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在於對細節的把控,圖形的處理,設計水平與審美,優秀的設計師能夠考慮到品牌應用上的方方面面,在前期設計時就解決掉品牌系統最終執行的細節問題,能夠極大地提高品牌使用的效率。最大的劣勢在於知識面狹窄。學平面出身的大多是從小以藝術生、美術生身份進修,本身的文化素質有所欠缺。可能有的設計師並不認為高中和大學的文化課程有什麽重要性,但學習文化的過程本身就是妳自身綜合能力提高的過程,它能夠培養壹個人邏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人看待事物的廣度與深度。因為這方面的欠缺,隨之而來的問題包括:
1、缺少自我管理能力。體現在時間觀念、工作計劃與任務管理等方面,大多數平面設計師缺少對自我工作內容的梳理和篩選能力,工作沒有目標規劃,內容沒有主次之分,時間沒有分配制度,常常會造成額外的工作量。
2、缺少溝通能力。據我觀察很多設計師有自己的小宇宙,按我同事的話說就是“來自另壹個星球的生物”,他們往往有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但往往因為不會表達,因此在與客戶溝通或進行提案時會遇到困難,造成雙方訴求和理解上的偏差,同時在團隊工作時,也缺少團隊協作的意識。
3、缺少跨界整合的能力。現在的品牌工作已經不是平面所能解決的,項目的復雜度在不斷提升,對設計師的能力要求也在提升。可是大多數設計師將自己淤於平面設計這個狹窄的範圍內,缺少跨界的思維和能力(比如工作涉及到網頁設計、產品設計或空間設計時,往往無從著手)。國際優秀的設計大師往往是跨界設計的高手,比如原研哉,比如紮哈,他們有自己的壹套設計理論與風格,並且能夠將之駕馭在各個載體之上。
4、過於註重設計與圖形和忽視了品牌承載商業意義,為了撿芝麻而丟西瓜。比如前段時間我的壹個設計部的同事在為客戶設計畫冊時,把客戶要求重點突出的壹張圖片安排在頁面的壹個角落,原因是這樣才能達到整個頁面視覺上的平衡,結果自然是被客戶吊了壹頓,退回重改。在設計美感與商業需求不能兼顧時,我們往往會要求設計師以商業需求為重,畢竟對於商業設計來說,客戶需求與市場效果才是第壹位的。在這個方面,很多設計師會覺得委屈,認為在作犧牲。也是因為這樣,很多設計師會對客戶產生又愛又恨的復雜情愫~其實在我看來,設計的美感與商業價值是可以兼顧的,國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只要稍微轉換壹下思路,可能就能看到完全不同的結果。但往往人在腎上腺素的刺激下,沒辦法做到冷靜的分析,最終的結果是提交方案壹次比壹次爛,毀了客戶的期望值,也在給自己的案例庫抹黑。作為設計師來說,我的建議是,不要將自己的身份和價值禁錮在壹個狹窄的領域,不要把自己當成壹個匠人。匠人註重的是手工的細致度與品質感,而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設計師不應當是壹個技術工作,設計與策劃壹樣,是在幫助人們解決問題,如果妳的設計無法解決品牌的問題,無論它多精美,也只是壹個無用的擺設品罷了。此外,不要將設計定義的過於狹隘。在我看來,設計是壹個很廣泛的領域,創造產品是設計,用戶體驗是設計,廣告和海報也是設計。創造產品的設計需要了解人體工程學,了解人們如何才能更便捷的使用產品;用戶體驗設計需要了解心理學,了解人們發現事物和認識事物的方式與習慣,引導人們實現互動;廣告和海報設計需要了解營銷與市場,知道怎樣的傳播最為有效,實現信息的傳遞這些都是設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