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在 探索 外星球 的時候,也會格外註意上面有沒有水,尤其是 液態水 的存在,因為這可能直接和該星球的生命存在與否有關系。比如 在火星上,我們就發現了液態水曾經存在的痕跡 ,這已經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之壹。
讓我們看回地球上的海洋。因為海洋本身的廣大和“喜怒無常”, 人們對於海洋充滿了向往和恐懼 。盡管有無數的人類因為海洋的憤怒而失去生命,但人們終究沒有放棄對於海洋的 探索 ,因為那裏有著 無窮無盡的財富和知識 。
我們不僅可以在海中找到 各種各樣的資源 ,還能夠 在海中找到更多的知識 ,甚至是關於 生命本身的演化奧秘 。中國是壹個面積廣博國家,我們有著十分 漫長的海岸線 ,那麽海洋對於我們國家的意義是什麽,各片海洋又將在未來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我們國家有著遼闊的海域,是壹個 海洋資源豐富 的國家。我國有 “四大海域” ,但可不是像西遊記裏的海那樣單純以方位命名。我國的主要海域分別是 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 ,它們各自處在不同的位置,其面積和周邊環境也各有不同。
其中, 南海是我們國家面積最大的海洋 ,也是世界上第三大陸緣海。東海則是壹片 邊緣海 ,有著豐富的水產資源,自古以來就是我們國家的 重要“漁場” ,至今都還在為我國人民提供美味的漁貨。
從東海再繼續往北邊行進,就到達了黃海。 黃海也是壹片邊緣海 ,處在我國和朝鮮半島之間,面積比南海、東海更小。黃海海水的 含鹽量較低 ,這是因為有多條淡水河流註入其中,將海水的鹽度沖淡了。
除此之外,淡水河流的註入也給黃海帶來了 大量泥沙 ,讓這裏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黃海”。在黃海更加靠近大陸的地方 和我國唯壹的內海渤海相鄰 ,而渤海也是 我國面積最小的海域 ,它的“前世今生”就是壹部我國的 陸地變遷史 ,堪稱是真正的“滄海桑田”。
渤海並不算是壹片“ 歷史 悠久”的海域,甚至比人類出現的 歷史 還要短。這裏曾經是壹片陸地,在沈降的過程中變成了淡水湖,後來 在大約三百三十萬年之前才逐漸開始成為海洋 ,相當“年輕”。
渤海的總容量在 1730立方公裏 左右, 平均水深是18米左右 ,但在更加靠近海岸的部分水深遠遠達不到這個深度,甚至僅有幾米深。就是這樣壹片面積不大的淺海,卻還面臨著壹個嚴峻的問題—— 它有可能在未來“重蹈覆轍”,再壹次消失在世界上 。這又是怎麽壹回事呢?
問題就處在中華民族的其中壹條母親河,黃河的身上。 黃河的出海口經歷了多次變遷,大約從1855年開始重歸渤海 ,每年向這裏輸送大量的泥沙。黃河的 造陸能力 在世界上的眾多河流裏面也算是 數壹數二的 ,因此 渤海的面積也因為黃河的流入而逐漸減小 。
有人專門進行過計算,如果按照黃河最大的泥沙流量繼續“填海”,那麽 要不了幾百年渤海就會完全消失了 。如果真的是那樣,那麽 山東省東部和遼寧省東部就會連在壹起,形成我國新的陸上領土 。
但這只是數十年前的數據,根據現在的發展來看,這樣的事情 基本上不會發生 了。究其原因,還是黃 河的輸沙量在逐年減少 ,甚至比起泥沙最多的時候 大約減少了百分之九十 。為什麽曾經的“泥河”會變得越來越清澈?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壹是因為 近年來黃河上的水庫越來越多 ,從根本上就減少了流入渤海的水量,泥沙自然就減少了;其二是因為我國的 退耕還林還草、整治荒漠化行動 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曾經十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得到了極大改善 ,黃河中的泥沙含量變得越來越少,因此 渤海被“填平”的速度也放緩了,我們不用再擔心這片內海會在短時間內完全消失的問題。
在弄清楚了渤海未來的發展問題之後,壹些人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既然渤海還會長時間存在下去, 為什麽我們不能直接修建壹座跨海大橋,將最近距離僅有100多公裏的山東和遼寧連接起來呢? 交通無疑是壹個國家發展的命脈,而陸上交通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形地貌的影響,比如我們在修建高速公路的時候,即使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也無法做到完全地直達目的地。
壹般人都知道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道理,但現實的世界中並不是事事都能夠像定理本身那麽簡單,我們要顧及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 除了地形地貌之外,公路連接的城鎮、地區也都需要充分考慮。
但跨海大橋是不壹樣的。 我國的造橋技術世界領先 ,比如 港珠澳大橋 就是我們造橋工程的典範,連接了香港、澳門和珠海市,還有相當壹部分是 跨海隧道 ,修建難度可想而知。渤海本身是內海,深度也並不誇張,是不是也可以修建壹座跨海大橋呢?
