像是甩發、踱步、霸,都是根據劇情發展所加強的舞臺做工身段。葉青回憶說:當最終幕的最後壹首七字調樂聲奏起,我唱出“ …… 替天行道斬罪囚”,壹劍刺向鐵木花,霎時間劇場掌聲我自劇中人李誌堅回神過來,跟著呼出壹口氣,望著臺下觀眾,壹種任重道遠的心情油然而生。在這個冉冉紅塵蕓蕓眾生,透多素昧平生的朋友,做壹場有聲的交流,若說人間有情,歌仔戲就是我萬般心情維系之所在。或許有很多人難以想象,為什麽在歌仔戲沒落了之後,葉青還能繼續擁有廣大的戲迷?而這些戲迷之中,不乏兩鬢蒼蒼的老
上歌仔戲輝煌時代的年輕壹輩,甚至還有遠在臺灣千裏之外,根本聽不懂閩南方言的湖北人、北京人、天津人 … 。這就是戲曲的
人演,有人看,歌仔戲就能壹直傳承下去,套用壹句葉青的話,“自歌仔戲而生的葉青,要壹直扮好戲給愛歌仔戲的朋友看;都是愛戲的人,也都是我的知音。”而這些愛戲的人,就是薪傳歌仔戲的原動力。上壹頁 [1] [2] [3] [4] 下壹頁
後記: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隨著時代潮流的發展,以傳統文化為依托的歌仔戲已經失去當年的輝煌,面臨這個無法抗拒的現實,葉青選擇的是壹種豁實這個“現實”,葉青在十幾年前就早有預備,她曾在當紅的時候就毅然從商,並且認為利用經商的錢來支援戲曲的制作,才不談藝術的窘況。經商的觀念壹直伴隨著葉青,從旅行社到房地產,再到現在的女媧石藝公司,她在歌仔戲之外找到了自己事業除了現在的固定工作,閑暇時,她也是個快樂的“玩石族”,和石頭接觸十幾年,葉青的定力像石頭壹樣越來越深,修養佛教的她說:人生不必太計較,該來的福份,就接受珍惜,該走的就讓它去。像現在她還是壹個明星,走在路上很多人會註目圈,但是她提醒自己不要在意,總有壹天她會退下來,走在街上無人相識。也許是虔誠禮佛的功力,使得葉青行止之間顯得雲淡人瀟灑自在了許多。對於她全心熱愛的歌仔戲,在大環境的種種限制下,她並不強求演出機會,這幾年反而壹直默默地從事歌仔資料整理,截至目前還算小有成就。這個叱咤臺灣歌仔戲圈的葉小生,在脫去當紅明星的光環後,在不遠離歌仔戲的氛圍中,甘於活在當下,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