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壹八事件爆發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壹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這次事件爆發後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直至今日,九月十八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在國際上,這起事件經常被拿來與納粹德國的國會縱火案相提並論
事件經過
柳條湖事件
主條目:柳條湖事件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臺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臺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夜22時20分左右,部隊長官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壹個小分隊在奉天(現沈陽)北面約7.5公裏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炸毀了小段鐵路。並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作為東北軍破壞鐵路的證據。
爆炸後,駐紮中方北大營和沈陽城的日軍兵分南北兩路,向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進攻。南軍為平田幸弘指揮關東軍第2師步兵第2旅第29團,北軍為島本正壹指揮的鐵路守備隊第2營。
當時,北大營駐守的東北軍第七旅毫無防備,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張學良曾訓令東北軍不得抵抗,駐守部隊並未做出激烈反擊。第七旅三個團中有兩個團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鐵漢的620團未及時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衛抵抗,最後突圍撤走。由於執行不抵抗命令,北大營逾萬名守軍被只有500多人的日軍擊潰。
[編輯] 遼寧、吉林主要城鎮淪陷
當獨立守備隊向北大營進攻的同時,關東軍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9月19日淩晨,關東軍司令本莊繁下令:遼陽的第2師主力增援對奉天的進攻;獨立守備隊第3營進攻營口、第4營進攻鳳城、安東(現為丹東);第2師第3旅主力、騎兵第2團、獨立守備第1營分別進攻長春寬城子、二道溝、南嶺等地。至9月19日10時,日軍先後攻占奉天、四平、營口、鳳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 (安東-奉天)沿線18座城鎮。長春地區的東北軍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9月21日,東北邊防軍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率部投敵,日軍第2師主力占領吉林。
日軍侵占下的沈陽市區
[編輯] 黑龍江主要城鎮淪陷
10月1日,東北軍黑龍江洮南鎮守使張海鵬投敵,且奉日軍命令派出3個團進攻齊齊哈爾。10月16日在嫩江橋,被黑龍江省防軍擊退。守軍炸毀嫩江鐵路橋的第1、第2、第5號橋,以阻止日偽軍進犯。10月26日,關東軍第2師第29團占領四洮鐵路(四平-洮安)沿線主要城鎮。11月4日,關東軍嫩江支隊攻擊嫩江橋北守軍。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東北邊防軍駐江副司令長官馬占山指揮3個旅,5個團***1.6萬余人進行江橋抗戰,戰至11月18日,終因傷亡慘重而棄守省城齊齊哈爾,撤往克山、海倫。11月19日,日軍攻陷齊齊哈爾。
1931年11月嫩江橋抗戰
[編輯] 錦州、哈爾濱淪陷
張學良在事件爆發後離開奉天,帶領屬下轉移到錦州。1931年10月8日,關東軍派出12架轟炸機空襲錦州。對此,南次郎陸軍大臣依然對若槻禮次郎首相聲稱“由於受到中國軍隊的防空炮火攻擊,才不得已采取自衛行動。”,此後關東軍發表公開聲明,宣稱“張學良在錦州集結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將對日本權益造成損害。為了盡快解決滿蒙問題,關東軍有必要驅逐錦州政權。”此後,幣原主張的國際協調主義外交政策受到了嚴重的挫折,日本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日軍攻占黑龍江省主要城鎮後,開始進攻遼西地區。12月15日,關東軍進攻錦州。12月17日,日本陸軍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並從朝鮮調第20師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轟炸飛行中隊以增援關東軍。