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韶關風采樓

韶關風采樓

風采樓坐落在廣東省韶關市區風采路,是明代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韶州知府錢鏞為紀念韶關藉北宋名臣余靖而建的,屢經重修。風采壹詞是來自於宋襄贊美余靖的詩句:“必有謀猷俾帝右,更加風采動朝端。”宋襄是借用“風采”壹詞比喻余靖的學識和品格。“風采樓”三個字的題額,是明代書法家陳白沙茅筆字的存世珍品。

風采樓與北京天安門、故宮為同時代同風格的建築物,樓高22米,正方形,頂為三重飛檐翹角,正中有華飾小圓頂。占地100多平方米,原是磚木結構,於1934年以水泥鋼盤結構重建,保持原有建築的壹些特色。風采樓東臨湞江,西望武水,氣勢軒昂,建築精巧,古色古香,被譽為韶關的標記。

風采樓位於韶關市區,西望武水,東臨湞江,是明代宏治年間韶州知府錢鏞為紀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屢經重修。因余靖有“更加豐采動朝端”之譽,故名豐采樓。明代學者陳白沙所書“風采樓”墨跡柔韌蒼勁、瀟灑俊逸,鐫刻成石匾高掛門樓。風采樓整座建築物雄偉獨特,氣勢軒昂,是韶關市的標記建築,現為韶關市博物館。

附:韶關 風采樓邊有故事

在韶關,我終於毫無保留地拋棄了壹直以來認為只有背包遠走、把自己放逐於天高海闊才是旅行的幼稚——我開始明白,只要用心去發現,那些所謂的小地方其實有著最耐人尋味的美。不用去法國的小鎮,不用去英國的鄉村,也不用去德國的城堡,國內的那壹座座小城,就有如壹個個表情豐富的世人,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文化,終於造就了難以磨滅、讓妳唏噓不已的性格。

走在這個粵北小城的馬路上,我所能夠做的只是慢慢去咀嚼這裏發生的每壹個故事。壹張照片,壹個細節,細細體會,摻和著我們經歷過和未經歷過的、聽說過或未聽說過的事情。

這裏沒有車水馬龍的繁華,沒有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她好像壹位養在深閨的少女,只有慧眼的人才能讀懂她。

古城地標風采樓

擔負壹個城市的地理標誌,其中使命大概不僅僅是建築本身,還必須要象征這個地方的性格和文化。它見證了城市的故事,成就了壹段歷史典故。我想,風采樓就是韶關的地標。

風采樓為紀念宋代名臣余靖而建,他是韶關歷史上傑出人士的代表,曾與歐陽修等同被譽為朝廷敢於進諫的“四諫”之壹,而“風采”這個詞就是來自宋襄贊美余靖的詩句:“必有謀猷俾帝右,更加風采動朝端。”

在韶關市區,風采樓是唯壹的古物,由於現代建築的規則與宏大,如今風采大廈下的風采樓就更顯得格外古雅,那是壹種從歷史中走出的玲瓏美感,當風采樓在過去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而這種風采似乎又在預示在明天的經久不衰。它是古城的壹個象征,至今仍有不少商家以“風采”作為字號、商標。

在離風采樓大約兩個街口的地方有壹條小巷稱為余相巷,聽當地人說這就是余靖祖居,幽深小巷平淡無奇,而現住在余相巷的大多數已經是壹般平常老百姓,只有裏面的余靖紀念館才提醒妳這裏是個值得紀念的地方。

今日繁華風度路

如今韶關最繁華的壹條路叫做風度路,這條“風度路步行街”似乎已經很難與唐朝的歷史牽扯在壹起,但是它的的確確就是為了紀念唐朝明相張九齡而命名的。翻開這裏的鄉土歷史教材《韶關歷史》,開篇就能見到張九齡的名字,他曾經向唐明皇呈奏,陳述歷代帝皇興衰教訓,但是唐明皇只陶醉於開元盛世,對忠言聽不入耳。十五年後發生安史之亂,平亂之後,明皇終於後悔當年不聽張九齡諫奏,自此之後,唐明皇任用官員必問:“其風度如張九齡卿否?”“風度路”也因此而得名。

風度路是韶關最古老的商貿大街,可能因此而難以大拆大建這倒成為了壹種幸運。散步在風度路上,體會兩邊商鋪的變遷,其實是壹面鏡子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發展。古街煥發著四射的熱力,總激起我無盡的好奇心去探究起這條街道昨天的身影。

糍粑與土語裏的生活滋味

吃過麗江的粑粑、陽朔的粑粑、還有烏鎮的青團子,來到了韶關,就忍不住把它們和在這裏街頭巷尾售賣的艾葉糍粑做比較,往往我對後者情有獨鐘。這裏的糍粑裏面加入了艾葉,按照今天崇尚食療風氣,艾葉在傳統中醫藥裏有著獨到的療效,不知不覺間,做糍粑人的壹番心思用意就融入在這小巧可口的食物中。

還有灰水糍,老韶關人自然是記憶猶新,逢年過節時,每家每戶都會自己制作灰水糍。做好的灰水糍可以加點青菜、豬肉做成湯片,也可以煎成金黃色,撒上白糖,口感滑潤。現在這些東西也許只有在小巷深處才能發現它的蹤影,但是這卻是它最原始的生活滋味。

不能不提的還有韶關的方言土語,那些“澀”麻聲、本城話如今在年輕壹代中已經很少有人會說,轉變為講粵語或國語,但老壹輩的韶關人卻堅持:寧願賣了祖宗田,不賣祖宗話,那土話似乎也成了老土的老壹代人的土話。當我看到兩位老人家駐足在市場邊上用土話聊家常,那壹瞬間,我明白這座城市還是屬於老人家,是他們繼續了這座城市的文化,沈澱了這個城市的精髓。

推薦看點

吊腳樓、騎樓和趟攏門——“老房子”告訴妳韶關的壹切

在韶關的記憶中,沒有“快餐”,沒有“批量”,有的是普通的物件、精致的工藝、巧妙的構思,還有那些承載了百年風雨的老房子。

吊腳樓

在市區東堤中路有壹片破舊不堪的“吊腳樓”,今日看來恰似壹幅油畫上礙眼的壹筆,但是,在許多“老韶關”心目中,這裏曾經是韶關最繁華的地帶,是赫赫有名的“老板街”。 “吊腳樓”的產生是很有淵源的:從前北江水系是廣東交通的主幹線,江面上千帆競發,沿岸商貿十分繁忙,“吊腳樓”也就應運而生,貨船可以直接駛入吊腳樓下,以便將船上的貨物吊到樓上。

騎樓

在江南水鄉我們總是能看到那些稱為廊棚的水鄉特色建築,在韶關的老街上同樣能看到類似廊棚具有嶺南特色的騎樓,它是針對南方日烈雨多而創造的壹種臨街建築。“騎樓”在樓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馬路邊互相連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

這樣的騎樓,對於中年的韶關人來說,其實就是童年的回憶;而對於小孩子,就像是壹段遙遠的傳說,曾經是多麽真實的生活,如今在他們眼裏已經不知所已。

趟攏門

趟攏門是嶺南地區平常老百姓家裏最普通的生活物件。趟,在粵語的文字解釋中有滑動著推的意思,很形象;趟攏是水平方向走動的柵欄式拉門,下部裝有滑輪,後部裝有豎插銷和小銅鈴。壹般有人在家時候都不關大門只要拉上趟攏就好,只要有人來壹拉動趟攏,門上的小銅鈴就叮咚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