如果我們可以直接將山東東部和遼寧東部相連,那麽兩個省之間的交通將會更加便利,對於經濟的發展將是壹件十分有利的事情。但是, 這項工程至今都還沒有正式開始,只處在計劃和理論的階段 。為什麽會這樣呢?
我國的 基建能力 和 發展速度 是全世界有目***睹的,只要下定決心要修建這樣壹座跨海大橋,那麽就會馬上“熱火朝天”地開始。然而,現在修建渤海灣大橋還有著諸多顧慮,所以我們遲遲沒有真的開始。首先就是 難度和資金問題 了。我國雖然造橋技術強大,但畢竟 沒有真的修建過長達100千米的跨海大橋 ,即使是港珠澳大橋也沒有超過這個長度。
如果我們真的要在渤海灣修建大橋,那麽在技術上的難度將會非常驚人。而且,這座橋預估的花費將會達到 3000億人民幣 ,這對於任何壹個省市來說都是巨大的支出。
其他的跨海大橋修建可能會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但是渤海灣的跨海大橋卻 並不是“百利無壹害”的 ,華北其他的省市對此可能有所顧忌。畢竟, 跨海大橋的修建涉及到了多地的利益,而這些利益之間的平衡將會非常困難 。
不是每壹件事都能夠做到“多贏”,壹般來說 只有利益絕對大於弊端之後,我們才會投入如此之多的資源去完成這樣壹件事情 ,比如三峽工程的修建就是如此。因此,未來的我們可能會修建渤海灣大橋,但那會是經過多方考慮和平衡之後的事情。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壹直致力於建設國家, 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果 。在解決了最主要的 陸上領土的經濟建設之後 ,我們逐漸開始將自己的目光放在 海洋 上。比如說在我國最廣闊的南海上,我們開始了 填海造島 ,將過去那些“不起眼”的小島變成我國在 軍事、 旅遊 和自然研究中重要的壹部分 。
將渤海“填平”的難度並不算太大,但南海可以讓我們隨便進行建設,渤海就困難得多了,因為這裏 涉及到更多的地區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 未來的渤海並不會壹直處於發展停滯狀態,壹樣會進行適合當地情況的發展 。
除了針對經濟建設的海洋開發之外,我們也要註意另壹個問題,那就是 對於海洋的保護 。人類在進行建設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海洋環境問題,這是我們如今面對的最嚴峻的困難之壹。
海洋是地球環境和生物圈的平衡關鍵 ,如果我們因為壹時的發展就破壞了海洋,那麽最後的結局也將會是人類自己吞下苦果。因此,我國現在也十分註重這壹點,發展的時候充分考慮了適度的原則。
盡管 人類文明已經發展了近萬年 ,但我們對於遼闊的海洋還有太多不了解的地方。 對於海洋的“發現”和 探索 ,其實也是人類總體發展的壹個縮影 。在今後,我們必然還會為此而繼續投入精力,爭取在海洋中找到更多的財富和資源,讓我們的 社會 能夠更快、更好地發展。
同時,我們也需要註意現在的壹切對於海洋的影響,比如 人類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讓地球氣溫不斷升高 ,兩極的冰川持續融化, 海平面也上漲了許多 。長期這樣下去的話, 許多沿海城市都會受到影響,甚至是完全被淹沒 。
如今的中國人已經明白了什麽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我們對於 黃河的治理 ,對於 碳排放 的控制都反映了這種觀念。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壹,中國對於環境的態度會 對地球的總體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 ,我們的舉措從另壹個方面來說,也體現了 中國作為壹個大國的擔當 ,我們不會因為壹時的利益就去犧牲更加長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