12月28日,第2師主力渡過遼河進攻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進攻打虎山(現為大虎山)。1932年1月3日,第20師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領錦州。駐錦州的東北軍第12、第20旅和騎兵第3旅已奉命撤退至河北灤東地區和熱河。1月28日關東軍第3旅由長春向哈爾濱進犯,同時從遼西地區調第2師增援。當時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對滿洲的關註,日本在國際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發了壹二八事變。1月31日,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率吉林自衛軍進行哈爾濱保衛戰。激戰五天,自衛軍傷亡慘重,撤往賓縣。2月5日,日軍攻陷哈爾濱。
[編輯] 滿洲國成立
主條目:滿洲國
由於受到了國際輿論的普遍譴責,關東軍不敢悍然武力占領滿洲全境,因此考慮建立傀儡政權。當時擔任特務機關負責人的土肥原賢二大佐遊說了已經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當時關東軍以復興滿清為條件,說服溥儀回到東北。11月10日,溥儀從天津出發,11月13日到達營口,最後停留在駐守旅順的日本軍營內。
滿洲國皇帝溥儀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滿洲國正式成立。溥儀擔任國家元首,首都定在新京(今長春),年號定為“大同”。上述宣言都在東北行政委員會委員長張景惠的公館發表。國際聯盟強烈譴責日本政府的行為,並不承認滿洲國政府的合法性。日本表示抗議並且脫離國際聯盟。
3月9日,溥儀登基儀式在新京舉行。
1932年9月15日,日本與滿洲國簽訂《日滿議定書》,滿洲國承認日本的既得權益,並允許關東軍在滿洲國內駐軍
各方反應
[編輯] 國民政府
[編輯] 外交努力
9月19日,中國駐國際聯盟的全權代表施肇基向國聯報告事件,請國聯主持公道;
9月19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嚴重抗議;
9月21日,施肇基正式向國聯提出申訴;
9月23日,中國政府就此事照會美國政府,希望對方“深切關懷”。
[編輯] 不抵抗政策
事發當時,張學良稱接獲蔣介石電令:“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挑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在1935年壹次對東北軍將領講話中,也說蔣介石當時曾給他密電,“不要釁自我起”。但在1991年其重獲自由後,張學良在各種場合多次承認“不抵抗”的決策完全是其壹人所為,與蔣介石無關。[1]
9月22日,蔣介石向全國人民宣稱:“此刻必須上下壹,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之態度,靜待國際公理之判斷。”
當時報刊對事件及不抵抗政策的有關報道蔣介石當時以“攘外必先安內,統壹方能禦侮,未有國不 統壹而能取勝於外者。”為原則,以先消除***產黨的反對勢力,再集結力量對抗日本軍等外來勢力為方針。
盡管日本在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多次挑釁,張學良仍於9月6日致電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及東北三省政務委員會:“現在日方對我外交漸趨積極,應付壹切,極宜力求穩慎,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希迅即密電各屬,切實註意為要。”
在九壹八事變中,張學良落下了“不抵抗將軍”的評價。然而對於張學良的不抵抗行為,後來逐漸評價為:他錯誤判斷日軍目的,若其知道日軍並非“尋事”,而是要吞並東北。作為東北少帥,他不至於會將東北拱手讓給日本。張學良1990年接受日本國營電視臺(NHK)采訪時,表示他當時認為“戰爭不合乎日本政府的利益,日本政府應會約束關東軍”。
正是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日本關東軍才敢於悍然發動侵占中國東北的戰爭,以1萬余人進攻有14萬人中國東北軍,並在短短半年內占領東北三省。
汪精衛雖然後來成為漢奸,但在918事變時,他是主張抗日的,他繼孫科後出任行政院長,曾多次給張學良發電報,催促他出兵抵抗,責備張學良“去歲放棄沈陽,再失錦州,致三千萬人民,數十萬土地,陷於敵手……”但張學良總是推諉說糧餉不足,拒不行動,並還暗指汪精衛無權指揮東北軍,結果氣得汪精衛辭職出洋,認為這個行政院長沒法幹了
[編輯] 國內輿論
九壹八事變,東北全境陷落,全國嘩然。9月20日,中國***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譴責日軍侵略。9月22日,中***中央通過《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提出組織東北遊擊抗日。
