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井裏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朝菌是朝生夕死,所以它不知道陰歷的月初(朔)月底(晦)。蟪蛄過不了冬,所以不知道還有春秋。是闡明人生苦短,要及時實現人生價值,追求人生至高境界的道理。
出自莊子《逍遙遊》
擴展資料:
文章先是通過大鵬與蜩、學鳩等小動物的對比,闡述了“小”與“大”的區別;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無論是不善飛翔的蜩與學鳩,還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裏高空的大鵬,甚至是可以禦風而行的列子。
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從而引出並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道理。最後通過惠子與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辯,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逍遙”。全文想象豐富,構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恣肆,字裏行間裏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
莊子逍遙遊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從“有所待”達到“無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遙遊》中莊子運用了許多寓言來表述逍遙遊的內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現。首先,莊子指出,大舟靠著積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鵬只有“培風”才能翺翔,因此他們都是“有所待者”。
再如,莊子認為宋榮子的思想仍然處於“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局限並沒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內外”和辯“榮辱”的紛爭,只是在這種紛爭中不動心,因而不是真正的“無待”。
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這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裏的‘至人”“神人”“聖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結合體,是莊子主張的理想人格。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擺脫壹切外物之累從“有待”達“無待”體會真正的逍遙遊。
參考資料:
逍遙遊(莊子作品)_百度百科