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隨著《三國演義》的逐漸流行開來,而在正史中的記載,數字都是不準確的。相對而言,諸葛亮的北伐記載比較清晰:?六出祁山?實際上是應該是五次主動進攻,而且其中只有兩次是從祁山出兵。而?九伐中原?除了能確定不是九次之外,史書記載不盡相同。在此簡單疏理壹下姜維的對魏戰爭過程,如有不到,還請指教。
第壹次:公元234年,姜維隨諸葛亮出兵,至五丈原,與司馬懿軍相持不下,諸葛亮於軍中病死,於是撤軍,姜維負責斷後事宜,面對司馬懿追兵,姜維整頓軍容,嚴陣以待,司馬懿不敢再行追擊,蜀漢大軍平安撤回成都。這是姜維第壹次隨蜀軍出征的明確記載,在此前,雖然姜維228年剛降蜀時就被封為倉曹掾、奉義將軍,但後來諸葛亮數次北伐中壹直沒有姜維隨軍出戰魏國的紀錄。
第二次:公元238年,姜維跟隨蔣琬出兵,攻打隴西地區。姜維率少量軍隊,壹度擊破郭淮。《三國誌》記載:?延熙元年,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郭淮破走,算其長短,以為事首,宜以姜維為涼州刺史。?蔣琬以此表彰姜維,並推薦他領涼州刺史壹職,可以推斷出姜維此次作戰是獲勝的。
第三次:公元244年,曹爽率十數萬大軍,經駱谷進攻漢中,姜維隨費祎出兵,與漢中守將王平、劉敏協助防守,曹爽久攻不克,只得撤退,費祎率軍進軍曹爽後路,攔截魏軍,曹爽大敗。
第四次:公元246年,魏國邊境地帶眾多羌族首領叛亂,姜維率兵前往響應,出兵至為翅(今甘肅定西境內)時,郭淮率軍來救,與夏侯霸會師,姜維及時撤退。隨後魏軍平滅了其中壹部分羌族首領,但還有些叛亂尚未解決。在這次北伐行動中,應該是姜維第壹次擔任整支出征大軍的首席指揮官(前三次分別為諸葛亮、蔣琬、費祎的部將)。
但是費祎總體來說是不贊成用兵北伐的,對姜維的出兵規模壹直予以限制,《三國誌》記載:?費祎常裁制不從,與其征調兵力,不足萬人。?也就是說,費祎能給姜維征調的兵力都是不到壹萬人的。
第五次:公元247年,姜維趁魏國境內羌族叛亂仍然未決之時,再次出兵隴西壹帶。姜維令廖化於隴西附近壹帶成重山築城,自己率主力進軍至沓中(今甘肅甘南境內)。郭淮設計分軍迎擊,派夏侯霸進軍至沓中,攻擊姜維,自己則率軍進攻廖化。但姜維在夏侯霸的追擊下,仍然成功回軍救援廖化,隨後正面擊敗郭淮、夏侯霸軍,成功收納了涼州胡王治無戴部眾回蜀。這壹年,姜維又獲升遷,官拜衛將軍,與費祎***錄尚書事。
第六次:公元249年,姜維出兵攻打雍州各地,先派遣牙門將句安、李歆在麯山(今甘肅定西至天水壹帶)築兩座城,自己率領主力,聯合羌、胡,出兵攻打周邊多個郡縣。魏軍郭淮派陳泰率分隊出擊,以徐質、鄧艾為陳泰副將,圍攻麯山城池。城中軍隊缺少糧食、水源,姜維率軍經牛頭山(今甘肅隴南境內)來救援。陳泰在牛頭山據守不戰,又派信使報告郭淮,建議郭淮繞至姜維後方,郭淮依計而行,率軍向洮水行軍。
姜維怕被夾攻,率軍撤走,句安、李歆孤立無援,投降魏國。郭淮意圖立刻向西攻打羌人,鄧艾則提議反對,認為姜維撤軍距離不遠,需要防備姜維回師襲擊,郭淮聽從,派鄧艾屯兵駐守於白水(今甘肅白龍江)北岸。
姜維回師,派廖化率分隊在白水南岸紮營,牽制鄧艾,而親自率軍進攻白水北岸離鄧艾駐防點有六十裏遠的洮城。鄧艾識破姜維計謀,連夜趕回洮城駐守,姜維進軍後見洮城有所防備,立即撤軍。
