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解讀
戰爭的理想境界,就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限度的勝利,最大限度地消滅敵人。孫子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作為戰爭勝利的最好理想(“善之善者也”),這就是“全勝”的理念。
三國演義中,郭嘉是能與諸葛亮並肩的謀士,在曹操戰勝袁紹的戰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袁紹之子袁熙、袁尚兵敗勢窮,向西逃奔沙漠後,郭嘉向曹操建議,力主向西追擊,“乘其無備,卒然擊之”。曹操采納了郭嘉的建議,率領軍隊倍道輕騎而進,追擊中,見到袁熙、袁尚的軍隊陣容不整,下令進攻,袁熙、袁尚帶著數千人馬逃向遼東。曹操回兵易州時,郭嘉已經去世,給曹操留下關於“遼東事定”的遺書,曹操手下的將領建議繼續追擊,征討遼東。曹操卻說,幾天後,二袁的頭就可送到。
遼東太守公孫康,得知袁熙、袁尚要來投奔,知道二袁有鳩占鵲巢之意,就有殺了二袁獻曹操的計策。公孫康了解到曹操屯兵易州,沒有進攻遼東的意圖。於是,引誘二袁來見面,並預先埋下刀斧手,下令看下二人的頭派人送到易州給曹操。
曹操手下的將領感到十分驚訝,曹操大笑著說:“這不出乎郭嘉的料想。”原來郭嘉的遺書是這樣寫的,袁熙、袁尚逃向遼東,切不可用兵追擊。公孫康壹直擔心被袁氏屯兵,對二袁的投奔壹定會起疑心。如果用兵進攻,他們必然會合力迎擊;如果暫緩不出兵,公孫康和二袁壹定會自相圖謀。公孫康果然借機殺了二袁向曹操示好。
“上兵伐謀”,郭嘉對曹操追擊逃跑的袁熙、袁尚可謂做到了“知彼知己”,在“千裏追襲,乘其無備”之後,提出緩兵之計,利用公孫康的疑心達到了滅殺二袁的目的。這是不戰而勝的經典案例,也體現了郭嘉的用兵智慧。所以,郭嘉去世後,曹操大哭:“乃天喪吾也。”反映出郭嘉對曹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