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古老的多朗艾捷克、新型艾捷克和低音艾捷克等數種。
多朗艾捷克:流行於新疆南部的麥蓋提、巴楚等多朗人居住地區。形似板胡。是多朗樂隊中唯壹的弓弦樂器。多朗艾捷克是多朗地區民間樂隊中的主要拉弦樂器,全長100厘米左右,琴桿為圓柱形,用椰木制作,***鳴箱呈半球形,多用棗木等硬質木料制成,正面以羊皮或驢皮包裹,為了增大彈奏音量,特設有6~8條鋼絲***鳴弦,演奏時將琴底尾立在左腿上或將***鳴箱放置於兩腿中間,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拉奏主弦,因它的聲音獨特,常和卡龍、多朗熱瓦甫和達蔔等樂器壹起合奏,也為《多朗木卡姆》及民間歌舞伴奏。
多朗艾捷克用椰木做琴桿,沙棗木做***鳴箱,琴面蒙羊皮或驢皮,張壹縷馬尾弦為主奏弦。在琴桿中部兩側設6~10根鋼絲***鳴弦。主奏弦音高為c1,***鳴弦分別定為g、c1、d1、e1、g1、a1、b1、d2。音域為c1~c3。多朗艾捷克底柱較長,演奏時將琴立於左腿之上或夾在兩膝之間,其音量較小,低音渾厚優美。
新型艾捷克: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音樂工作者在多朗艾捷克的基礎上改革而成。***鳴箱較大,蒙皮改用薄木板,琴桿較短,縮短了底柱,下端設有“人”字形支架,使琴身能隨時轉動以適應弓的擦弦角度。取消了***鳴弦,改用4根小提琴弦和提琴弓子,定弦為g、d1、a1、e2。音域擴展為g~a3。其音色音量近似小提琴,可用雙音、和弦、斷弓、跳弓、泛音、撥弦等多種技巧演奏,音樂表現力強。
低音艾捷克;是20世紀60年代設計制作的樂器。底柱和指板較長,定弦和演奏方法均與大提琴相同。
此外,新疆哈密文工團於70年代研制的雙琴桿艾捷克,主桿上安4根主奏弦,副桿上安8~10根鋼絲***鳴弦,既具有新型艾捷克的優點,又保留了***鳴弦,音色更為優美,音量較大,其定弦和奏法與新型艾捷克相同。
艾捷克外型別致獨特,琴筒球形,木制。內側蒙蟒皮,通過音柱與桐木板連接,使***鳴體形成兩個半球形,周圍有發音孔,琴托或轉動,用以調整弓與弦的角度,音色具有板面振動與皮面振動相結合的效果。
艾捷克壹般有主奏弦兩條,在主奏弦的弦柱下另設有若幹***鳴弦,弓用竹片張馬尾而成,演奏時用弓擦奏主奏弦,其他弦起***鳴作用。
維吾爾族艾捷克起源於古代波斯(今伊朗北部的庫爾德地區),後經“絲綢之路”東傳我國。它與藏族的根卡、蘇聯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等民族的吉查克琴十分相似,尤其與流行在土耳其和克什米爾地區的加曼察琴近似。
在維吾爾族民間,據說艾捷克是開門、關門或車輪軸轉動時所發出的聲音。它最初流行在南疆的和田、莎車和喀什壹帶,後來逐漸傳到北疆和東疆各地。
到了清代,艾捷克被列入宮廷裏的回部樂(即維吾爾族音樂),屬於胡琴類樂器,《律呂正義後編》記載:“司胡琴壹人,回名‘哈爾劄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