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門券收藏者的概念是怎麽來的?

門券收藏者的概念是怎麽來的?

周長年曾經在《衡水日報》發表了題為《門券收藏漫談》的長篇文章連載四期。關於門券的起源,文中介紹:門券的產生有壹個孕育演變的過程,西周時期的"符節”,漢代的“門藉”,唐朝的“貼”都已具備了門券的意蘊,可以稱為門券的雛形。完全意義的門券在我國出現,至少可推至300多年以前的清康熙22年(1633)^在《虞初新誌》壹書中,孫加澄‘南遊記”篇寫道……山頂有娘娘廟,領官票而後得入,票銀二錢。”這裏的"官票”,就是門券較早的正式文字記載。

在早期門券的展臺前,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和現行硬分幣壹樣的圓形金屬門券。如北京天壇公園門券、北海公園門券、上海市公園門券、武漢市中山公園普通人門證等,這類門券,壹般可重復使用多次。關於門券時代的劃分,眾說不壹,周長年將“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門券稱作早期門券,收藏有1000余枚。這壹時期的門券雖不算精美,但由於客觀原因,收藏難度非常大,因而顯得格外珍貴。

在周長年收藏的早期門券中有壹枚門券看上去很不起眼,它長42暈米,寬31暈米,上面鉛印唐山市鳳凰山公園門票,威分”字樣,用紙質地也很差。原來這是周長年子1965年9月收藏的第壹張門券。那壹年,周長年考入唐山礦冶學院,壹個農民的孩子,第壹次坐汽車、火車,第壹次走進城市,第壹次到公園遊玩,變化之大,令人終生難忘。加之這枚門券是周長年的同窗好友代為購買,事後還錢時又沒有成功的原因,周長年就精心將這枚門券存入集郵冊子裏了。壹年後,史無前例的“文革”開始了,全國性的“大串連熱”、“革命聖地熱”、“停課鬧革命熱”壹浪高過壹浪,周長年不但不受其擾,反倒在全國各地同學的幫助下,收集了很多“文革”時期的各種門券。

周長年的收藏室兼書房青竹齋三個大字,是衡水市書法家協會會長尹海金先生題寫,用紅木雕刻而成,懸掛在房門上方異常古樸雅致。

步入“青竹齋”,就走進了收藏天地,各種藏品井然有序,多而不亂。周長年的做法是“以兼集養主集”。周長年主集門券、世界錢幣、古代度量衡器三類藏品,但兼集有十多項,如古鎖、古錢幣、郵品、瓷器、字畫、毛主席像章、地圖、煙標、火花、糧票、紀念幣、期刊雜誌創刊號等。主集品壹般都建有檔案,兼集品則不下這麽大的功夫,主要用於交換、交朋友。周長年現在是亞洲錢幣協會會員,可以說是壹個合格的會員。不但藏品豐富,發表相關論文也達10余篇。藏品多的壹個重要原因是交換而來。“文革”時期,對毛主席去安源”郵票,當時,為了“捍衛光輝形象”,郵戳都不得壓蓋在郵票上。這樣的實寄封收藏價值較高,周長年壹次用幾枚這樣的實寄封交換了500余枚世界硬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