國人對於張學良“不抵抗”也頗為不滿。迨熱河失守後,胡適在《獨立評論》上發表了“全國震驚之後”壹文,認為熱河失守,張學良罪責難逃。胡適毫不客氣地指出:“張學良的體力與精神,知識與訓練,都不是能夠擔當這種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地質學家丁文江也在同期《獨立評論》發表了“給張學良的公開信”,批評張學良既無指揮能力,又不親赴前線督師,但卻戀權不放,陷東北百姓於水火,貽誤國家。
[編輯] 日本政府
[編輯] 內閣不擴大方針
1931年9月19日,日本政府召開緊急內閣會議。南次郎陸軍大臣強調這是關東軍的自衛行動,但是幣原喜重郎外務大臣(男爵)懷疑這是關東軍的陰謀,並且試圖通過外交手段解決這次事端。9月24日,內閣會議決定了“不將事態進壹步擴大”的方針。然而關東軍無視政府的決定,以自衛為名,不斷擴大戰線。
[編輯] 若槻禮次郎內閣總辭
12月11日,若槻禮次郎內閣總辭。次日,犬養毅任首相兼外相,荒木貞夫任陸軍大臣。
[編輯] 五壹五事件
1932年3月12日,犬養毅內閣作出決定“滿蒙市從中國本土分離獨立的統治地域,今後,(日本將)幫助其建立國家體制。”事實上,日本政府在這次事件上被動地被獨斷專行的關東軍制約。(同年日本爆發五壹五事件,犬養毅被暗殺。)
[編輯] 國際社會
[編輯] 國際聯盟及李頓調查團
國際聯盟派出調查團調查事變始末。1932年10月2日,該調查團發表李頓報告,指出日本發動的事變是侵略中國的行為。由於國聯拒絕承認滿洲國為獨立國家,令日本撤出國聯。調查團在事變後壹年多後才發表報告,誠然是為時已晚—日本不理會國聯的譴責,繼續侵略行動。
[編輯] 美國
1932年1月7日,美國國務卿亨利·史汀生向日本和中國發表照會,宣布日本對滿洲的侵略是對中國領土內政的幹涉,違反了巴黎非戰條約,因此美國政府對此不予承認。這被稱為“史汀生主義”。中國和當時歐洲各國對此都普遍表示贊同,但是日本卻無視這壹通告。
[編輯] 民間抗日救亡運動
[編輯] 東北抗日聯軍
1931年九壹八事變後上海街頭的標語九壹八事變後,日軍開始大規模入侵東北地區,各地民眾及駐軍紛紛奮起抵抗,較著名的有如馬占山將軍率領的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東北抗聯)。惜由於各自為政,遭到日軍壹壹肅清,東北三省遂於民國二十壹年初全部淪陷。
[編輯] 遊行集會
9月28日,北平20萬人舉行抗日救國大會,要求對日宣戰,收復失地。
9月28日,南京、上海的二千多學生請願,沖擊國民政府外交部。外交部長王正廷被學生打傷,後被迫辭職。
[編輯] 抵制日貨運動
1931年7月,由於萬寶山事件,日本煽動朝鮮排華反華,中國國內再次爆發抵制日貨運動;九壹八事變後,運動愈演愈烈
九壹八事變紀念
中華人民***和國政府在1991年9月18日在沈陽開放了九壹八事變陳列館。前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在1997年訪華時拜訪過這個地方。9月18日被不少中國人認為是“國恥日”,而中國民間要求將9月18日訂為國恥日的訴求也不時出現。
沈陽市從1995年始,每年在9月18日晚上鳴響防空警報3分鐘,以警示民眾勿忘國恥。目前,已有哈爾濱、長春、昆明、合肥、杭州、烏魯木齊、南昌、齊齊哈爾、金華、本溪等百余座城市選在每年9月18日進行防空警報鳴放。
[編輯] 近代對事變起因的探究
(臺獨)作家曹長青認為,東北軍可能根本不是日本關東軍的對手。“張學良曾為爭奪鐵路權率東北軍和蘇俄軍隊交過手,結果大敗,被迫簽訂屈辱條約。那次慘敗,等於向日本展示了東北軍不是東北虎,而是紙老虎。1933年3月熱河壹戰,日軍僅用128名先頭騎兵,幾乎兵不血刃就攻占了熱河省會承德,可想而知東北軍的戰力和張學良的指揮能力。”
史學家唐德剛則認為張學良的“易幟”是壹個重要的原因。他在書緣與人緣壹書曾評論:“張少帥未嘗不可效當年李鴻章以夷制夷之故技,聯俄以抗日,亦聯日以抗俄,於二寇均勢中,自圖生存。而學良亦舍此老例於不顧,卻(如他自己所說的)‘不自量力,擬收回北滿權利’,‘揮師抗俄’。作了希特勒是冒險之前例,對南北二寇,兩面開弓。結果力有不敵,終於棄甲曳兵而走。或問學良當年何不見及此?答曰無他,壹股青年熱血沸騰而已”。而張學良之所以能有這股“赤子之心”的原因,“他上無其心難測的上司,中缺爭權奪位的同僚,下面多的是忠心耿耿的死士部屬,日常行政處事,壹切為國、為民、為‘系’,也就是為著自己,他沒有搞‘勾心鬥角’的必要。”
李宗仁將軍則認為“中原大戰”是壹個關鍵。因為中原大戰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的勢力不相上下,張學良入關與否,自然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當蔣、馮、閻三軍在中原劍拔弩張之時,三方面都派人向張學良遊說。馮、閻二人僅給予‘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虛銜,蔣先生據說除‘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頭銜外,還有河北、山西等省的地盤,外加六百萬現金,張接受了”。隨後東北軍入關,東北空虛,致使日人有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