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輕,自古以來就有的壹種傳統,很難有壹個標準來衡量誰對誰錯。易中天、余秋雨都是文化大咖,在各自領域內都是收獲頗豐。可是壹向看起來溫文爾雅的易中天,卻“暗諷”余秋雨。文人之間點評對方,堪稱委婉而又不失藝術性的語言藝術。易中天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往往有與眾不同的見解。他為何會“暗諷”余秋雨,究竟有何恩怨?妳余秋雨又是如何回應的?
易中天就不必多說了,凡是喜歡歷史的“90後”壹代,甚至是“80後”,可以說基本上都是受到了易中天的啟蒙。當然了,筆者也是其中壹分子。易中天最大的貢獻,通過自己的努力,極大的改觀了人們對於歷史的看法。原來歷史也可以這麽有趣,並且講的還能這麽生動。所以說,將復雜的學術性問題簡單化,這本身就是易中天的貢獻。
余秋雨的名氣更大,早在易中天相對窮困潦倒的時候,余秋雨已經憑借散文聲名鵲起。整個九十年代,但凡是文藝青年,貌似不讀幾本余秋雨的散文集就像是“偽文藝青年”。余秋雨用文學性的散文形式,以文化的角度來審視歷史,對文化傳播還是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新世紀初期,余秋雨更是被列入“當代散文八大家”,與楊絳、張中行等散文大家並駕齊驅,足見其實力不俗。
壹個講歷史的易中天,壹個寫散文的余秋雨,兩個看似不搭的人,易中天怎麽會“暗諷”余秋雨?兩位大佬之間究竟有何恩怨?前有車後有轍,此事說來話長。易中天“暗諷”余秋雨這件事,還真不是空穴來風。當年易中天在《帝國的惆悵》壹書中,曾不點名的“暗諷”了壹把余秋雨。文中指出,某日讀夏堅勇先生的《湮沒的輝煌》,感慨他的歷史大散文比某先生好得多,並且為夏堅勇的影響和銷量抱不平。
易中天口中的“某先生”、影響、銷量等因素,組合到壹塊還能有誰?這還不算,在余秋雨“詐捐門”愈演愈烈之時,易中天更是發文“暗諷”余秋雨捐款如變魔術。“捐款如變魔術”說得很委婉,暗諷所指人盡可知。關於大佬之間的互相評價,筆者不做過多贅述。畢竟,事關雙方隱私,昭示於眾未免有礙觀瞻。易中天如此暗諷,妳看看余秋雨是如何回應的。
余秋雨的回應相對來說比較含蓄,還是頗有修養的。余秋雨表示,壹個在電視上講《三國》不錯的人,逐漸成了時間的主角。余秋雨著重強調,正是這位講《三國》的人,快速推高了全國性的誹謗大潮。最讓人佩服不已的是,余秋雨保持了極大的克制。當諸多年輕人眼見余秋雨遭受非議,想就把余秋雨捐款諸多賬單明細通過網絡公布於眾,讓易中天壹壹核對,部分學校還特意邀請余秋雨出席捐款新建的圖書館。余秋雨很離職,他拒絕了這些做法。
有些事情很難說清楚,尤其是文人相輕。歸根到底,易中天“暗諷”余秋雨,倒不是他們之間的真的就有什麽難以化解的恩怨,而是文人之間壹種特殊的互動方式。就好比當年郭沫若和魯迅之間故事,比余秋雨、易中天兩位更加“驚心動魄”。易中天“暗諷”有尺度,余秋雨回應有風度,兩相對比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