第七次:公元250年,姜維出兵攻打西平(今青海西寧),沒有攻陷西平城池,但俘虜了敵將郭修,撤還回蜀。第八次:公元253年,姜維響應諸葛恪北伐,率數萬大軍,從石營(今甘肅隴南境內)進軍,攻打南安,在南安城下設圍。陳泰率軍救援,行軍至洛門(今甘肅天水境內)時,姜維軍糧草耗盡,不等進壹步交戰,主動撤兵退還。
此前壹年春天,費祎被郭修刺殺身亡,姜維以衛將軍職領大將軍事。直到這時,姜維才算是擁有了相當於當年諸葛亮的最高軍事統帥權,於是他立刻開始征調重兵,借魏國疲於應對吳國攻勢時進軍北伐。
第九次:公元254年,魏國狄道(今甘肅定西境內)守將李簡率眾投降,姜維出兵隴西接應,進圍襄武(今甘肅定西境內)。魏將徐質帶兵迎戰,蜀軍前鋒將領張嶷戰死,但魏軍傷亡是蜀軍的兩倍。姜維大軍後至,斬殺徐質,大破魏軍。姜維率軍降服周邊地區,然後班師,將河間、狄道、臨洮三縣居民全部遷移入蜀國。
第十次:公元255年,姜維率夏侯霸等眾將再向狄道出兵,魏國雍州刺史王經守狄道,陳泰援軍進至陳倉(今陜西寶雞境內)。王經率軍出狄道城,先鋒渡洮水至附近的故關,迎戰姜維,初戰不利,王經遂率全軍渡河再戰。而陳泰接報告後,恐王經戰敗,下令部分前鋒軍迅速前去救援,並親率主力軍隨後前進。
然而此時前線王經主力與蜀軍已經於洮西交戰,王經大敗,部隊死亡數萬人,還有壹部分人逃散,只留下萬余人逃回狄道城。姜維乘勢包圍狄道。鄧艾認為已經無力救援於狄道城被困的王經,建議棄其不顧。陳泰堅持率偏軍前往救援。姜維已於隴西山道設下埋伏,陳泰有所預料,走南面遠路繞開伏兵,迅速進至狄道附近,在山上大張旗鼓,表明魏軍援兵已到。姜維不知虛實,謹慎選擇撤退。
第十壹次:公元256年,姜維大軍仍在魏國境內駐留。夏季,姜維與駐守漢中的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胡濟從漢中率軍出發,兩軍在上邽(今甘肅天水境內)會合。姜維率先攻打祁山,欲收割當地麥田獲得補給,但偵查到鄧艾防備嚴密,於是姜維在董亭(今甘肅天水境內)時就改變動向,攻打南安。
但鄧艾又做出準確判斷,先行搶占董亭附近武城山,據山險而守。兩軍起初相持不下,姜維嘗試強行進攻,未能攻克。於是當夜姜維率軍渡渭水向東前進,沿山路攻打上邽,欲與胡濟在此處會師,夾擊鄧艾軍。然而胡濟軍沒有按時趕到。姜維軍在附近的段谷被鄧艾軍追上,蜀軍孤軍作戰,士兵既疲乏,又缺糧食,遭受重創,士兵多有逃散,損失至少以數千計。這次可以說是姜維北伐以來打的最大的敗仗。
第十二次:公元257年,姜維趁諸葛誕在淮南叛亂之時,再率數萬人,從駱谷進軍,攻克沈嶺(今陜西西安境內),兵力推進至渭河畔。當地部隊糧食多,但兵力少,司馬望、鄧艾在當地長城斂軍據守。兩軍相持整整半年之久,後至258年,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退還。
第十三次:公元262年,姜維於秋冬時節,再度率兵,圍攻洮陽(今甘肅定西境內),鄧艾率兵防守,姜維軍敗退,回軍至南方的沓中。總的來說,十三次戰鬥中,姜維作為主帥的壹***十次,真正執掌蜀國兵權的壹***六次。有大勝,也吃過虧,不過總的來說,不考慮國力財政問題,單獨從戰鬥角度考慮,姜維的作戰能力還是非常強的,說是無功而返,是有失偏頗的,只能說三國鼎立階段,三國已經站穩的腳跟,更多的不是看局部戰爭的勝利,而要看經濟、政治、軍事等全方面的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