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主義運動(Aesthetic movement)是於19世紀後期出現在英國藝術和文學領域中的壹場組織松散的運動。提倡“為藝術而藝術”,強調超然於生活的純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藝術技巧,他的興起是對社會功利哲學、市儈習氣和庸俗作風的反抗。通常,人們認為唯美主義和彼時發生在法國的象征主義或頹廢主義運動同屬壹脈,是這場國際性文藝運動在英國的分支。這場運動是反維多利亞風格風潮的壹部分,具有後浪漫主義的特征。它發生於維多利亞時代晚期,大致從1868年延續至1901年,通常學術界認為唯美主義運動的結束以奧斯卡·王爾德被捕為標誌。
所謂"唯美主義",就是以藝術的形式美作為絕對美的壹種藝術主張。這裏所說的"美",是指脫離現實的技巧美。因此,有時也將唯美主義稱為"耽美主義"或"美的至上主義"。 十九世紀末的英國唯美主義運動的形成,具有兩大要素:壹是比德(1839-1894)的快樂主義的批評;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藝術化的思想。比德認為,文藝批評家的職責不在於掌握知識,羅列材料,以滿足正確的美的定義,而應該具有壹種特殊氣質,善於感受美的對象的能力,將自己同書本中的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從中探討得到的快感和樂趣,這才是審美批評的根本。莫理思認為,改造社會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藝術化不可。任何文明社會,假如不能對它的成員提供這種環境,那麽世界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觀點,奠定了唯美主義的理論基礎。再加上英國詩壇中拉斐爾前派的主要代表羅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終於形成了唯美主義運動
不過我們眼中的沒有這麽復雜,簡單的說就是好看的, 有意境的, 唯美的,就可以叫做唯美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